電話頻繁騷擾、貸款條件誘人?當心非法中介貸款“套路”

        “我是某某銀行信貸部工作人員,請問您需要貸款嗎?貸款利率低至……”不少市民反映,近期經常接到貸款推銷類騷擾電話。但實際上,這些電話并非由銀行撥出,且背后暗含“套路”。

        貸款中介冒充銀行工作人員

        今年以來,消費貸成為銀行個人貸款增長的主力,并掀起了一波利率價格戰。在此情況下,貸款中介也嗅到“商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聯系方式,針對市民“廣撒網”,稱能幫助有金融需求的消費者匹配更合適的貸款產品。然而,一些不法貸款中介利用市民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誘導消費者通過“包裝”“操作”違規套取貸款,催生消費貸違規流入股市樓市、“AB貸”等一系列亂象,貸款人輕則因借款用途不符、資金鏈斷裂承擔違約責任,重則可能因涉嫌騙取銀行貸款被追究法律責任。

        “最近接到一位自稱某銀行信貸部門工作人員的電話,給我推薦貸款產品,其中利息最低的可以做到1.8厘,額度最高能貸500萬元。”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因為確實有資金需求,她還特意加了這位人士的微信,多次溝通后發現對方并非銀行的工作人員,而是中介。王女士提到,該中介對各家銀行的貸款政策都非常清晰,在對方推薦下,王女士前往銀行網點辦理了更加適合自己的貸款。

        但同樣,也有消費者差點掉入貸款“套路”中。“我最近收到電話,說可以操作房貸‘轉貸降息’,將我的房貸利率降到更低。”劉先生在剛接到電話時頗有些心動,但詳細了解過后,發現是用消費貸來還剩下的房貸,但實際上消費貸的用途有明確限制,此舉屬于違規行為。

        多家銀行發布聲明

        為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防范不法中介機構和個人以銀行名義對外宣傳受理信貸業務,近期,已有多地多家銀行發布聲明,明確表示未與貸款中介或個人合作,在貸款辦理中,不收取任何形式的中介費、信息咨詢費、介紹費、貸款手續費、代辦費等費用。并提醒廣大群眾提高警惕,切勿輕信,以免上當受騙。

        “近期,我們接到多位客戶的咨詢電話,稱我們支行二樓信貸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在推銷信貸產品。但實際上,我們這里根本沒有二樓,也沒有這位工作人員。”惠州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提醒客戶,如果需要辦理貸款業務,可以前往營業網點,或者通過手機銀行、官方微信公眾號等正規渠道進行咨詢辦理。

        在此,也提醒消費者,務必增強風險防范意識,警惕陌生電話或短信以“低息快捷”“貸款額度已批”等名義推銷貸款業務的行為,不隨意向他人提供個人敏感信息,不隨意授權他人辦理金融業務,不隨意向無關賬戶轉賬打款,注意個人信息保護,有借款需求的消費者要選擇正規機構辦理貸款,避免造成財產損失。

        東江時報記者伍磊

      編輯: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