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工作人員提醒,申請貸款要通過國家正規金融機構辦理。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您好,近期有貸款需求嗎?我們可以幫忙辦理低息貸款。”“XX女士,您在我們銀行有30萬元的貸款額度,有需要嗎?”“XX先生,我是XX銀行的,近期有貸款優惠政策,利息很低,需要了解一下嗎?”……這些貸款推銷電話你接到過嗎?近年來,不少市民都受過這類“貸款推銷”的騷擾,很多人會疑惑、吐槽“銀行”怎么天天追著人辦貸款,殊不知,這些電話和短信并不是銀行發的,有些是出自貸款中介公司,有些甚至是詐騙分子設下的圈套。
貸款推銷短信多為電信詐騙
“經常收到推薦貸款的短信,短信開頭都是XX銀行,內容大同小異,什么備用金、儲備金、信用貸款,額度幾萬、十幾萬、幾十萬的都有。”我市某小微企業負責人黃先生告訴記者,平時收到這樣的短信,大多不會理會,但前陣子資金周轉出了點問題,就隨手回復了一個試試看。“回復后,就收到一個帶有鏈接的短信,讓我下載一個APP,點進去是申請某銀行貸款的。因為之前跟銀行打過交道,下載的也不是官方手機銀行,我就打電話給這個銀行的客戶經理問了一下,對方馬上提醒我說不是銀行發的短信,也不要點擊相關鏈接,小心被騙了。”黃先生回憶起來還有點后怕。
記者以收到銀行短信為由,致電多家銀行客服咨詢此貸款是否可以申請,各家銀行均表示銀行沒有發送過上述短信,并提醒記者提高警惕,不要隨意回復陌生短信或點擊陌生鏈接,若有貸款需求,建議通過銀行官方渠道申請。
此外,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等均發布過“警惕冒用銀行名義誘導客戶貸款”相關的風險提示。
銀行工作人員提醒市民,如需申請貸款,建議通過國家正規金融機構辦理貸款業務。正規貸款都有嚴格的審批流程,切勿輕信通過網絡認識的陌生人提供的“貸款”信息,尤其是宣稱“高額度、無門檻、無擔保”等虛假信息。辦理貸款時,如被要求先付利息、預繳手續費、工本費、保證金等,均不符合正規的銀行貸款規定。當貸款方以任何形式要求借款前先支付費用時,切勿進行轉賬匯款,務必多方核實,以免被騙。防范電信詐騙,務必做到不輕信、不透露、不轉賬。如遇詐騙,第一時間撥打110向公安機關求助。
銀保監會發布相關風險提示
貸款中介真像電話里介紹的那么神通廣大?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警惕貸款中介不法行為侵害的風險提示》表示,貸款市場上,有一些非法中介假冒銀行名義,打著正規機構、無抵押、無擔保、低息免費、洗白征信等虛假宣傳的旗號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其實這些誘人條件的背后是高額收費、貸款騙局等套路陷阱。
銀保監會指出,這些不法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擾亂了市場秩序。提醒有借款需求的廣大消費者要選擇正規機構辦理貸款,警惕非法中介或不法行為侵害權益,注意防范以下陷阱風險。
陷阱一:假冒銀行名義發布辦理貸款的廣告信息。非法中介會冒充“某銀行”“某銀行貸款中心”等名義發布貸款廣告信息,或是向消費者推送貸款額度,聲稱“在銀行內部有關系”“可走內部流程辦貸款”等,誘騙消費者通過其辦理貸款。其實,此類中介機構與銀行并無關聯,是為誘騙借款人進行的虛假宣傳。
陷阱二:騙取高額手續費。非法中介常以“低價手續費”“百分百獲得貸款”等幌子吸引消費者。在借款人從銀行獲得貸款后,非法中介又以各種名義要求借款人將貸款資金打入指定賬戶“走賬”,偽造“流水”,借款人一旦進行轉賬操作,這筆資金大多以“服務費用”等名義被截留,借款人很難要回資金,面臨維權困難。
陷阱三:提供名不符實的中介服務。非法中介往往瞄準對貸款業務、流程不熟悉,或征信有問題的消費者群體下手,提供所謂的“優惠貸款”“迅速放款”服務,從中抽取極高的費用。事實上,消費者完全可以通過銀行等正規機構官方渠道自行辦理貸款業務。有些不法中介甚至會不顧消費者償還能力,慫恿消費者從各類網絡借款平臺申請貸款,有的貸款產品本身就有很高利息,不法中介仍要再騙取一筆高額費用,其目的就是快速斂財而不是提供服務。
針對以上中介不法行為,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有借款需求的消費者,要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念,理性借貸,從正規機構、正規渠道辦理貸款業務。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