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發布,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據了解,這是引領和保障合作區建設的首部綜合性法規,共八章66條,對合作區治理體制、規劃建設與管理、促進產業發展、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和法治保障等方面做出規定。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香港經濟學者梁海明在接受南方網、GDToday記者采訪時表示,《條例》出臺意味著珠海和澳門未來將進一步在橫琴展開合作。“十四五”期間,“新基建”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全面戰略轉型的新支點、新引擎,澳門企業尤其廣大創新科技型中小型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成為“新基建”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從中謀得新發展紅利。
從智慧城市向“認知城市”邁步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第二十三條指出,合作區應當依托數字政府基礎底座建設城市大數據中心和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搭建高效便捷的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支撐跨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協調,實現公共資源智慧化配置。合作區建立覆蓋城市治理、政務服務、社區治理、民生服務等領域的智能化應用體系,加強琴澳智慧城市合作。
梁海明認為,合作區的目標不能僅僅限于打造成為一個智慧城市,而是要借助“新基建”的東風,更進一步打造成為“認知城市”。
什么是認知城市?梁海明提到,智慧城市的下一個發展階段,不再是政府和民眾收到單向的交通條件或服務中斷的信息流,而是發展成為認知城市。一方面,政府和民眾可以創造一個信息共享,互操作性,協作和無縫體驗的雙向的環境,促使城市主動向民眾提供服務,尤其是自主決定提供個性化服務。另一方面,民眾將從城市規劃的被動承受者成長為直接的參與者,自己對城市發展的意愿和想法將得到采納和實現,例如,在認知城市中,民眾可以通過向交通網絡、能源使用等城市系統提供信息,使這些系統更適應他們的行為。
在梁海明看來,《條例》的出臺有助于深合區充分利用“新基建”的發展,為橫琴發展成為認知城市打下深厚的基礎。
梁海明說,“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尤其是5G、衛星互聯網、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的應用。“十四五”期間,“新基建”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全面戰略轉型的新支點、新引擎,澳門企業尤其廣大創新科技型中小型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成為“新基建”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從中謀得新發展紅利。同時,“新基建”有助于為深合區升級貿易供應鏈系統及跨境支付業務,為世界城市發展樹立典范。
跨境數據傳輸試點帶來極大商機
在跨境數據傳輸方面,《條例》也明確支持合作區在國家數據跨境傳輸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開展數據跨境傳輸安全管理試點,建設固網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綠色通道。
梁海明提到,相關研究顯示,2009至2018年的10年間,全球數據跨境流動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度高達10.1%,相信國際互聯網數據跨境流動不僅將帶動大灣區尤其是粵澳的經濟發展,也將為深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加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帶來極大的商機,不僅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數字經濟發展,也能為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催生出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
對于互聯網數據跨境應用,梁海明提出三點建議。其一,建議由澳門和珠海政府部門牽頭,搜羅、組織一批有上述技術力量的中國大數據、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公司,打造成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互聯網數據跨境聯盟,集中力量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服務。
其二,建議由澳門和珠海政府部門牽頭,利用國家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吸引國內外相關企業的科技公司高管、相關行業負責人、新聞行業負責人、進出口行業負責人,前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及數據跨境傳輸安全管理試點單位進行訪學、交流,以此普及他們對互聯網數據跨境聯盟的認識,進而吸引他們前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投資。
其三,建議兩地政府,派出相關人員前往互聯網技術發達的歐美國家進行調研、訪學和交流,以了解目標國家當前的互聯網技術、科技水平、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情況,以及具體的實際需求,從而為吸引這些國家的企業前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投資,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方案。
(記者 張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