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中展現廣東擔當作為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就要深化與香港、澳門合作,在服務“一國兩制”偉大實踐、推動大灣區建設上進一步展現廣東擔當和作為。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來,在一系列“軟、硬聯通”所促成的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大灣區高效流通的成效后面,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設統一大市場、推動高質量發展、維護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等新形勢與新要求,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命題。繼續攜手港澳推進大灣區建設,需要在新發展階段推進“一國兩制”原則下的融合發展,以創新思路實現大灣區深度融合。

        融合發展是“一國兩制”實踐的有效模式

        黨中央高度重視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問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意圖之一便是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新空間。大灣區建設實踐表明,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粵港澳三地融合不斷深化,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不斷出新、融入的領域不斷豐富、融入的熱情不斷高漲。與此同時,廣東作為港澳發揮獨特優勢的“新空間”,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構建亦獲得了“新動力”。融合發展令大灣區活力不斷增強。

        首先,融合發展有助于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開展高質量合作。通過“軟、硬聯通”促使資金、技術、信息、貨物和人才等生產要素在區域內高效便捷流通,提升市場一體化、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的程度,不僅有利于維持港澳繁榮穩定,也有利于推動廣東的經濟提升。例如,“跨境理財通”開通服務后約一季度內,投資香港的“南向通”規模超1億元,投資大灣區內地的“北向通”規模超1.7億元。由此顯示,隨著支持粵港澳三地金融互聯互通的措施不斷創新,“深港通”、債券“南向通”、“跨境理財通”等助力大灣區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措施,不僅為香港金融市場繁榮發展注入了動能,同時促使大灣區資本市場蓬勃發展。

        其次,融合發展有助于解決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卡脖子”問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亟須充分發揮粵港澳科技研發和產業創新優勢、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為服務科創產業協同發展、支持三地學者開展科研合作,廣東省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政策自2019年開始實施,粵港和粵澳科技合作載體、合作項目、參與的科研人員均不斷增加。同時,為培育港澳具有潛力的科研人員,支持港澳優秀學者在基礎研究領域作出創新,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也自2019年起將“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申請向港澳八所大學開放,研究經費同樣可以跨境使用。

        再次,融合發展有助于港澳居民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通過民生領域的制度創新,至2022年2月,大灣區已在醫師、教師、律師等8個領域實施雙向互認,2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了內地注冊執業資格;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已達27.5萬人次,社保卡持卡人數達19.54萬人。這些政策舉措為港澳居民融入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學習、生活提供了基礎保障,亦為廣東提升對港澳人才乃至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提供了支持。

        廣東要以創新思路推進大灣區融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跨境的世界級城市群,是城市群發展至成熟階段的產物。大灣區進入融合發展新階段,需要從更高的站位、更創新的視角、更系統的考量推進區域融合發展,以提升區域國際競爭力,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為此,廣東要勇于以創新思路展現擔當和作為。

        一方面,要以大灣區的重大合作平臺和重大合作項目為工作抓手,在融合發展中充分發揮港澳獨特優勢,并積極探索融合發展的新賽道,以創新思路支持港澳增強發展動能,為港澳與內地更大范圍的區域開展深度合作作出示范。橫琴、前海、南沙等自貿片區均已制定推動粵港澳深度融合的發展規劃方案,其中涉及三地產業融合發展的有多個新領域,例如綠色金融。金融對促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的杠桿調節作用,綠色金融發展備受關注,大灣區的綠色項目亟須國際資金進入,綠色金融將是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的新領域,廣東應積極推進制定統一的綠色金融分類標準,推動省內金融機構與港澳對接,合作創新綠色金融工具和產品。

        另一方面,要以提升大灣區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在融合發展中對接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需要,積極探索并落實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大灣區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進行了部署。以其中的“支持依托深圳國家基因庫發起設立‘一帶一路’生命科技促進聯盟”為例,至2021年底,該聯盟在打造“一帶一路”區域標準化體系、聯通“一帶一路”區域標準與ISO標準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工作成效。可見,生命科技創新產業為粵港澳三地的生命科技項目合作者提供了進一步探索的廣闊前景,大灣區的實踐為帶動我國高科技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投入起到了示范作用。

        (鐘韻 作者系暨南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