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年內建成兩條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
分別為水口街道“東江灣畔·三產融合”、馬安鎮“都市田園”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
從水口街道萬年村開始,整潔的柏油路將沿途鄉村和圩鎮串聯起來。路口的特色村標、白墻灰瓦的村居外立面增添了鄉韻,圩鎮改造工程現場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馬安美麗圩鎮項目已經動工,工人正在進行沿街樓房外立面改造,路面雨水管道施工也已開始……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力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今年,惠城區在已建成汝湖鎮“七仙汝湖·詩畫田園”、橫瀝鎮“翰墨梅香·竹海溫泉”兩條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水口街道“東江灣畔·三產融合”、馬安鎮“都市田園”兩條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建設。這兩條示范帶總投入約1.9億元,其中,“東江灣畔·三產融合”示范帶計劃6月底建成,“都市田園”示范帶今年年底完工。
“東江灣畔·三產融合”示范帶
打造鄉村經濟新模式,計劃月底建成
水口街道“東江灣畔·三產融合”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全長約30公里,涵蓋7個村和1個圩鎮。示范帶沿線串聯起東江灣產業園、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綠湖花卉產業園等產業項目,擁有下源、萬盧、萬年、新民4個革命老區村的特色資源,具有較好的創建基礎。這條示范帶規劃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核心,大力推進產城融合、城鄉融合、景村融合,著力構建“生產在農戶、基地在鄉村、加工在園區、增收在農民”的鄉村經濟新模式。
水口街道“東江灣畔·三產融合”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一景。
示范帶于去年11月全面動工,內容主要包括美麗圩鎮建設、人居環境整治、道路設施提升、田園設施提升、沿線風貌提升、重要節點打造,共計58個子項目。同時吸納社會資金建設民宿、休閑公園、民俗體驗基地、稻田小火車等10個旅游觀光項目。
日前,記者走訪示范帶沿線看到,萬盧村李佛戴故居、東興社區漁人碼頭等景觀節點已打造完成,為村民增加了休閑好去處。在水口圩鎮,人行道、雨污管網鋪設和外立面改造正在進行收尾工程,“三線”下地、擴寬的瀝青路面、沿街商鋪統一的店招、“穿衣戴帽”后的樓房,讓圩鎮看起來整潔美觀。“原來這一段路面破爛,兩邊很多攤販擺賣秩序雜亂。現在經過美麗圩鎮建設,不僅提升了圩鎮形象,也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水口街道鄉村振興辦副主任歐陽凡說。
據悉,水口街道“東江灣畔·三產融合”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目前已完成約99%的工程量,計劃6月底完工。
“都市田園”示范帶
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今年底建成
馬安鎮“都市田園”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以馬安圩鎮為起點,以龍塘村為終點,涉及7個村和1個圩鎮,總長約20.8公里。示范帶建設以西枝江生態廊道為依托,通過挖掘沿線村莊資源,串聯片區內果蔬種植基地、千畝中華鱉養殖基地、花卉種植基地、航天農業科技示范園。通過串點成線,聯動片區重要產業及人文景觀資源,將構建“活力圩鎮”商貿文旅區、“江畔拾貝”露營休閑觀光區、“泛舟戲水”產業先導體驗區、“樂活原鄉”生態村居實踐區、“忠孝品味”農文旅綜合示范區。整條示范帶按照“美線強點、連點成片、以片帶面”的思路,整合沿線資源優勢,通過發展近郊型農業,呈現都市田園的風貌,帶動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
馬安鎮新樓田園驛站效果圖(翻拍)。
該項目已于4月動工,主要有美麗圩鎮、人居環境整治、道路設施提升、示范帶沿線風貌提升、重要景觀節點打造、“四小園”等16個項目,另外還有社會資金打造的生態養殖公園、農業公園、花卉公園、民宿投資等22個項目。目前,道路旁的雨水管道正在進行圍蔽施工,沿街商鋪已統一店招,路邊的樓房正在進行外立面改造。黃嚴村黨建文化廣場、天祥公園、田園驛站等重要節點也正在建設中。示范帶建設目前已完成工程總量約12%,計劃年底建成。
建設亮點
解決民生問題,催生“美麗經濟”
惠城區鄉村振興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在鄉村振興示范帶創建過程中,惠城區注重將創建工作與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問題結合起來,根據項目總工程量科學安排工期,統籌多個施工單位按照統一標準,同時實施“四好”農村路、農村污水、垃圾治理、特色景觀、線路改造、道路綠化、村容整治、“四小園”建設、廁所革命以及“三線”“四亂”整治等10個子工作,有效整合資金,“多條戰線”同步推進,提升群眾滿意度。比如,在示范帶建設中,統籌解決水口街道水口村道路擴寬升級改造,水口圩鎮、馬安圩鎮解決了排污、排水、內街小巷硬底化和惠民停車空間等基本民生需求,得到群眾一致好評。
同時,充分利用好本地環境優勢,盡量保護老房子、古巷道、古村落風貌,做到能改少拆、能用不毀,留住鄉愁鄉韻。還將沙井口、垃圾收集點化身為觀景臺和特色景點,帶動村民轉變生活陋習,倡導村民在宅前院后閑置地、陽臺等區域建設“四小園”,改造庭院景觀、凈化周邊環境。
此外,依托深厚的革命老區文化底蘊,講述鄉愁故事,發展風貌經濟,打造下源村革命老區史料館、春山書院、萬盧村李佛戴故居、水口美食圩鎮等一批精品鄉村游網紅打卡地;通過舉辦絲苗米稻谷節、豐收節、葡萄采摘節、帳篷節、書院研學等系列主題活動,打造惠城地域文旅IP,吸引游客慕名而來,讓美麗鄉村催生“美麗經濟”,推動“農村風景”變“農民錢景”。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彭紅霞 通訊員陳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