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6點半和下午4點半,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三營鎮永樂村最熱鬧的時候,村民們紛紛把家中飼養的奶牛趕出來,到機械化擠奶站集中擠奶。一頭頭奶牛往來于鄉間小路上,頗有些“田園牧歌”的味道。
今年58歲的“阿華叔”朱玉華,是村里的養殖大戶,家中共有10頭奶牛,其中5頭能產奶,每天兩趟下來,大約能有120公斤的“收成”。圖為阿華叔(左)趕著奶牛到機械化擠奶站集中擠奶(攝于4月1日)。(新華網 念新洪/文 趙普凡/攝)
大理是云南省主要的奶源生產基地,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奶牛養殖、牛奶加工、乳制品外銷基地。洱源縣更有著“乳牛之鄉”的美譽,2021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縣奶牛存欄達3.2萬頭。奶牛養殖成為當地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圖為航拍視角下,一派“田園牧歌”景象的永樂村委會(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阿華叔家一共養殖有10頭奶牛,牛舍就建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方便喂食和照管。圖為阿華叔在清理牛舍(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圖為牛舍里的3頭小牛,它們是阿華叔“重點照顧”的對象。另外一頭更小的“待遇”還要好一些,阿華叔直接把它們養在了家中的小牛圈里,一家人幫忙“照顧”(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10頭奶牛要消耗大量的飼草飼料,阿華叔每天都要到田里割牧草(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隨著科學化、規范化養殖的推廣,阿華叔和老鄉們在飼草飼料上也愈發講究,種植了大量營養豐富的紫花苜蓿。圖為阿華叔將收割的紫花苜蓿裝進筐里(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將牧草運回牛舍,勤快的阿華叔又清理起牛糞來。近年來為了保護洱海,減少面源污染,當地政府與一家環保企業合作,在洱海流域建起了多個牛糞收集站,按每噸100元左右的價格收購農戶及合作社的牛糞,再加工成有機肥料(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除飼草種植、牛糞收集的變化外,隨著洱海保護的推進、乳制品質量安全的提升,機械化擠奶也在洱源縣推廣起來。據介紹,2008年以來,當地政府與云南新希望鄧川蝶泉乳業有限公司合作,在全縣范圍內建了69座機械化擠奶站,逐步取代了手工擠奶。圖為一名村民趕著奶牛到機械化擠奶站集中擠奶(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阿華叔不僅是村里的養殖大戶,還是機械化擠奶站的管理員。圖為阿華叔在檢查設備運行情況(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阿華叔告訴我們,村里80%的人家都養牛,每天“光顧”機械化擠奶站的奶牛達110多頭(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作為機械化擠奶站的管理員,阿華叔以戶為單位,記錄下當天的產奶量。企業再根據阿華叔記錄的數據,每月底按時給養殖戶發放“奶款”(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機械化擠奶站每天上午、下午各開放一次,每次結束“營業”后,阿華叔都要從牛奶中取樣,進行藥物殘留檢測。只有檢測合格,這批牛奶才能進入冷庫保存,并由乳企的冷鏈車運回工廠做進一步地檢測,確定達標后,再進行生產加工(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除了像阿華叔這樣的散養戶,近年來洱源縣也發展起了標準化奶牛養殖基地,距離擠奶站不遠處的云南新希望蝶泉有機示范牧場就是其中一個,占地400余畝的牧場,采用全混合日糧飼喂、自動脫杯機械化擠奶等,對1800多頭奶牛進行標準化養殖(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臨近月底,阿華叔算了一筆賬,家里的奶牛每天產奶12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3.4元來算,即使飼草飼料成本刨去一半,每個月也有6000多塊的進賬,再加上擠奶站開的2000多塊的工資,“不用出去打工,每個月就有8千多塊的收入,很滿意了!”圖為阿華叔在地里收割牧草(攝于4月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