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戶”比例逐年增加 專業人士:可以獨居不要“獨活”

        一個人生活,意味著可以享受完全屬于自己的閑暇時間,但也必須直面“孤獨”這一人生議題以及可能發生的意外。近日,年僅57歲的演員周海媚的離世讓喜愛她的人們心痛惋惜,據報道這些年她一直獨自生活;此前,美劇《老友記》中“錢德勒”的扮演者馬修·派瑞被發現獨自一人溺亡在家中浴缸內,終年54歲……除了知名人士,普通人獨居發生意外的例子也是時有發生。

        然而,隨著現代社會人口流動性增強、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以及人口老齡化發展,全球范圍內的獨居人群都在上漲。哪些人會選擇獨居?獨居中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如何讓獨居者生活得更安全?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近一億成年人處于獨居狀態

        主動或被動獨居 青年和高齡老人是“主力”

        據人口普查數據和統計局抽樣調查數據,我國“一人戶”占比逐年攀升,2000年為2.52%,2010年為6.68%,2015年為13.15%,2019年增加至18.45%。據粗略估計,目前有近一億成年人處于獨居狀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已經成為普遍的現象。從年齡分布來看,青年人和高齡老人是獨居的兩大“主力”。

        有學者調查發現,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獨居的原因大不相同。在單身人群中,30歲以下年輕人基本是未婚單身,30歲到39歲中也有七成以上是未婚單身,40歲到49歲中45%是離婚單身,而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大部分則因喪偶而單身。

        記者在某社交APP的“獨居者聯盟”小組發現,自從2019年9月創建以來,該小組成員已達6.6萬余人,按照獨居時間長短,“獨居1年內”“獨居1~3年”“獨居3~10年”和“獨居10年以上”的網友們在各自的圈子里傾訴著獨居的酸甜苦辣。從這些獨居者的感受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主動獨居”和“被動獨居”兩種,在“主動獨居”者們看來,他們喜愛獨居的生活自由。

        今年30歲的Lulu(化名)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在廣州獨居,陪伴她的還有她的貓。她對記者說:“從離開父母以后,這幾年我談過幾次短暫的戀愛,多數時間都是一個人生活,每天忙著上班、運動、刷劇,不上班時可以賴床,偶爾也會覺得孤獨,但總的來說,一想到跟不合適的人同居,或是結婚后面臨未知的復雜狀況以及養育孩子的壓力,我就更加享受當下獨居的狀態!

       

       Lulu獨居多年,她表示很享受當下的狀態。

        而已獨居十多年的林荷(化名)則屬于因離婚而“被動獨居”,今年46歲的她其實一直期盼著能有個屬于自己的歸宿。“一個人住,最難過的是晚上,找不到人說話,常常會因孤單而失眠。”林荷父母跟她不住在一個城市,此前很反對她離婚,甚至對她發過很大的火,隨后她與父親、母親兩邊的親戚也都不怎么來往了,就這樣過上了獨居生活。

        工作日里,林荷一個人上下班,有一兩個偶爾聯系的朋友,除此之外再無別的社交了!霸瓉磉想貸款買個房子,但只是自己簡單生活的話,買房似乎也沒有必要。未來的生活,我也不知道會過得怎么樣,覺得自己像一艘漂泊的船,在大霧中一圈又一圈地打著轉!

        獨居生活的挑戰

        孤獨、疾病和意外 擔心小狀況變“大問題”

        在采訪中,不少獨居人士都向記者講述了獨居生活面臨的幾類挑戰,其中最常見的是內心的孤獨感。林荷說:“尤其最近寒潮來了,夜晚太安靜的時候就會深刻感覺到時間的流逝。記得我外婆還在世時,總是每天坐在門口,盼著有人能來看望她,如今我越思念外婆,也越活成了外婆的樣子。如果有個人在自己身邊,或許能少一些寒冷,可是眼下實在是沒有。”畫畫也好、寫作也好,林荷想重拾自己當年的興趣,但她仍然盼著自己的興趣能有人一起分享。

        “現在獨居的人越來越多了,大家似乎很難將就,寧可自己生活!苯衲29歲的劉香(化名)也告訴記者,大部分時候她享受獨居的自由,然而到了晚上睡覺時還是會沒有安全感,擔心要面對一些突發狀況。

        而在“獨居者聯盟”小組中,也有人傾吐著“出門困難”“一周不出門不說話后覺得嗓子發聲有困難”“很難看到自己的缺點”“被鄰居欺負感到孤獨無助”等挑戰,然而最讓獨居人士擔心的還是疾病和意外。

        去年11月底,時年30歲的獨居人士陳華(化名)因突發心梗離開人世。陳華的朋友向記者講述了當時的狀況:“當天半夜11點半左右,120接到了陳華打來的電話,說自己頭痛、心臟不舒服,在120的詢問下他說出了自己的姓名,可是住址只說了個小區名就沒有聲音了。120判斷陳華病情危急,應該是說不出話來了。然而當時還是無法確認他究竟在哪里,120立即聯系派出所幫忙查詢,派出所輾轉通過房東確認了陳華所在的出租屋地址,然而等120趕到陳華住處時已經過去了1小時,沒能把他救回來。”

        “以前,大家更多關注老年人獨居的風險,現在很多中青年人也喜歡獨居,其實一樣有風險!痹诓稍L中,不少人都表達了對自己或朋友獨居生活安全的擔憂。而除了突發疾病,普通的意外狀況對于獨居者來說也可能成為“大問題”。比如前年除夕,26歲的小楊(化名)一個人留在外地過年,但她晚上洗澡時衛生間的門鎖突然壞掉,她意外地被“反鎖”在里面,在隨后漫長的30個小時里,她不僅與饑餓抗爭、靠自來水維生,還要敲擊衛生間里的水管求援。幸而到了第三天早上,住在樓上的鄰居聽到了小楊敲水管的聲音和呼救聲,這才找人把她解救出來。

        獨居者在為未來打算

        從朋友、鄰居中發展“搭子” 日常相互照應

        記者采訪發現,隨著初婚年齡推遲及離婚率的增長,中青年群體的單身比例也逐漸攀升。統計發現,從2000年到2015年,40歲到49歲和50歲到59歲兩個年齡段的單身人群中離婚的占比都有了明顯增長。而隨著年齡增長,社會上女性單身比例超過了男性,50歲以后的女性單身比例更高。

        此外,老人獨自久居家中,智力會加速衰退,也會增大失能、失智、意外死亡的發生概率。據民政部2022年披露,目前中國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已超過一半,部分大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比例甚至高于70%。對個人而言,在年輕時獨居可能過得很精彩,但到年老后卻“潛藏危機”,像重病后無人護理,甚至孤獨離世等情況,也會讓一些獨居者感到不安和恐懼,不少人也開始為自己的未來作打算。

        45歲獨居多年的小麥(化名)原本挺喜歡這份自在,只是隨著年齡漸長,青年時代的很多興趣也淡了。“原來的朋友基本都是有家庭和小孩的,生活的重心無一例外都放在家里,我就在想,能不能找到幾個跟我境況相似的老閨蜜,日常聚會聊天,一起過節,到老了都還單身的話,大家可以搭伴養老相互照應。” 小麥表示,真要遇上能夠搭伴養老的閨蜜,還得看三觀、性格、人品、習性等。她準備先從身邊的朋友、鄰居和各種“搭子”開始物色,慢慢找到投緣的人。小麥隨后在群組里發了這樣一個帖子:“本人女,45歲,平和包容善良三觀正,如果同城的你(女性,最好40歲以上,單身或離異無小孩)有相似境遇和想法,不妨認識相處看看。”

        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以往大部分獨居去世者都是被同事、朋友、鄰居等最先發現的,如打電話長期無人接聽、鄰居聽到當事人家中電視連續播放好多天等。針對這些狀況,如何更好地發揮朋友、鄰居、社區的作用?發展“搭子”或許是應對獨居安全風險的一條路徑。

        可“獨居”但不要“獨活”

        保持社會交往 完善社區服務

        資深心理專家梁紅認為,從心理學角度,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獨居,都是潛意識的選擇!罢嬲硎塥毦由畹娜诵睦硎呛軓姶蟮,他們能夠對抗孤獨,可以在獨處時安于孤寂,能夠沉得下心跟自己相處。但這的確是比較高的境界,非常不容易!

        梁紅介紹,當一個人心理承受能力不強而又獨自生活時,經常會陷入一種被排斥、被遺棄的“受害者情結”中,如果長期處于這種負面情緒下,就會形成抑郁,蜷縮在自己內在的“不夠好”“不夠完美”“沒有做到”等自我攻擊當中,到最后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

       

       老人多參與社會交往,可以減少獨居的孤獨感。

        “即使是獨居,但如果能夠保持社會交往,經常出去建立一些社會關系,即便出現意外時,至少懂得去打電話求救。不管獨居還是群居,最重要的是心理必須健康,當生病或孤單時懂得去求助?傊,可以獨居,但是不要切斷與外界的關系,否則就容易陷入自閉!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涂炯認為,在一個居住空間里,“遇到困難沒有可以立刻尋求幫助的人”是獨居的風險所在。“但我們不能把獨居完全當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對獨居者來說,這可能是一種他們愿意選擇的更理想、舒適的生活狀態!

        怎樣才可以讓獨居者更好、更安全地生活?涂炯表示,這首先涉及到智能設備的使用。例如防跌倒手環、手表,可以測量佩戴人體位的變化,如果佩戴者跌倒了就會自動報警,關聯到緊急聯系人等。其次則是社會服務。普惠性的社會服務需要聯動醫療和非醫療相關部門,如社區工作人員或志愿者更多關注獨居者的生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參與居家養老的服務遞送,協助年老獨居者的疾病管理等,讓獨居者可以在家里更安全地生活。“多方面一起努力,有助于讓獨居者生活得更加身心健康,人身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秋瑜(除署名外)

      編輯:鄭國瑞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