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零活”掙“日薪”,辛勞撐起一個家
走訪零工市場,看零工如何找工,聽零工說酸甜苦辣
他們是《平凡的世界》書中的“攬工漢”,在混雜的市場中尋覓活計。累時,他們奔波于大街小巷,一口熱飯一口酒,就是難得的愜意;閑時,意味著他們又要為下一份工作而焦慮。對許多生活在城市的零工來說,一個人的收入,就是一家人的幸福所系。
盡管普遍缺乏專業技能和相應保障,但為了家人的溫暖,他們處境艱難仍奮力堅持。作為勞動力市場的重要補充,傾聽零工群體的期盼和呼聲,就是傾聽社會經濟生活的真實脈動。開春回暖時節,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訪多地零工市場,近距離接觸零工群體,感受他們的酸甜苦辣。
面對面是更靠譜的找活方式
站著的,坐著的;騎電動車的,跨著摩托的;胸前掛著“水暖”“刮大白”牌子的,逢人就自薦吆喝的;閑暇時幾個人一起打牌的,抽支煙自顧自待著的……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某十字路口東側,是一個自發形成的零工市場,聚集了不少零工。他們普遍在40歲上下,文化水平偏低。
市場里,招工的雇主大多開著面包車,先喊一嗓子,然后憑感覺挑人,工人們乘車早去晚歸,工資大多當日結清。
緊鄰市場的老舊小區,7元可以住一晚,10元就能住單間。對許多零工而言,這里就是理想的棲身之所。
許多零工覺得,面對面是更靠譜的找活方式。52歲的羅亞紅來自甘肅省平涼市,在銀川打拼了20多年,他和妻子租住在市場旁的小區里,月租金300元,生活節儉。雖是瓦工,但羅亞紅是家里的頂梁柱,只要工錢合適,裝卸、保潔、力工……他來者不拒。
腦子靈活的零工,也開始打通線上線下,提高找活效率。在吉林省長春市干了4年零工的高國雨來自黑龍江省綏化市,一臺輕型面包車、一箱水暖安裝工具、一身耐磨的工裝,是他“討生活”的家當。干活利索,要價不高,高國雨在零工市場里口碑很好,微信訂單響個不停。“前些日子,每天開車跑100多公里,哪兒有活去哪兒,除了自己的花銷,每月給家里3000元。”高國雨說。
這幾年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零工單位時薪也隨之提升。在一些工地,體力勞動者日薪能達到300元左右。記者接觸的零工群體,月薪普遍在4000至5000元之間。
受疫情影響,不少零工表示明顯感到掙錢不易。尤其在疫情發生地,幾乎都會出現用工量下降、勞動報酬降低的情況,恢復也需一定時間。
在成都從事外賣配送行業的羅杰今年21歲,他所在的站點日常每天能配送3000單左右。但如果發生疫情,配送量會迅速減少到1500單到2000單,收入降幅明顯。
在銀川市打了七八年零工的張軍主要從事搬運、裝卸工作,今年春節前幾日還在路邊攬活,“現在沒有以前好找活兒了,整個臘月才工作了四五天,全年收入比疫情前那幾年少了快一半。”
房地產行業發展放緩對零工的影響也較為明顯。高國雨和同伴們發現,樓盤開工少了,新房交易量少了,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業務量。以前,高國雨“背靠”的一家衛浴專賣店有5名臨時安裝工,現在就剩下他一個。羅亞紅說,去年春節他沒閑著,今年過完春節,他只在果蔬市場卸了3天水果才掙得500多元。“新開的樓盤比往年少,工作機會也隨之變少。”他說。
趙雪在銀川市一個零工市場旁給人理發,理一次6元。七八年前,她一年能賺10萬元左右,如今也下降了不少。趙雪說:“工地少了,我丈夫干一天歇三天。來零工市場的人比七八年前少了一半,很多人去了內蒙古和新疆。”
線上“水土不服”,線下“冷熱不均”
采訪零工群體時,大家交流最多的話題是養老保障,但對于自己繳納社保存在“不懂政策”“不想花錢”“以后再說”等心態。
高國雨和身邊的許多工友都有繳納社保的意識,大道理都懂,但遲遲未付諸行動。一方面是嫌麻煩,不愿主動了解社保政策,對接相關部門;另一方面考慮到繳納養老保險,眼前收入變少,所以一直在拖延。這樣的心態在零工群體中較為普遍。
繳納社保意愿弱的另一個原因在于,許多來自農村的零工并沒有扎根城市的打算。在他們看來,干不動了就“告老還鄉”,守著土地過生活。盡管在城里工作了20多年,羅亞紅從沒想過融入城市。“結婚彩禮就要十幾萬元,還不算房子和車,再奮斗幾年等兒子結了婚,就和老婆回家種地、喂牛,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說。
線上平臺是招工的新趨勢,但對零工群體而言,效果往往不理想。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針對零工群體專門開發“幫工團”微信小程序,但推出兩年多來使用人數很少。東湖區人社部門工作人員說,零工群體普遍年齡40歲以上,很多人用的是老人機,即使一些人買了智能機也不太會使用。
江西省上饒市的周春麗(化名)曾嘗試用某招聘網站找工,但她年齡超過50歲,不會使用電腦,而且不符合平臺招聘條件。后來,她依舊靠街邊攬活或務工人員微信群找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地區,政府部門辦的“正規”零工市場和路邊零工市場呈現“冷熱不均”的現象。銀川市興慶區自發形成的零工市場每天求職者較多,而不遠處的銀川市外來務工人員服務中心,求職者卻鳳毛麟角。不少零工表示,服務中心在學歷、年齡等方面招工門檻高,最關鍵的是它沒有包工頭、招工老板等“核心資源”。零工王克勤說,服務中心停車不便、開門也晚,包工頭等更喜歡去隨停隨走、“全天營業”的路邊零工市場招人。
南昌市東湖區開設了專門服務零工群體的散工超市,但不及包工頭微信群的效果好。記者調查發現,散工超市所在的永溪村外來人口大多為初中文化,主要從事修建、運輸等工作,由100多名包工頭通過微信群聯絡對接。來自江西上饒市的劉仙園說,以前找工作,在馬路邊一蹲就一整天。如今包工頭在微信群里喊一聲,馬上就知道哪有活兒干了。
加強社會關懷,感受城市溫度
零工群體自身有不少短板,也有諸多不易。受訪對象認為,社會各界應加強對零工群體的關懷,結合他們的特點和需求,強化用工供需對接,保障其合法權益,關注其養老需求,讓他們不僅為城市服務,還能感受到城市的溫度。
首先,零工市場建設要接地氣。王克勤說,零工市場最重要的是能提供用工機會。除了基礎的配套設施,零工市場更看重實效。應關注自發形成的零工市場,并結合其實際情況配套便利設施,而不是關停驅逐。這樣不僅能花小錢辦大事,也能體現一座城市的溫度。
其次,強化用工供需對接,制定零工用工規范。長春市就業服務局城鎮就業處處長姚鳳國建議,零工市場應加強與市場化求職平臺合作,發揮中介、同鄉會、包工頭等的作用,讓零工供需對接更加精準。并在區域范圍內制定零工用工價格指導價,增強供需雙方信任,制定零工用工規范,為勞動糾紛提供參照。
再次,提升零工群體的法律和安全意識。零工群體無用工合同、無保險、無保障是常態,其合法權益難保障。南昌市東湖區散工聯合工會主席姜衛斌建議,各地應組織策劃法律講座、安全生產知識分享等活動,提升務工人員權益保護和安全生產意識。通過設置法律援助點、為務工人員提供勞動合同模板等方式,協助務工人員討薪,保護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最后,關注零工群體的養老需求。零工普遍期待,針對他們靈活就業的方式,相關部門能和商業保險公司合作,提供更多能夠靈活繳納的公益性養老保險險種,讓他們用手機銀行、微信等就可繳費,能根據自身經濟情況選擇不同的繳費比例和金額。(記者許晉豫、段續、程迪、薛晨)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