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殘奧會賽事如火如荼,賽場內外,志愿者們無處不在。一張張口罩下的笑臉、一聲聲真誠的“你好”、一次次關心的“舉手之勞”,無不展現中國人熱情、友愛、團結的形象,他們在這個乍暖還寒的季節,為冰雪賽場增添了許多溫暖與美好。
口罩難掩微笑
每個參加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人,都會對志愿者們親切的問候與微笑記憶猶新。雖然口罩遮住了臉龐,但掩蓋不住他們熱情的態度,阻擋不了他們真摯的眼神。
北京工業大學學生楊紅權是北京冬殘奧村的一名交通引導員,主要工作是協助殘疾人上下車、提醒運動員系好安全帶。“由于固定輪椅的四條安全帶位于地板,不易觸及,偶爾會有不愿意系好所有安全帶的朋友,我便跟隨車輛一同出發,為的是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若遇到突發情況,方便為他們提供及時的幫助和保護。”楊紅權說,“當我們用耐心的溝通、真誠的關心讓殘疾人朋友感受到我們的友善時,他們也會更加理解我們的工作,為我們點贊。”
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生盧月雙參與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韓語翻譯志愿服務,她說:“尊重和友善,往往體現在細節,一句敬語、一個微笑,都會讓服務對象感受到我們的用心。”
正如盧月雙所說,真誠的笑容或許是最好的溝通方式,因為它可以穿越種族、文化、語言的障礙,感染每一個人。“志愿者們笑容燦爛,路上的每個人都會向我打招呼、歡迎我來到中國。”日本殘奧高山滑雪選手小池岳太說,“這構成了我對這里最初也是最美好的印象。”
累并快樂著
在北京冬殘奧會志愿者中,有很多人是同時服務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在閉環內連續工作了近兩個月,他們經歷了疲憊、嚴寒、思鄉等重重困難,也享受著這段充實、快樂、榮耀的時光。
在位于延慶賽區小海陀山腳下的阪泉服務區里,志愿者趙雅莉正忙碌在班車站點前,每當有乘客來到這里,她總會第一時間上前詢問,將他們帶到相應的站牌前。站點旁有個供志愿者休息的小房子,但由于不斷有人過來乘車,趙雅莉和同伴們幾乎無暇休息,他們每天要這樣工作至少四五個小時。山區夜間寒冷,不時會刮起大風,一位志愿者告訴記者,他晚上工作要靠統一配發的暖寶寶御寒。“有一次,我肚子上貼了六個暖寶寶,就像六塊隆起的腹肌。”他說。
侯婧是北京冬殘奧村驗證點的一名志愿者,從冬奧會開始,她就一直堅守在這個崗位上。作為一名北京女孩,侯婧和家人近在咫尺,但即使是萬家團圓的春節,她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她說,“爸爸媽媽都很支持我,他們是我最強大的后盾。”
支撐侯婧堅持下來的還有參與奧運的滿滿獲得感。“印象最深的是冬奧會期間一位挪威代表團工作人員對我說,她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就是挪威代表團成員,時隔14年,她再次來到北京,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國的魅力和志愿者的熱情。”侯婧說,“當聽到一位外國代表團成員如此高度評價中國和中國的志愿者時,我的心中充滿了驕傲與自豪。”
一起向未來
北京冬殘奧會就像一座橋梁,系起殘疾人溝通交流的紐帶,也為世界友人攜手共進創造了平臺。身在其中的志愿者們,也是這場盛會的一部分,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收獲了珍貴的友誼與成長。
22歲的王梓博是一名殘疾人志愿者,先天伴有聽力障礙的他在助聽器的幫助下,成了國家體育館的賽事服務助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比賽期間,王梓博親眼見到同事將殘疾人觀眾一次次引導至無障礙觀賽區,產生的共情讓他內心頗感溫暖。“近年來,國家對無障礙環境的構建,使殘疾人能便利出行,更好地生活,社會的包容性與日俱增,大大提升了殘疾人的幸福感。”王梓博說,“越來越多殘疾人正走出家門,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來,展現出積極、樂觀、自強的精神。”
“冬奧會閉幕式散場后,我去做引導員,在寒夜中舉著指示牌,幾乎每位記者經過時都對我說‘非常感謝’,幾位外國記者跑過來與我合影留念,還有一位記者塞給我一枚他們國家的冬奧會徽章。”盧月雙告訴記者,類似這樣的暖心時刻還有很多,“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讓我看到了世界最美好的樣子。它就像一個大家庭,把每個身在其中的人凝聚在一起,那種幸福感實在是太特別了。”她說。
“現場觀眾和工作人員給每一位選手加油,不管是第一名或最后一名。當你筋疲力盡、意志動搖時,他們的加油能給你動力。”美國殘奧越野滑雪選手馬斯特斯在6日的比賽中收獲了一枚銀牌,賽后她激動地說:“感謝你們在這里。”
新華社記者劉揚濤 趙建通 姬燁 馬邦杰 姚友明 朱青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題:愛人者,人恒愛之——冬殘奧志愿者展現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