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對法院民事判決不滿,江蘇南通一企業法定代表人在網上發帖,肆意編造謠言污蔑法官,并轉發至39個微信群,又鼓動他人惡評、轉發,意圖抹黑法院和法官,在網上引起100多萬人次點擊圍觀。
8月27日,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被告人張衛國尋釁滋事犯罪作出二審宣判,維持了一審法院作出的有期徒刑一年的刑事處罰。
《法治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該案是一起被告人利用當前網絡不良生態和部分網民獵奇、盲目跟風的心理,通過編造謠言引發網民關注,意圖影響司法判決的典型案例。
舉報法官枉法裁判
百萬人次點擊圍觀
2020年7月28日,網名為“南通正義之聲”的賬號在南通當地知名的濠濱論壇上,發布題為《舉報通州法官俞某某為抽逃資金1650萬后4天虛假訴訟枉法裁判,農民工等損失巨大》的實名舉報網帖。
實名舉報人南通源景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張衛國在舉報中稱,“俞某某對舉報人庭審過程中提供的寶澤公司起訴后動用黑社會尋釁滋事、擾亂單位秩序、恐嚇威脅干擾司法訴訟,應當移送公安處理案件視而不見”“俞某某身為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協助進行嚴重違反程序的審判,在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枉法裁判,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民事枉法裁判罪”等。
為擴大影響,舉報人還要求朋友、其所在企業員工參與頂帖、評論,其本人也先后兩次更換網名跟帖稱,“頭上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會有報應的,南通所有的黑法官們”“通州區法院出了名的黑,執行局局長不服院長管理”。
其間,該網帖鏈接被轉發至39個微信群,群內網友又再行轉發121次。截至2020年8月7日,網帖點擊量達107.2萬次,跟帖評論256條。
2020年8月7日,公安機關立案。9月8日,張衛國經公安機關傳喚到案,辯解否認網帖中有捏造的內容。由于造成極大不良影響,該案經上級機關指定,由南通市海門區司法機關管轄辦理。
而張衛國之所以對法院、法官心生怨恨,源于他所在公司的一起建設工程糾紛案。
2018年3月,源景公司作為承包人,與東莞寶昱塑膠制品公司在南通當地成立的投資公司寶澤公司(發包人)簽訂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但此后不到一個月就產生糾紛,寶澤公司起訴至通州區法院,要求解除合同,并判令源景公司停止施工、退出工地、承擔違約金,源景公司則提出反訴。2019年3月,法院崗位調整,該案合議庭組成人員進行變更,時任民一庭庭長俞某某擔任審判長。
2019年12月,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解除了雙方施工合同,判決源景公司撤離工程施工現場、交付已完工程施工資料,駁回其他相關訴訟請求。源景公司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南通中院。2020年7月,南通中院作出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虛構事實博取眼球
一些網民盲目跟風
“沒有仔細閱讀過一二審判決書……法院沒有采信就是枉法裁判……虛構事實的目的是為了博取眼球,讓案子得到關注,對案子重新審理。”張衛國在供述中說。
實際上,張衛國舉報中反映的“法官未移送涉黑線索”問題,早在民事案件審理期間,通州區法院已于2019年5月24日將線索移送掃黑辦;經調查,舉報線索不構成涉黑惡犯罪,并依法告知張衛國等舉報人并進行了回訪。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一些看起來只是個體之間的感情糾葛、利益糾葛,通過網絡飛速傳播,迅速發酵成為奪人眼球的輿情事件。
在這起案件中,“法官枉法裁判”“涉黑”“農民工工資”等網絡熱詞,通過被告人張衛國的虛構拼接,瞬間引起大量的網民關注,不少網民盲目跟帖惡評,攻擊法院、法官和司法制度。
有網民對張衛國的網帖跟帖道:“有俞某某這種法官老百姓一定是受害的”“法官好黑!數額巨大的案件使天平傾斜!背后就是巨貪”等。還有一些網友借機攻擊司法隊伍。
張衛國在看到網民惡評后,又繼續跟帖攻擊稱:“通州法院不是一般的黑,俞某某也是我的審判長,超級黑的法官,審判程序嚴重違法,這個女法官靠什么上位庭長的?能不能出來走兩步?”
可這些盲目跟風的網民哪里知道,張衛國自身才是劣跡斑斑。
海門區人民法院在一審判決書中如此描述張衛國:曾犯詐騙罪,于1994年12月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年,剝奪政治權利二年;因犯盜竊罪,于2004年9月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出獄后,張衛國2006年至2017年期間因阻礙執行職務、賭博、飲酒后駕駛機動車等違法行為,先后4次被南通當地公安機關行政拘留。
在一系列證據面前,被告人張衛國又多次拒絕悔罪認罪、無認罪悔罪表現,企圖逃避法律制裁。
南通中院在二審中認為,被告人張衛國在利益訴求未得到民事判決支持,有法定救濟渠道可以主張權利的情況下,捏造相關事實、編造虛假信息、隨意發泄情緒,發布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的網帖抹黑人民法院和法官隊伍,并指使、鼓動多人擴大散布面、起哄鬧事。被告人張衛國編造虛假信息在公共網絡空間散布的行為,明顯超越了依法維權的邊界,擾亂了正常的司法活動秩序,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已構成尋釁滋事罪。遂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應當依法理性維權
案件宣判后,多位法學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案件的依法處理再次表明,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公民應通過理性、合法的渠道和方式表達訴求,通過法定程序維護權益。
“公民表達訴求本無可厚非,也是法律賦予的重要權利,對自身利益訴求未得到支持的司法判決有不同認識和看法,是很正常的現象。”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彭新林說,遺憾的是,一些人以編造虛假信息的方式在網上發泄情緒,向司法機關施加壓力,擾亂網絡空間公共秩序,影響了正常司法活動,損害了司法公信力,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最終也為自己的非理性“維權”付出了代價。
彭新林認為,一方面,超越法治的維權方式不可取,要堅決防止形成“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錯誤導向。另一方面,司法機關要堅持公正廉潔文明規范司法,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在司法辦案中注意教育疏導、析法明理,加強和改進群眾表達訴求的引導,讓群眾認識到法治才是實現訴求的最佳路徑和最優選擇。
“借助互聯網平臺對司法活動進行評價,對其認為不合理的現象提出批判,這屬于人民群眾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無可厚非。”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說,但就本案而言,當事人捏造事實、誤導輿論,不屬于行使檢舉揭發權利,而是對司法體制、司法尊嚴和司法公信力的侵害行為。
廣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少華同樣認為,案件當事人如果認為法官存在違法問題,通過網絡進行舉報是其正當權利,但并不意味著當事人可以在網上進行惡意炒作,更不意味著可以歪曲甚至虛構事實,對法官和法院進行攻擊、詆毀。
“如果舉報人存在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法官,或者篡改、編造虛假情況,在網絡上進行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網絡上散布,按照2013年9月‘兩高’發布的《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可能構成尋釁滋事罪。”周少華說,該司法解釋發布以來,眾多在網絡上實施誹謗的行為被按照尋釁滋事罪處理。
惡意舉報法官的行為是對法官個人的“誹謗”還是“尋釁滋事”呢?周少華認為,如果舉報人所虛構的事實是涉及公民個人的,當然屬于“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涉嫌觸犯誹謗罪。但由于法官身份的特殊性,很難將“對案件審理情況的事實虛構”與“針對法官個人的事實虛構”截然割裂開來,法官的職務行為所承載的乃是司法這一公共事務的價值。因此,即便舉報人僅僅針對法官個人的行為事實進行虛構,損害的也不單純是法官個人的聲譽,更是法院的聲譽,應該統一按照上述司法解釋認定為尋釁滋事罪。 (記者 丁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