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人員在隧道連續排水作業。珠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供圖
7月19日下午,珠海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現場救援指揮部通報稱,經過連日來不間斷搜救,19日15時20分和15時38分,救援人員在事故現場距隧道左洞洞口約1060米和1070米處發現2名被困人員,經醫療鑒定已無生命體征。
現場救援指揮部向不幸遇難者表示沉痛哀悼,向遇難者家屬表示深切慰問。接下來,將繼續盡最大努力搜救其他被困人員,做好家屬安撫等善后工作。
19日上午,珠海市召開了第五場新聞發布會,通報事故救援工作最新進展。通報稱,截至19日上午9時,救援作業面已向隧道內推進732.9米,距離受困點427.1米,隧道內整體水位下降了15.5米。
廣東省地質局巖土工程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甘展孜在發布會上介紹,事故區為丘陵臺地地貌,主要地層為花崗巖及其風化土,局部花崗巖存在裂隙發育,周邊發現胡灣斷裂、吉大斷裂等。受周邊斷裂及次生斷裂的影響,事故區巖體裂隙發育達到破碎至極破碎狀態。因此需要在救援過程中進行強力注漿,確保救援作業面的人員安全。此外,隧道并不是一個平直的隧道,有個3%的坡度。目前被困人員點位于下坡段,隧道坡度導致泥漿和泥沙沉積,造成蛙人、水下機器人越接近受困點,水下越渾濁、救援環境越復雜。
水體環境復雜也為打撈救援帶來一定困難。交通運輸部廣州打撈局副局長王仁義在發布會上介紹,隧道內水質渾濁、光線暗弱、能見度低,潛水員只能靠手感搜索,而且工作設備、未清理的廢料等障礙物多,給救援造成較大困難。
王仁義介紹,潛水員需良好的外部通風條件才能深度潛水,水下機器人、無人艇需連接線和穩定的遙控信號。根據目前洞內情況,水底目前無連接線而且通風、信號等條件不穩定,尚未滿足完全可供救援的條件,無法充分發揮裝備的作用。但是相信隨著水體、洞體、通風條件的改善,潛水裝備可以充分發揮作用。
珠海市副市長張宜生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把水下搜救作為首要任務,加大隧道積水抽排力度,加快推進隧道洞頂回填注漿,同時做好臺風暴雨防范工作,加強對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報預警,及時評估救援工作存在的風險,確保救援工作科學、有序、安全開展。
南方日報記者/胡鈺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