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那張揭露外媒“照騙”的照片,這名拍攝者背后有哪些故事?
擁有央媒記者中粉絲最多的海外社交媒體賬號,這位記者有何獨特魅力?
國社成立個人工作室,打造“國際網紅”,又有哪些“小心思”和“大戰略”?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新華社徐澤宇工作室,為你揭曉。
徐澤宇將抓拍到的外媒記者拍攝武警照片上傳到自己的推特賬號。
外媒記者的照片將武警戰士與他身后的人民大會堂毫無緣由地組合在一起。
中國媒體的鏡頭也該瞄準他們了
3月5日,人代會“如期”開幕。
每年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世界也高度關注。而每當中國有大事喜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也喜歡借機生事,這次,這些生事者被抓了個“現行”——一張揭露西方記者用“灰黑濾鏡”看中國的照片闖入了人們的視野:
人民大會堂附近,一群西方記者,端著長槍短炮,以長焦鏡頭、低位仰拍等手法,對著一名執勤武警戰士猛拍。照片配的英文大意是:如果你想知道外媒那些中國武警照片都是從哪來的……
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是新華社對外部海外社交媒體采編室記者徐澤宇。
“這名武警戰士根據規定不能隨意移動,而他身后不遠處就是人民大會堂——將一個標志性建筑與身著制服的人員同框,并以特定拍攝角度讓后者顯得具有侵略性——這簡直就是一些外媒記者‘歪眼’中的‘完美構圖’。”徐澤宇說。
“BBC在去年報道中國兩會時,配發了一張武警列隊在天安門前巡邏的照片。武警戰士填充了畫面的四分之三,灰暗的畫面散發著一股人為塑造的奧威爾主義氣息,給人一種緊張、壓迫的心理暗示。”徐澤宇說,“我一直很好奇,這些照片是從哪來的?”
直到撞見這一幕,也撞開了他心中一直纏著的謎團——這些外媒記者以“灰黑濾鏡”瞄準中國。
中國媒體的鏡頭也該瞄準他們了,徐澤宇按下了快門。
照片在推特賬號發布后,迅速引發海外網友的關注和思考:
“他們明明有很多東西可以拍,但是卻非要聚焦在警察身上。你已經能猜出來他們接下來要寫什么樣的文章了。”
“這就是西方媒體怎么編故事的——用文字,也用圖片。”
……
好戲才剛剛開始。
新華社攝影部記者李木子隨后在蓋蒂圖片社網站上找到了“畫中畫”——徐澤宇所拍的外媒記者圍拍武警戰士的照片,并發現抹黑中國還有了標價——售價499美元。
徐澤宇隨即跟上,迅速發布了系列行進式報道及評論,在推特、臉譜的總瀏覽量超110萬,點贊量超2萬次,還有20余萬次的網友互動。
這其中,夾雜著一些西方媒體記者的所謂“回擊”——
BBC記者拿出兩張照片舉證說:當天外媒記者還在會議現場拍了以參會代表和鮮花為主題的照片。
徐澤宇在蓋蒂圖片社上查證后回復:這兩張照片都是中國記者拍攝的。
NPR的記者舉出新華社當天拍攝的照片說:你們也拍過以武警為主題的照片。
徐澤宇立刻指出:這是全國人大的解放軍代表團,并非武警或安保。
BBC記者又進攻:你的推文下其他網友的回復中有事實性錯誤,你應該負責全部糾正過來。
徐澤宇明白這句話是暗指那些攝影師并不像網友揶揄所稱來自BBC,于是機智回應:既然你這么急迫要證明這些攝影師不來自BBC,那么是不是也就意味著你承認他們的行為是錯誤的?
有理有據又理直氣壯的報道產生巨大反響:
在推特平臺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華爾街日報》中國分社社長Jonathan Cheng、中國國際電視臺等大V轉發,在國際輿論中為中國媒體圈粉無數,讓更多海外網友看到了祛除“美顏相機”“灰黑濾鏡”的“豐富精彩”的中國。
讓世界網友聽到來自“震中”的另一個聲音
徐澤宇是一名“90后”,工作頭幾年的主要任務是發稿、寫視頻腳本、出鏡直播。直到2020年2月3日,他踏上前往武漢的列車——那日,武漢新增確診病例1242例。徐澤宇作為當時新華社派駐武漢前方的唯一一名專職英文記者,開始了80天的堅守。
瞞著爸媽,抱著電腦,眼前的車廂空空蕩蕩,窗外一片蕭索。徐澤宇默念明代才子楊慎的那句誓言: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義死節,正在今日。
“壯士”逆行,心仍戚戚。“剛到武漢的第一天,我用酒精把酒店房間噴了個遍,點把火可能整個屋子都會燒起來。恨不得睡覺也戴著口罩。”徐澤宇說,真正到了定點醫院采訪,卻什么害怕也感受不到了。
徐澤宇馬不停蹄地奔波在武漢的定點醫院、方艙醫院、超市、社區、消毒站等一線場所,拿起手機自己拍攝、自己出鏡、自己剪輯,“小米加步槍”地制作了13期英文VLOG視頻《今日武漢》,真實展現了病患救治、八方支援、方艙建設、核酸檢測、送別醫護等場景。
視頻發布在新華社的海媒賬號上,世界各地的網友聽到了西方媒體之外、來自當時疫情震中的另一個聲音。直到武漢解封,《今日武漢》系列視頻在臉譜、推特、優兔三大海媒平臺的瀏覽量超過1億。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徐澤宇開始通過個人海媒賬號發布VLOG,并加強與粉絲的互動。“發第一條視頻時,我的推特賬號粉絲數是0。”徐澤宇說,“但第一條視頻竟被數千次瀏覽。第二條我在方艙醫院拍的視頻,觀看量已經到了10萬+。”
每一條視頻發出去,徐澤宇都會仔細閱讀網友們的每一句留言。一位居住在美國夏威夷的第四代華裔寫道:我之前一直不明白自己跟中國的關系,而視頻里援鄂醫療隊表現出的勇氣和互助精神,讓我堅定地認為自己也是一名驕傲的中國人。
這些留言里的一封“戰帖”,也把徐澤宇“送進”BBC的直播間,甚至一天之內進行了兩次直播連線。然而畫風,并不總是美好的。
幾次被“挖坑”和被打斷之后,主持人問徐澤宇:“你談到新增確診病例在降低,你是否感受到武漢的恐慌程度比以前降低了?”
“降低了”,相當于承認之前存在恐慌;“沒有降低”,豈不是羊入虎口、正中其下懷?徐澤宇定了定神,回答:“事實上,在我到達武漢的當天,最戲劇性的一點就是,我沒有看到這里發生了什么戲劇性的事情。”
時隔一年,徐澤宇回顧這場沒有硝煙但火藥味濃的訪談,感慨地說:“國際輿論斗爭中,了解對方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了解我們自己。只有真正對我們的國情和制度有較深的了解,才能在跟外媒的論戰中有底氣、有邏輯、有說服力。”
新華社專門設立工作室,打造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網紅”
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徐澤宇用“新華社記者”的身份,在個人賬號上對國內外重大熱點事件快速發聲,在海外粉絲群體中積極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正面、積極地樹立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故事。
2020年底,新華社專門設立了徐澤宇工作室,負責賬號內容策劃制作、海外落地推廣,更好發揮團隊力量,加強跨部門合作,與網友在評論區聊天互動也成了“正式工作”。
在推特平臺重點講觀點,在臉譜重點樹形象,在優兔平臺重點做內容;詼諧調侃的風格不能丟,個性、年輕化的“人設”要保持;面向海外年輕受眾、主動設置議題,以個性化視角、互動化模式、輕量化產品“行走江湖”;既“單刀直入”回擊抹黑中國的言論,又娓娓道來講好中國故事;充分發揮小、快、靈的優勢,與國社機構賬號形成良性互動……
工作室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也積累了不少寶貴實用的經驗。《石家莊全員免費測核酸,海外網友:西方媒體讓我們誤解中國太久!》《新冠疫苗!我在石家莊打的!》都成了流量爆款。
有了工作室的“添翼”,徐澤宇的個人賬號在海媒三大平臺的總粉絲量已達140萬,成為目前總粉絲規模最大的我中央媒體記者個人賬號。
“大多數海外受眾對中國不是不夠友好,而是不夠了解。作為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要積極作為,向海外受眾展示真實立體的中國,不帶濾鏡的‘能見度’是讓我國國際輿論環境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因素。”已成“國際網紅”的徐澤宇說,“我希望做一個現場的記錄者、觀點的輸出者,既擺事實、又講道理,兩手都要硬,來講好中國故事。”(記者王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