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擁有各級非遺項目349項,其中不少是新春民間習俗或喜慶活動
探尋非遺里的年味 感受惠州文化魅力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去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申遺成功,讓中國的非遺備受關注。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的惠州,目前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項、省級27項、市級108項、縣(區)級211項,其中不少是新春民間習俗或喜慶活動。
2025年春節是申遺成功后的第一個春節,也是國家法定假日調整后的第一個長假;葜萑請笥浾呤崂聿⒆咴L了部分蘊含濃濃年味的非遺項目,打出新年精氣神的龍華大鼓、舞出新年好光景的汝湖舞草龍、吃出香甜好意頭的橫河大籠粄……共同感受非遺里的惠州文化魅力,慶祝這個寓意美好的節日,一起迎接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打出新年精氣神
“咚咚鏘!咚咚鏘!……”日前,博羅縣龍華鎮寧和村李氏宗祠前,傳來鏗鏘有力、氣勢磅礴的擊鼓聲,龍華大鼓的雄壯氣勢,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龍華大鼓
博羅龍華大鼓是東江流域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傳統民俗,2015年被列入廣東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龍華大鼓屬民族打擊樂,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說為祈求家族人丁興旺,龍華沿沙河一帶每一宗族均會添置一面大鼓和數十面小銅鑼,在臘月二十四至正月十五期間,三五十人乃至上百人湊在一起,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興財旺。
龍華大鼓以鼓體巨大而著稱,傳統的龍華大鼓表演,由銅鑼和大鼓組成,大鼓高達1.5米,鼓面直徑約0.8米。“我們剛做了兩個新鼓,就等著大年初一登場了!饼埲A大鼓代表性傳承人李滿池說。年近七旬的他,提起龍華大鼓,依然激情澎湃,“龍華大鼓的鼓面必須適配鼓點、速度,打出龍華大鼓的精氣神!”
據介紹,龍華大鼓以村、姓氏為單位組成大鼓隊。表演時,一面大鼓放置場地中心或人抬車載,鼓手站于鼓前,眾人敲打銅鑼伴奏,音調和諧,猶如龍騰虎躍,場面熱鬧。
“以前村里人只要聽到有鑼鼓聲響起,那是萬人空巷……”李滿池回憶著從前鑼鼓喧天的熱鬧場景。如今,隨著現代人娛樂節目日漸豐富,想親身領略龍華大鼓風采也變得更為難得。
“打龍華大鼓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民間習俗,已經流傳幾百年了,我們有責任把這項民間藝術傳承下去!崩顫M池說,只要有人愿意學,他都愿意手把手認真輔導,“教年輕人握錘的姿勢,怎么打鼓才不容易把鼓打爛,怎么打才比較靈活!背艘酝,李滿池還擔任龍華中心小學校外輔導,這些年共教出了幾百名學生,其中“C位”鼓手就有三四十名。他還通過在龍華大鼓中增加旗幟、變化陣容等,為龍華大鼓傳承注入新動力。
去年,李滿池帶著一幫隊員,在惠州市內舉辦的元宵巡游、美食節、龍舟賽等活動中展現風采。新的一年,他也期待著龍華大鼓有更多露臉的機會。“一方面希望能讓大家多感受龍華大鼓的精氣神,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承!
舞出新年好光景
夜空中,被燈光點綴的稻草龍,時而騰空,時而翻滾,威風凜凜……每年正月十四的夜晚,惠城區汝湖鎮上圍村都會組織“舞草龍”活動,祈求風調雨順、驅災降瑞、吉祥安康。這項在汝湖上圍村、下圍村流傳了200多年的元宵節民俗,是當地新春活動的“重頭戲”,于2015年2月入選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汝湖舞草龍
據村中老人回憶,上圍村、下圍村村民祖輩是為躲避戰火,輾轉從福建遷徙到惠州汝湖鎮定居的。而舞草龍的傳統習俗也是先祖從福建帶過來,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承至今。
汝湖鎮上圍村黨總支部委員陳玉祥介紹,汝湖舞稻草龍分為“請龍”“舞龍”“送龍”三個環節。
“請龍”要先扎龍。扎龍一般在舞龍的前幾天開始,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來指導操作,一根根細扁的稻草,通過編織、揉擰、捆扎等工序逐漸化身為草龍的各個部位。其中龍頭是最難做的,要先用鐵絲做出龍頭、龍角的模型,然后再用稻草細心捆綁包扎,才能做出惟妙惟肖的龍頭。草龍扎好后,村民舞著草龍,敲鑼打鼓去東江邊,讓龍頭輕輕點一下水,然后放鞭炮,才算請龍禮成(俗稱“搶青”)。
元宵節前夜,也就是正月十四的晚上,最熱鬧的“舞龍”環節上演。村民身穿黃金衣,踏著鑼鼓聲,舞起稻草龍,夜空里,由LED燈點亮的草龍耀眼明亮,或是龍身流水式轉動,或是蛇形原地盤旋,或是猛然翻躍起來,蔚為壯觀。“以前草龍身上是插香火的,近些年考慮到環保和安全,改用LED燈!标愑裣檎f。
舞龍的隊伍會將草龍舞到每家每戶的大門口。每到一戶,主人都要燒香拜灶神,并把準備好的利是放到木盒夾里,意味著大吉大利,然后放鞭炮送草龍過戶,就這樣一戶一戶,直至全村游完。
送龍的環節是由帶頭人領著舞龍隊,敲鑼打鼓來到江邊,燒掉草龍,寓意帶走“晦氣”,留下好運,祈禱來年又是一個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好年頭。
陳玉祥介紹,汝湖舞稻草龍列入非遺之后,不只是新春期間才舞動起來,近年來通過走進校園、參加展演、開展研學活動等多種形式,“舞”出了汝湖,也“舞”進了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里。“接下來,我們會持續加大汝湖舞稻草龍的宣傳推廣力度,讓更多人了解非遺、走進非遺,感受汝湖舞草龍的魅力!
巧手剪“蛇”添年味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看似尋常,卻在刀落紙飛之間創作出無限的生機與魅力。
初見惠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劉雅晶時,她正在惠城非遺展示館進行“沉浸式”剪紙創作,其徒薛松嵐則在一旁加以輔助。她一邊講解基礎剪紙技巧,一邊分步驟示范,只見彩紙在她手中翻轉,剪刀上下穿梭,三言兩語間,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來運轉”便呈現出來了。參加活動的孩子們紛紛效仿,剪出的小蛇或形象生動,或憨態可掬。
惠州剪紙
據載,惠州剪紙至今已有140多年歷史,劉雅晶是其中的一名代表性傳承人。劉雅晶說,她小時候?吹酱笕藗冇靡话鸭舻都舫龈鞣N圖案,作為節慶祈福納吉或婚嫁儀式的裝飾,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直到2004年退休,她開始系統學習惠州剪紙技藝,并逐步走向傳承技藝和文化的道路。
每到春節,便是劉雅晶最忙的時候,工作室、非遺館、文化館都有她的身影。一邊創作,一邊傳授剪紙技藝,將一幅幅滿載美好祝福的剪紙作品帶給大家。
惠州剪紙具有南派剪紙的柔美清秀,其圖案精巧、技法寫實,采取剪刻結合的表現方式。劉雅晶介紹,惠州剪紙的創作吸收了國畫和版畫的手法,設計疏密有致,刀工細致入微,畫面豐富飽滿,而且品種多樣,表現豐富,用途廣泛。
近些年來,劉雅晶致力于推廣惠州剪紙技藝,在麥地成立了工作室,也經常到學;蛭幕^進行教學培訓。
在剪紙教學中,劉雅晶摸索出一套易記的教學口訣:先難后易,先小后大,先里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明后暗,先陽后陰。為使剪紙技藝更好地傳承,她在剪紙的圖案上還結合了孩子的喜好,融入了奧特曼等圖案。在她的努力下,如今惠州剪紙在一些小學和高校開設了課堂。
吃出香甜好意頭
“湯無鹽如水,年無粄無味!痹诳图胰搜壑校{承載著濃濃的年味和祝福。博羅縣橫河鎮的客家大籠粄亦是如此。當地客家人逢年過節、新婚喜慶、添丁升學、喬遷入伙、宴席賀壽都少不了大籠粄。大籠粄的讀音與橫河話“大本事”諧音,寓意著長輩對后輩的祝福,祝福晚輩有大本事。
每到春節,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橫河大籠粄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俊杰也忙碌起來,到惠州及周邊城市展銷推廣大籠粄,現場免費試吃吸引了不少人關注!按汗澠陂g,我們接到了很多新屋入伙和過年添丁的大籠粄訂單!秉S俊杰說。
橫河大籠粄
橫河大籠粄主要由糯米粉、冰片糖兩種材料制作而成。按照當地習俗,大籠粄越大越好,做一個標準“一斗六”的大籠粄,要用糯米24斤、片糖20斤,經過浸米、打粉、融糖、攪粄、圍蕉葉、倒粉等手工環節,將粄放到大爐上隔水用柴火蒸10多個小時才能制成。
“傳統大籠粄做好是裝在竹籠的,最大的有四五十斤重,主要用于節慶的日子。現在我們還推出了三斤、五斤的獨立包裝和切片裝大籠粄,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黃俊杰說。如今,大籠粄除了在博羅本地銷售,還借助網絡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這些年,黃俊杰欣喜地看到,大籠粄“走”得越來越遠。黃俊杰是一名90后,他從小到大跟著父親一起做大籠粄。2014年,考慮到父親年紀漸長,傳統技藝需要有人“接棒”,同時也為了照顧家庭,他辭去了外地的工作,選擇回鄉繼承父親的生意。為了讓這項傳統事業發展得更好,他建設了生產車間,引進生產設備,在堅持傳統技藝的同時改進工藝,確保制作出來的大籠粄更安全、衛生、美味。他還對大籠粄的口味和形狀進行創新,推出黑米、姜汁、艾草味大籠粄,設計獅頭、麒麟形狀的文創類產品,豐富大籠粄的口味和文化內涵。
自2019年大籠粄制作技藝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后,黃俊杰就開始積極參與當地政府、文化部門組織的宣傳推廣活動,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手把手教中小學生制作大籠粄,講授有關大籠粄的民俗文化等。同時,他還拍攝視頻,借助網絡平臺,毫無保留地展現大籠粄制作技藝。“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從事這個行業,只有大家愿意做了,才能讓大籠粄制作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一口生香解鄉愁
酥香松軟、肉爽帶汁、鮮美濃郁……對惠陽很多老街坊來說,一口黃金酥丸,不僅是獨特的風味,更承載著濃濃的“鄉愁記憶”。
今年臨近春節期間,李偉堅的黃金酥丸幾度賣到脫銷,平均日銷超過100斤。不僅當地眾多食客前來購買,周邊區域的客人也慕名而來,他們不單給自家人品嘗,還常常作為特色伴手禮與他人分享。
黃金酥丸,就是炸過的大肉丸,是惠州久負盛名的傳統名肴,也是惠州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制作技藝2015年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黃金酥丸
作為黃金酥丸第四代傳承人,1973年出生的李偉堅一直堅守黃金酥丸制作的傳統技藝。選料、捶打、合漿、捏丸、浸泡、油炸……看似簡單的六道工序,實際每道都有講究。尤其是選料方面,要用當天凌晨宰殺土豬肉,遵循著食材自然特性,調味料也只選擇鹽,不用面粉增加肉醬粘度。通過單純手工捶打,激發和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記者看到,成品的黃金酥丸外觀飽滿金黃,既可以作為單獨菜品,也可與其他食材搭配烹飪,制成各種美味佳肴。
據載,黃金酥丸制作技藝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清朝詩人袁枚曾對黃金酥丸有過詳細記載。
自1991年師從許林師傅,李偉堅在言傳身教、反復實踐中掌握了黃金酥丸的技藝精髓。20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將黃金酥丸制作工藝發揚光大,不僅建設了黃金酥丸制作技藝體驗館,還不遺余力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同事、弟子,對部分學員進行重點培養,目前已培育出近10位第五代傳承人。
李偉堅說,希望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將黃金酥丸打造成惠陽乃至惠州獨具特色的地理標志性產品、特色品牌。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游璇鈺 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