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新增28處歷史建筑
大亞灣首次有建筑被確定為歷史建筑
歷史建筑是城市風貌的一部分,是傳承“城市記憶”的重要載體。近日,惠州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公布惠州市第三批歷史建筑的通知,惠城區水口街道下源村泉記等28處歷史建筑入列。
此前,惠州市人民政府分別于2013年4月、2018年7月公布了兩批歷史建筑名錄,第一批202處,第二批29處。惠州市各縣區亦開展多輪歷史建筑普查認定,目前惠州共有歷史建筑293處。
歷史建筑的建筑年代以明清時期和民國時期為主
根據《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建成五十年以上且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符合相關條件的建筑物、構筑物,可以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為歷史建筑。
歷史建筑或反映惠州歷史文化和民俗傳統,或與重大歷史事件或者著名歷史人物有關,在惠州經濟社會發展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建筑樣式、結構、材料、施工工藝等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歷史文化、留住鄉愁的重要載體。
和平直街20號李氏民居位于惠城區橋東街道,背靠白鶴峰,緊鄰蘇東坡祠,是一座建于1948年的兩層洋樓。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記者梳理發現,此前公布的歷史建筑主要分布在除大亞灣外的6個縣區,其中以惠城區和惠陽區居多。此次公布的惠州市第三批歷史建筑中,惠城區16處、惠陽區5處、大灣開發區3處、仲愷高新區4處。這意味著,大亞灣開發區首次有建筑被確定為歷史建筑,這3處歷史建筑分別為位于澳頭街道媽廟村三組的李氏宅居樓、李氏兄弟樓、李番鬼英樓,均為居住建筑。
記者了解到,歷史建筑的建筑年代以明清時期和民國時期為主,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工業建筑、商住建筑、文化建筑、商貿建筑、祭祀性建筑、教育建筑、民防建筑等類型。
歷史建筑維護修繕可獲補助
我市擁有較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和利用好歷史建筑,對于提升我市的文化內涵、建設文化強市具有重要意義。
《惠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布惠州市第三批歷史建筑的通知》提到,各縣、區和市各有關單位要進一步提高對保護好歷史建筑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科學規劃,妥善處理保護和利用好歷史建筑與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做好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片。
為加強對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近年來,我市先后出臺了《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和《惠州市歷史建筑維護修繕補助辦法》。惠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組織編制了《惠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筑保護專項規劃》和《惠州市第二批歷史建筑保護專項規劃》,對歷史建筑編制了保護圖則,劃定歷史建筑核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明確歷史建筑核心價值要素,編制活化利用和修繕改善指引,為歷史建筑保護責任人開展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和活化提供指引和依據。
維護修繕歷史建筑,資金來源是一大挑戰。為提高保護責任人維護修繕歷史建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我市歷史建筑保護和利用工作,《惠州市歷史建筑維護修繕補助辦法》明確,國有歷史建筑修繕由市級財政按建筑面積1000元/平方米予以補助且不超出修繕總費用的50%;非國有歷史建筑輕微修繕由市級財政按每處1萬元/年予以補助,非輕微修繕由市級財政按建筑面積1000元/平方米予以補助且一次性補助金額不超過30萬元。
記者從市住建局了解到,《惠州市歷史建筑維護修繕補助辦法》2022年3月實施以來,已推動180余處歷史建筑維護修繕。
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將對惠州市第三批歷史建筑展開掛牌認定工作,并為掛牌歷史建筑測繪建檔,編制保護專項規劃,結合相關維護修繕的條例和辦法,進行規范和管理保護。
“歷史建筑只有用起來才能活起來”
歷史建筑,是距離普通人最近的城市文脈。列入名錄、掛牌保護并非終點,只有妥善處理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的關系,歷史建筑才能擁有持續的生命力。
《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提出,歷史文化街區、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的合理利用應當充分挖掘和弘揚其文化內涵,支持開展文化創意、休閑旅游、文化研究、傳統手工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文化體驗、開辦展館和博物館等特色經營活動或者公益活動。
1月6日,記者走訪了兩處列入惠州市第三批歷史建筑名錄的建筑,發現它們正以不同形式被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并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鐵爐湖2號陳宅位于惠城區橋東街道的鐵爐湖歷史文化街區內,華燈初上,大宅門前的兩個燈籠照亮了門框上的紅砂巖和青磚,大宅里傳出了悠揚琴聲,古韻十足。這座清代建筑,如今已化身為“藝安琴舍”。
鐵爐湖2號陳宅位于惠城區橋東街道的鐵爐湖歷史文化街區內,這座清代的建筑,如今已化身為“藝安琴舍”。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走進去,里面的布置古色古香,古琴、書畫、文玩、綠植頗具特色。“我們是2019年租下這個屋子的,使用的面積大概有200平方米。當時房屋整體架構還比較好,同時也保留了清代建筑的特色,一下子就把我們吸引住了。”“藝安琴舍”的主理人孔凡秋介紹,租下房子后進行了瓦面、墻面和地面的清理修繕,“你看,這地板都是以前的,我們只是清理了上面的青苔,盡量保留它原來的樣子。”
孔凡秋介紹,目前他們主要把“藝安琴舍”作為一個辦公、雅集、展覽、交流的場所,不時舉辦一些小型活動,有游客進來參觀,他們也是非常歡迎的,“老房子多點人氣挺好”。
得知鐵爐湖2號被確認為歷史建筑,孔凡秋認為,這將更有利于保護建筑,同時他也期待有更多政策支持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歷史建筑只有用起來才能活起來。”
和平直街20號李氏民居也位于橋東街道,背靠白鶴峰,緊鄰蘇東坡祠,是一座建于1948年的兩層洋樓。該建筑外墻由紅磚砌成,陽臺上方是水泥鋼筋的橫梁,護欄鑲嵌了綠色的琉璃花窗,里面還保留著木質樓梯和木地板,頗具民國建筑特色。
2022年,這座洋樓被出租,租賃者對樓房的后院進行了改造,將其取名為“坡尚小院”,主要經營素食、咖啡、烘焙等。工作人員黃先生告訴記者,他們了解到,洋樓所在地原是晚清惠州知名畫家李星閣故居的后園,洋樓是李星閣的侄子李乙酉于1948年所建。
記者看到,兩層洋樓的外墻和內部結構基本沒有改動,內里的陳設則兼顧洋樓風格和經營業務,后院也是改造成中式園林的風格。“我們平時會承接一些經典誦讀、文化沙龍、書畫展覽、小型會議等活動。”黃先生說,“希望每一位踏入小院的客人都能在這里尋找到跨越時空的藝術共鳴。”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通訊員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