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由“外在引導”到“內在自覺”
惠州垃圾分類工作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近年來,惠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把垃圾分類工作作為一件民生大事和重要的政治任務,與城市管理、社會治理、文明創建和實施“百千萬工程”等工作一并部署、一體推進,通過健全機制建設、科技賦能監管、強化宣傳引導等措施,不斷提升垃圾分類工作的整體水平。
在我市不遺余力的推動下,一場由“外在引導”向“內在自覺”深刻轉變的綠色革命正在惠州上演,垃圾分類逐步成為社會新時尚和市民的自覺行動,一幅綠色文明畫卷也正在惠州大地徐徐鋪展開來。
工作人員向社區居民宣傳垃圾分類。
堅持高位推動
系統搭建“四梁八柱”
惠州堅持高位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市政府連續四年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年度重點任務高位推進,每季度通過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等形式,專題聽取匯報、研究推動工作開展,形成上下聯動、部門配合、屬地負責的良好格局,為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高質量開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在前期立柱架梁的基礎上,惠州垃圾分類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也不斷提升;葜蓐懤m出臺《惠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等政府規章,建立收轉運設施安全管理和全鏈條監管制度,相繼印發《惠州市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惠州市再生資源產業發展及回收網點規劃(2024-2028年)》等,有序推動源頭減量、中轉處理、資源利用等各環節工作……隨著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的不斷完善,惠州垃圾分類工作也更加規范、更有保障。
堅持科技創新
推動“兩網”融合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葜菀劳形锫摼W、云計算等技術,打造智慧垃圾分類管理平臺,按照“收運作業科學化、設施管理精細化、車輛監管實時化、指導考核快捷化”的思路,重點對收運體系涉及的人、車、物、事進行全方位實時監管,實現遠程調度和收運鏈條高效配置。
同時,惠州積極創新實踐,通過構建以回收點為基礎、中轉站為節點、分揀中心為樞紐的生活性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將小區垃圾分類驛站和再生資源回收站兩站合一,編制標準化圖集和設計指導手冊,科學布局居民小區回收點,整合環衛老舊中轉站、社區閑置用房,盤活資源共建再生資源回收站,推動生活垃圾清運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發展,進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堅持宣傳引導
形成社會共治新局面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惠州堅持宣傳引導,形成垃圾分類社會共治的新局面。
筑牢分類“主陣地”。全面推廣垃圾分類IP形象,設立宣傳口號、LOGO及“鵝小類”吉祥物,增強工作辨識度;在各縣(區)規范打造一批涵蓋垃圾分類科普館、主題公園、生態環境園的宣傳科普基地,持續完善各場館設施和功能,開展各類科普宣教活動,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傳播綠色生活理念。
提升宣教“軟實力”。成立市級“鵝小類”垃圾分類志愿服務總隊,各縣(區)相應組建志愿服務分隊,全市招募垃圾分類志愿者1萬余人,把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引導勸導等作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常備項目;組建“鵝小類”百人講師團,持續深入一線開展“微課堂”宣講活動,不斷擴大垃圾分類知識覆蓋面;建立學生志愿社團548支約2.4萬人,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和參與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構建“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的社會風尚。
多元宣傳“新矩陣”。依托國家、省、市主流媒體和政務新媒體平臺,全面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宣傳相關政策法規;舉辦分類科普讀本進校園、跟著垃圾“趣”旅行主題研學等八大系列主題活動;實施分類微課堂、推選垃圾分類體驗官、志愿百日行等九大精品計劃,發出“百城萬店”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倡議,聯動品牌企業開展低碳減量宣傳活動,聽“垃圾分類達人”講述身邊故事;利用全市各類公共場所電子顯示屏及LED走字屏等載體廣泛刊播宣傳海報、視頻、標語,形成政府倡導、社會支持、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
接下來,惠州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國家和省關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部署安排,凝心聚力固成效、精準發力促提升,通過加強要素保障、強化部門協同、動員社會參與、深化志愿服務等一攬子舉措,著力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譚琳 通訊員莊武 張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