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的鄉野田間,科技振興農業的潮流正悄然興起,為傳統農業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龍門縣藍田瑤族鄉的脫毒甘薯培育基地內,技術人員正在檢查甘薯種苗的生長情況。他們給育苗的容器注入營養液,精心培育甘薯種苗,確保每一株幼苗健康成長。在培育技術的推動下,此前的連片撂荒耕地變成綠意蔥蔥的種苗基地,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可觀的提升。從這里培植的種苗,將銷往全國各地。
各地的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教授農戶新技術,讓農戶掌握先進的農業知識和技能。水稻聯合收割機和機械插秧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水稻種植的效率和產量。無人駕駛拖拉機的投入使用,提升了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大亞灣的海洋漁業中心試驗基地中,藍圓鲹的人工繁育和苗種規模化生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專家組一致認為,藍圓鲹的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位于惠東縣圣告島附近的海洋牧場,是我市一大深海養殖場。從空中俯瞰港口外海,一個個巨大的白色風車矗立在海上,扇葉在海風的吹拂下緩緩轉動,蔚為壯觀。海洋牧場的建設,推動了“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新養殖模式的發展。
在惠城區蘆洲鎮的田野里,無人機在農田上空盤旋,進行作業演示,其高效精準的作業能力讓傳統農業作業方式相形見絀。
觀音閣鎮的古石龍農場緊跟時代潮流,農產品直播帶貨成為新風尚,讓農產品的銷售不再受地域限制。
眾多企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融入了數字服務系統,通過軟件實時監控數據,為農田管理者提供精確的田間管理方案。
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也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科技興農,惠州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現代農業的新篇章。
文 惠州日報記者羅劍業
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羅劍業 肖泓 楊建業 朱金贊 鐘暢新 湯渝杭 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