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眾原:用秸稈和禽糞每年“造”有機肥15萬噸

      原標題:

      博羅縣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打造“無廢”治理生態農業經濟新模式

      政策技術雙驅動 農業固廢變為寶

        當前,惠州博羅石壩的農民剛忙完收割、晾曬,又在田間開始忙碌起來,一車車有機肥不斷運到地里,為秋種做好準備……

        博羅是全國百強縣之一,也是農業大縣。近年來,該縣堅持“以環境為底線,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動力,以效益為中心”的發展目標,以推進惠州眾原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為依托,政企合力扎實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和產業模式生態化,農業固廢“無廢”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前端是秸稈、畜禽糞污等廢棄物,經過自動化好氧堆肥、科技化生物發酵等自主技術處理后,后端就變成了生物有機肥、飼料、生物菌劑等產品。該項目落地后,政府統籌推進試點工作,主動出臺惠農政策,推動種養耦合肥料化全量還田、構建秸稈減量資源化收儲運體系,建立“無廢”治理的生態農業新產業鏈“養殖業-畜禽糞污-生物有機肥-土壤改良-種植業”,實現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打造博羅種養耦合高端產品示范區,推動建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助力鄉村振興和“無廢城市”建設。隨著一期生產線試運行,該項目每年可處理19萬噸有機廢棄物,產出15萬噸優質生物有機肥,為至少10萬畝農田提升耕地肥力,達到種養耦合農業內循環的效果,同時創造1.2億元有機肥產值。

        用秸稈和禽糞每年“造”有機肥15萬噸

        2019年,惠州眾原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正式落戶博羅縣石壩鎮下坑村大嶺頭,占地面積約200畝,總建筑面積約6.8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2.36億元。2023年5月,該項目進入試生產階段。

        記者日前看到,該項目一期工廠主體主要包括除臭單元、發酵陳化車間、成品包裝車間、辦公輔助用房、自動化生產線和中控系統等;2條自動化、智能化、全封閉式的有機肥生產線正在全面運轉,1條秸稈肥料化生產線和1條微生物菌肥生產線正緊鑼密鼓地調試中。

      惠州眾原公司生態菌肥車間(臥式發酵罐)。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過去秸稈都沒人要,現在卻成了寶。”惠州眾原環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清熙說,政企合力探索建立新型秸稈收儲運體系,當地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推動相關企業參與秸稈肥料化項目,通過村級行政單位收集-鎮級行政單位預處理-資源化處理中心集中運輸處理的方式,探索建立鎮級標準化收儲運站點,終端運輸由鎮級站點運至資源化處理中心,與各鄉鎮聯動打破秸稈焚燒的傳統做法。眾原公司依托自身在農廢資源化循環化利用方面的優勢,開展秸稈肥料化生產,最終完成秸稈集中資源化處理,讓秸稈搖身一變成為可利用的“資源”。在推進糞污收運標準化的基礎上,該企業通過好氧發酵堆肥技術,調節畜禽糞污與農作物秸稈比例,控制物料碳氮比、水分、pH等,利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反應,使有機廢棄物達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該企業自行研發了復配優勢發酵菌種的自主專利技術,具有耐高溫、起溫快、添加量少等特點,能有效縮短發酵時間,減少臭氣和養分揮發。利用該項技術,將禽畜糞污和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加工成生物有機肥,目前綜合年生產量達15萬噸。

        “在生產過程中,我們同時嚴格防治二次污染。”王清熙說,對堆肥車間揮發的氣體,該公司通過在車間內自建負壓風場統一收集,并在生物濾池中進行集中處理。而濾池中液體部分則進入另一條液態肥生產線,通過生物技術將廢水轉化為液態肥、生物菌劑等產品,做到全程無廢氣、無廢水排放。

        全投產后預計有機肥年產值達2.4億元

        作為產業體系的民生項目,“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先后承接了國家及省市縣多個項目的實施,且被列為博羅縣“2020年十大民生實事”強抓強推,使該項目得到快速落地、高效推進。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博羅采用政企合作方式,縣政府與眾原項目企業達成試點合作協議,約定肥料施用示范還田面積為7.18萬畝,享受博羅縣有機肥補貼162元/噸。企業則通過添加專利菌種,結合間歇性曝氣等方式,對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在施肥季節實現全量農田利用。同時,政府還推動企業與規模經營主體簽訂合作協議,以大型種植戶為媒介輻射帶動周邊農戶使用有機肥,以此推動“糞肥還田”工作,促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此外,博羅縣政府專門成立了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畜禽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暨資源化利用領導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屬地管理、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提速項目建設進程。為激活項目潛力,縣政府主動推出“期貨保險”險種,為畜禽養殖企業帶來“紅利”。

        在多方助力下,眾原項目已與石壩鎮當地多家養殖企業以及周邊的農場建立合作關系。“等項目全部落成,預計年處理畜禽糞污量達39萬噸,規模資源化處理農業廢棄物,可實現有機肥產量30萬噸,預計產值2.4億元。”王清熙算了一筆賬,通過農業廢棄物高效處理及資源化再生利用成套技術的推廣應用,可實現有機肥替代化肥比例10%以上,為每畝土地降本增效200元以上。同時,提升土壤肥力和農產品品質,預計每年增收節支1000萬元以上。

        “隨著眾原項目在博羅落戶和扎根,可助推當地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建設,提高公眾對農業有機廢棄物合理再利用的認識,改變傳統亂丟亂棄的觀念。”王清熙說,與此同時,該企業結合自身優勢與省農科院合作形成科學種植團隊,開展有機廢棄物生物轉化污染控制與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通過建立以科研為依托的畜禽糞污、農田廢棄物、餐廚垃圾、污泥污水等有機廢棄物的綜合資源化處理中心以及綠色生態種植、種養循環示范區,推動生物有機肥、液態肥、科學種養技術等多方位的產品及技術服務輸出,高質量助推當地有機蔬菜、生態養殖等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建設,助力打造博羅本土優質農產品品牌。

        “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在于農業面源污染與種養循環重建,該企業全力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經濟新模式,正是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有益探索。”市生態環境局博羅分局有關負責人說,通過參與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項目的實施,該縣每年可推進10萬畝農田的深度改良,實現當地農業種養內循環與生態農業產業閉環,推動建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惠州農業品牌與商標,推動博羅“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 通訊員惠環宣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