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在惠熱演3場

        “無名無款,只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

        在2022年央視虎年春晚上,以北宋天才畫家希孟(注:王希孟是清代以后出現的稱呼)的絹本設色畫《千里江山圖》為靈感,創作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選段“青綠”,僅用了短短六分鐘,便以其古韻雅致的中式美學,鐘靈毓秀、超凡脫俗的藝術表達,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

        8月16日,這部從名畫中間走出來的唯美舞劇登臺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為市民提供一場連續3晚的文化盛宴。

      《只此青綠》劇照。惠州日報記者羅劍業 翻拍

        舞劇《只此青綠》通過“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七個篇章,講述了《千里江山圖》即將展出時,一位故宮研究員穿越時空來到了千年前的北宋,化身“展卷人”,帶領觀眾循著七個篇章,“窺”見希孟創作這幅傳世名畫的故事。

        《只此青綠》中,篆刻人、織絹人、磨石人、制筆人、制墨人等莘莘匠人及當代文物修復者,在時空并置中彼此撫慰,在遠隔時空中惺惺相惜,在跨越古今的對話中,生出無限的情誼。這層巒疊嶂、意味深厚的“青綠江山”,是“大匠造物”的智慧傳承,是雋永的文脈傳承。

        孟慶旸是《只此青綠》領舞,她表示,《只此青綠》不僅是舞蹈表演,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再度創造。作品的創作過程,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傳承、發揚與創新的過程。

        孟慶旸介紹,她所飾演的“青綠”,不是某個具體的人物,卻代表著《千里江山圖》的靈魂。主創團隊從畫作中使用的礦物質顏料石青、石綠中提煉出了“青綠”的意象,于是有了“青綠”這個符號性的角色。

        “‘青綠’像是時空的連接者。連接起了宋代的希孟以及現代展卷人,通過現代人的視角,讓觀眾沉浸式地走進我們的這幅中國畫《千里江山圖》當中。”孟慶旸表示,作為演繹者,她相信舞臺具有情感等多維度傳遞的功能。《只此青綠》屬于傳統寫意類的作品,劇中沒有運用特別多的戲劇矛盾沖突,而是利用情景設計,讓觀眾循著舞者的演繹,最終臺上臺下達成情感共鳴。“我覺得這是舞者與觀眾之間達到一種惺惺相惜的默契,這種默契來源于文化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孟慶旸說。

        《只此青綠》在題材的選擇上走的是中國傳統寫意之路,屬于抒情性作品。“中國傳統文化寫意時基本是靜態的,但是這次我們通過舞蹈的形式把它呈現了出來。”孟慶旸說,在劇中,“青綠”二字都有不同的狀態,比如說,它會有層巒疊翠這樣一種冷冽的狀態,也會有疏離感一樣的呈現。通過不同的呈現和戲劇的沖突感,去代入人的情感。

        “‘青綠腰’在劇中的專業舞蹈語匯被稱作‘險峰’,它源于宋代中國畫里山石的氣韻感。”孟慶旸說。在本劇中,還有望月、臥石、落云等動作,演員包括頭飾造型、妝容等都是為了展現這種意境感,可以說是舞蹈與繪畫的完美融合。

        孟慶旸5歲開始學習舞蹈,9歲便在父母的支持下來到北京求學,走上了專業舞者的道路,如今借助《只此青綠》在圈內有了一定的名氣。對于如何學好舞蹈,孟慶旸認為,一是興趣,二是堅持。“如果是美育教育的話,我覺得首先要培養興趣,然后通過興趣點去逐漸積累和成長。”孟慶旸說,對于專業的舞者,最重要的則是堅持。

        “我們劇組3年演出500多場次,依舊是原班人馬。大家手牽手拉開帷幕、落下帷幕,最珍貴的就是這份堅持。”孟慶旸說。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通訊員鐘敏玲

      編輯:羅秋玲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