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搭建平臺、培訓技能,一批批黔西南務工人員走出大山奔赴廣東惠州
勞務協作,讓生活更有盼頭
2021年以來,累計幫助貴州黔西南農村勞動力實現3個月以上穩定就業11.9萬人;
2021年以來,累計幫助貴州黔西南培訓農村勞動力近2.4萬人次;
……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黔西南是勞務輸出大州,每年30多萬勞務大軍背起行囊,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搭乘返崗專車、復工專列一路向東,從大山到大海,從田間到車間。
黔西南勞動者有務工需求,惠州企業有用工需要。在推進東西部勞務協作中,圍繞“穩就業、好就業、就好業”,兩地政府把穩定務工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搭建平臺、輸送人員、培訓技能……通過一樁樁用心服務、一件件暖心舉措,架起雙向奔赴的橋梁,暢通了務工人員從“家門口”到“廠門口”的就業路。
精準對接
暢通勞務協作之路
一人就業,全家有奔頭。
“每月能掙到六七千元,比我在老家打工多了一倍呢!”這是黔西南州冊亨縣雙江鎮央繞村村民班貴石最直觀的感受。
班貴石今年34歲,得益于黨中央的大好政策,作為貧困戶,2019年全家人從大山里搬到冊亨縣高洛街道巴納布社區,在縣城周邊打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2023年,班貴石家“二寶”出生,家里負擔加重了。他便想著外出打工多掙點錢。
2024年春節過后,班貴石從多方了解到惠州、黔西南州兩地的勞務協作政策,他下定決心,帶著妻子羅龍英搭乘政府組織的“返崗直通車”來到惠州。
夫妻倆根據自身條件和企業用工需求,分別在位于惠陽區新圩鎮紅田村的一家鏡片工藝加工廠和一家電子廠扎下了“根”。如今,夫妻倆月收入上萬元,生活更有盼頭了。
來自黔西南州的返崗務工人員,乘坐專機抵達深圳,再乘坐大巴返回惠州的企業。
貴州是勞務輸出大省,有人力資源優勢;廣東是用工大省,有產業資源優勢。東西部勞務協作為兩類資源對接建立了有效通道。粵黔結對協作以來,惠州和黔西南攜手搭建平臺,促進人崗供需精準對接,引導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脫貧勞動力到惠州務工。
走進位于易地搬遷集中居住地高洛街道巴納布社區的冊亨縣零工市場大廳,惠州市德賽電池有限公司、天寶電子(惠州)有限公司等多家惠州企業招聘信息擺放在顯眼處。直播間里,兩名工作人員詳細介紹各家企業的招聘信息,回復求職者的咨詢。
“今年以來,我們累計收集崗位信息3.5萬余個,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途徑發布,向重點人群精準推送,人崗匹配后,‘點對點’送到企業去。”冊亨縣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洪繼介紹,今年上半年,冊亨縣組織勞務輸出1.7萬余人,全力促成群眾務工增收。
黔西南州冊亨縣零工市場業務服務大廳。
“政府幫助我們對接企業,找好了工作,還送我們到工廠門口,減少了很多風險。”家住冊亨縣雙江鎮洛法村的羅鮮在外務工兩年,收入穩定,家庭生活水平改善很快,“去年把家里的房子重新裝修了,今年準備買輛汽車。”
政府給力,企業發力。每年開年復工第一天,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伯恩光學”)就派出招聘人員,前往黔西南州貞豐縣“招兵買馬”。
伯恩光學是用工大戶。“目前招工需求量在5000人左右。”公司普工招聘副經理鄧淡芳說,為更好招新和穩崗,伯恩光學推出了自行入職獎勵、全民推薦獎勵、準時返崗路費報銷等措施,鼓勵“老帶新”和員工按時返崗。
勾榮平就是被親戚介紹進來的。兩年前,勾榮平在貞豐縣從事文職類工作,月入三四千元。入職伯恩光學后,收入高了近一倍,個人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會在這里繼續好好干下去的。”
就業穩穩,幸福滿滿。2021年以來,惠州和黔西南州通過開展東西部勞務協作,累計幫助農村勞動力實現3個月以上穩定就業11.9萬人,其中脫貧勞動力9.6萬人。
穩崗服務
讓工人在惠務工更安心
此心安處,便是吾“家”。
前段時間,周忠豪辭工回望謨縣處理家事。今年6月中旬,他再次來到惠州,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走進了惠東·望謨東西部協作服務中心,想找一份合適的工作。
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安排周忠豪住進了服務中心的“農民工之家”,并幫忙聯系企業,尋找合適的崗位。第三天,周忠豪順利入職位于惠東縣大嶺街道的一家企業,“還好有這個服務中心,幫忙找工作,還免費提供吃住,真的很暖心!”
“這里就是望謨務工人員的‘娘家’,有什么問題都可以來找我們。”工作人員沈健介紹,今年以來,服務中心共接待望謨籍務工群眾55人,免費為他們提供食宿,幫助80多名望謨及周邊地區群眾找到了工作。
晴隆縣駐大亞灣區勞務協作工作站也是這樣的“娘家”。
晴隆籍務工人員來到大亞灣,第一站幾乎都落腳在這個工作站內的晴隆職工之家。
“這里經常會組織一些小型活動,給我們發放節日禮品,遇到困難,也能來這里尋求幫助。”在惠州比亞迪電子有限公司工作多年的鄭金蓮是晴隆職工之家的常客,“這里就是我們在惠州的家,大家就像家人一樣。”
晴隆縣駐大亞灣區勞務協作工作站負責人高亮介紹,工作站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引入第三方機構管理,為晴隆籍務工人員提供“保姆式”貼心服務,讓他們在大亞灣有所依、有所靠,安心工作。
“輸出去”是第一步,“穩得住”才是關鍵。
惠州和黔西南兩地打好“組合拳”,彈好“協奏曲”,建立健全勞務協作機制,共建“一縣一企”穩崗就業基地,設立勞務協作工作站,制定定向就業激勵政策,完善就業公共服務,全力保障在外務工人員穩崗就業。
目前,黔西南州及與惠州協作的7個縣(市)均在惠州市和對應的7個縣(區)設有勞務協作工作站,“前后方”聯動架起務工“連心橋”,為黔西南籍在惠州務工人員提供全方位就業穩崗服務。
黔西南州貞豐籍務工人員搭乘“返崗直通車”順利抵達惠州市惠陽區。
坐上兩地政府組織的返崗專車、專列,從“家門口”直達“廠門口”;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發放穩崗補貼;遇到勞務糾紛,工作站幫忙依法維權;節假日不能回鄉,工作人員走訪慰問送關懷……一項項暖心舉措,持續增強黔西南籍務工人員在惠州的獲得感、歸屬感。
隨著粵黔東西部協作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黔西南籍務工人員通過有組織勞務輸出或“親帶親”“鄰帶鄰”等方式,到惠州穩定就業。來自冊亨縣的羅元福今年44歲,在惠陽區新圩鎮的一家企業工作五六年了,其間把妻子、兒子以及3位老鄉都介紹了進來,“廠里訂單穩定,這里的人也很好。”
他們堅信,同心“黔”行“惠”更好。
以技賦能
做實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隨著技術進步與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對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讓務工人員精進“一技之長”,不斷提升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是兩地政府的務實之舉。
惠州和黔西南兩地人社部門圍繞市場需求、產業需求、群眾需要,精準導入“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組織開展系列勞務協作培訓,鼓勵動員有培訓意愿和就業能力的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
黔西南州冊亨縣零工市場工作人員通過直播介紹外出務工崗位需求。
望謨縣平洞街道亞魯社區是脫貧攻堅易地搬遷安置點,居住著663戶近3000人,社區眾多青壯年外出務工,但仍有一些居民因為缺乏技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2022年,惠州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110萬元,對亞魯社區600平方米的室內場地進行改造裝修并購置相關設施設備,打造成望謨縣職業技能綜合實訓中心。如今,實訓中心內長期開設電工、廚師、家政服務、美容美發等培訓班,幫助當地群眾提升職業技能,拓寬就業創業門路。
“免費技能培訓不僅讓我們學技術,還推薦我們就業,真是太好了!”參加刺繡培訓班的黃媽慢說,多一門技術傍身,找工作就多一條路。
“我們十分注重勞動技能培訓,并借助勞務協作工作站推進雙方在勞務協作、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等領域的全面協作,為共同富裕‘造血賦能’。”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據統計,3年來,惠州和黔西南攜手強化技能人才培訓,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近2.4萬人次。
職業教育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產業,是培養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惠州和黔西南兩地職業院校圍繞技能人才培養、就業需求,深化校校、校企合作模式。
——晴隆縣中等職業學校采用“2+1”培養模式開辦“惠州·晴隆班”,先后選送了155名學生赴惠州學習和跟崗實習;
——冊亨縣中等職業學校與惠州11家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習崗位,增強他們留在惠州就業創業的信心;
——望謨縣中等職業學校強化產業對接產業,設立“廣東信科”訂單班,校企協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
黔西南州貞豐縣舉辦東西部勞務協作現場招聘會。
目前,黔西南州協作縣(市)7所中等職業學校與惠州市職業院校結對全覆蓋,積極探索學生聯合培養工作,2023年選送黔西南州中職學校477名農村脫貧家庭學生到惠州接受職業教育。他們將用所學技能點亮人生,逐夢未來。
與此同時,無數的惠州企業也在承接務工、以技賦能中履行著社會責任。
“90后”李永會來自黔西南州貞豐縣小屯鎮米沖村,2014年進入伯恩光學。近年來,企業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李永會積極參加培訓學習,提升技能,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實現企業內再就業。
從流水線上的普工,到車間組長,再到芯片技工,李永會在10年時間里,通過不斷學習實現成長蛻變,收入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現在已經月入過萬了”。
連心跨山海,攜手謀發展。3年來,通過勞務協作的不斷深化,惠州和黔西南幫助11.9萬名黔西南農村勞動力實現3個月以上穩定就業,托起“穩穩的幸福”,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賦能高質量發展。
我在一線
廣東省粵黔協作工作隊黔西南工作組望謨小組組長, 望謨縣委常委、副縣長陽建文:
為“能掙錢,多掙錢”獻智助力
當前,外出打工就業仍然是當地鄉親致富增收的主要手段。如何讓鄉親們提高勞動技能,減少后顧之憂,做到“能掙錢、多掙錢”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為此,我們利用東西部協作平臺,結合市場、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需求,安排財政援助資金616萬元為望謨縣群眾開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等職業技能培訓;結合產業發展,在望謨職業中學開設民族服裝與飾品、汽車運用與維修等專業,同時每年安排90名學生到惠東職業中學學習培訓,增強就業技能,進一步提升內生發展動力。
此外,我們還注重政策引導、做好服務。比如,在春節后組織專班專列,推動返崗就業;為外出務工穩崗人員發放交通補貼和穩崗就業補貼;在惠東設立東西部協作服務中心,為務工人員提供就業擇業、勞動維權和政策宣講等服務。
通過多種舉措,使他們有路子走出去、有辦法留下來、有本事多掙錢,促進穩崗就業增收。今年以來,已幫助轉移勞動力就業6916人,其中到廣東就業2442人。
專家點評
貴州綠色發展戰略高端智庫首席專家李裴:
激發勞務協作新動能
勞務協作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統籌配置勞動力與人才資源供需,增強跨區域人力資源引進新動能,對就業群眾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黔西南用好用足各類資源,攜手惠州建立健全勞務協作機制,提升勞務協作的組織化與精準性,把東西部勞務協作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推動黔西南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雙方通過抓實模式創新、政策補貼、就近就業、人才培訓、權益保障等工作,積極開展“南粵家政”技能培訓,創新推廣“蜂王行動”勞務品牌。以勞務協作工作站為載體,提供政策咨詢、崗位推薦、勞動維權等服務,全力夯實就業基本盤。在兩地的有序組織下,黔西南務工人員走出大山,實現了穩定就業。
進一步挖掘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勞務協作新動能,需要從工作機制、人才素質、工作滿意度等方面發力。建立健全更加高效的信息共享和服務保障機制,為黔西南勞動者提供更加精準、更加匹配的個性化就業服務,促進黔西南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城鄉富余勞動力有序流動,為惠州企業輸送更多優質勞動力,促進經濟增長與就業的良性互動,推動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惠州市委黨校科研部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
黔西南有推力,惠州有拉力
開展勞務協作,黔西南有推力,惠州有拉力。推力來自黔西南勞動者的務工需求,拉力則來自惠州企業的用工需要和區域間工資收入的差距。
成功實現勞動力轉移,需要承擔較高的教育成本與擇業過程中的等待成本以及信息搜尋的成本。惠州和黔西南通過搭建平臺、完善就業公共服務,培訓技能、提升就業創業能力,降低了轉移成本、減少了擇業風險,暢通了務工人員從“家門口”到“廠門口”的就業路。
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要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用好農民工之家、校企合作等機制,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及時更新實訓內容,培養更多技能型人才,讓他們用自己掌握的本領實現轉移就業,通過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記者手記
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這是我們采訪眾多外出務工人員后,最真切的感受。
來自冊亨縣的班貴石,文化水平不高,從事的工作技術含量也不高,但他埋頭苦干、熟能生巧,從以前一天只能貼幾百片鏡片到現在每天貼三四千片,一個月能賺六七千元,撐起家庭的經濟重擔。
來自貞豐縣的李永會,從普工到技工,實現工資翻倍。如今,她又開始學習企業相關應用軟件,提升管理能力。她相信只有努力,夢想才能實現。
有志向,就會有事業。有本事,就會有舞臺。
惠州和黔西南持續深化勞務協作,正是通過提供就業擇業、技能培訓、權益維護等全方位的就業服務,聯合政府、社會、企業等多方力量,幫助務工人員“出得去、穩得住、干得好”。
我們期盼,更多務工人員憑借自身的勤勞和努力,用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過上更加幸福的日子。
跨越山海的希望之路
得益于黨中央的好政策,通過搭上勞務協作的“列車”,班貴石帶著妻子羅龍英來到惠州的企業務工,兩人月收入過萬,孩子們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生活有了新盼頭,一個家庭的根本性改變由此產生。
像班貴石這樣的外出務工者還有很多,山海的跨越,讓他們通過勞務協作政策,不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成為了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為了黔西南與惠州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梁。他們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到勞務協作的深遠意義。
黔西南與惠州的勞務協作,不僅是簡單的勞動力轉移,更是文化的交流和人心的相通。它讓像班貴石和羅龍英這樣的普通勞動者,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也為兩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為記者,有幸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協作,看到了兩地人民的互幫互助,也感受到了他們對未來的憧憬。這是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合作將不斷深化,成為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數說協作
●幫助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方面,2021年至2024年6月,累計通過東西部勞務協作幫助黔西南農村勞動力實現3個月以上穩定就業119086人(脫貧勞動力95946人)。
●勞務協作培訓方面,2021年至2024年6月,惠州和黔西南攜手舉辦東西部勞務協作培訓班441期,培訓農村勞動力19455人次(其中脫貧勞動力13413人次),舉辦“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項工程培訓107個班次,培訓4424人。
總 策 劃 王昆發 許新曉
總 統 籌 查必芳 卓炬明
于 澤 李朝榮
劉智慧
策劃統籌 張旭華 龍 波
采訪統籌 戴 建 羅 康
編輯統籌 楊振輝 盤 科
毛揚周 黃 瑩
視頻統籌 李松權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張旭華 戴 建 劉建威 陳春惠
李松權 張藝明 梁小曼 徐思雁
■黔西南日報記者:黃 瑩 房泰安 趙漫漫 鄧忠勝 岑 亞 劉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