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建設開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

      原標題:

      省委省政府發文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在惠州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建設開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

        開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這是廣東省賦予惠州的四個戰略定位之一。近日,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延續城市文脈,加強綠美惠州生態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更高水平法治社會,建成開放包容高品質現代化城市。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惠州,這座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秀美風景,有著開放包容的天然基因,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和東部樞紐門戶,亦是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新的戰略定位,賦予惠州新的使命任務,為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將進一步激發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熱情,營造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濃厚氛圍,讓惠州成為更高品質、更加開放、更具活力、更有溫度的人民之城、幸福之城。

      惠州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和東部樞紐門戶,也是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扎實推進“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培育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意見》提出,支持惠州大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自省委部署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全市上下統一認識、迅速行動,以頭號力度推進頭號工程,市縣指揮體系貫通順暢、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持續提升、一批鎮村容貌煥然一新、黨建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取得了“一年開好局起好步”的階段性成效。

        作為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惠城區汝湖鎮全域推進典型鎮村的培育進程如火如荼。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建設農業現代化種植基地,發展甜玉米深加工倉儲,建設七女湖體育公園,開展招商引資,緊抓西園工業園區建設推動鎮域經濟發展……“現在各個村的建設局面都已基本打開,各村圍繞產業、文化、鄉村治理等定位差異性培育發展,推動優勢互補,全域協同發展。”惠城區汝湖鎮黨委副書記李小海說,當前,汝湖鎮正朝著打造創新型農業專業鎮的目標發力。

        “這些年,尤其是這兩年,我們村的變化很大,可以說是一天一個樣。”說起“百千萬工程”的實施,博羅縣長寧鎮松樹崗村村民邱小輝感觸特別深。松樹崗村是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在持續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該村大力發展產業,通過引進企業,發展餐飲、民宿、蔬果采摘、科普教育等,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希望政府有更多的支持和引導,讓入駐企業能運營得更好,為村里帶來更多人流,人氣旺了,才能帶動村民賣農產品,更好地提高收入。”

        城鄉發展同頻共振。《意見》提出,嚴格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開展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建設完整社區。全面加強城市風貌管控和城市設計,完善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

        今年以來,我市在穩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建設的同時,推動謀劃連片改造片區,力爭形成示范效應。在惠城區選取連片改造片區作為示范點,立足區域內資源稟賦,提升改造方案的系統性和整體品質。進一步謀劃老舊小區長效運維管理,凝聚社會力量構建多元化基層社區治理局面,提升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成效。

        “居民生活幸福感體現在日常,建立在良好的治理格局之上。”惠城區江南街道祝屋巷社區黨委書記金鷗介紹,祝屋巷充分利用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探索建立“1+2+3+4+N”基層治理服務模式,即打造一個黨群服務中心、推動黨建兩個覆蓋、建立三級動員體系、統籌四級資源、集成N項惠民服務,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機制,創新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讓群眾切身感受到“家門口的幸福”。

        惠城區龍豐街道居民侯宇說,近年來小區內外生活配套設施持續完善和升級,生活質感和便利性明顯提升,同時“希望持續聚焦生活設施建設,破解居民停車、電動車充電等難題,讓日常生活更加便捷舒適”。

        加強民生福祉保障

        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同比增長10%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意見》提出,支持惠州實施積極就業政策,持續穩定和擴大就業,探索以社保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

        近年來,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扎實開展系列專場招聘會,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搭建供求平臺,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同時,加大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加大“就業驛站”建設覆蓋力度,促進各類群體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統計數據顯示,惠州就業局勢“基本盤”持續保持穩定,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75萬人,同比增長10%。

        教育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關系著民族素質和國家未來。《意見》提出,支持惠州增加中小學幼兒園公辦優質學位資源供給,深化教師管理體制改革。惠州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以“增位提質”為核心,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努力辦好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教育。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4800個、公辦義務教育學位3萬個、公辦普通高中學位4500個,市八中高中部投入使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進一步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現在學校的硬件設施越來越好,且城鄉差距不斷縮小,我兩個孩子都在家附近上學,挺好的。”市民林錦銘說,希望接下來能進一步加強學校的“軟件”建設,提升辦學水平,讓資源配置更加均衡,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醫療是民生之需,健康是幸福之本。《意見》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醫院打造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和中醫特色重點醫院,爭取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

        今年初,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創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項目(金山院區一期)主體工程順利封頂。惠州市中醫醫院東江新城院區二期預計今年下半年竣工,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方面也在加快推進,這些都將更好地推動完成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任務。目前,惠州多家縣級中醫院已達二甲醫院標準,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廣東省名中醫、惠州市中醫醫院教授陳洪表示,《意見》有助于提升惠州醫療服務水平、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加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有利于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接下來,我們將加快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步伐,打造惠州地區中醫藥高地,并全面發揮區域輻射帶動作用,讓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聚焦“一老一小”服務

        打造115個長者飯堂讓老人從“舌尖”暖到“心尖”

        “一老一小”牽動千萬家庭,是家事,更是民生大事。《意見》提出,支持惠州聚焦“一老一小”領域,擴大養老、托育服務有效供給,依托資源優勢發展康養產業。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工作,今年成立了惠州市養老產業發展專班,促進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助力規劃建設環“兩山”示范區。今年4月,我市出臺《惠州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聚焦失能、殘疾、經濟困難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面向不同類型老年人提供4大類、31個服務項目,推動基本養老服務向老年人身邊、床邊、周邊延伸。

        目前,全市在運營養老機構31家,養老機構床位總數為5849張,護理型床位占比達87.99%,有效滿足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服務需求。建設了市縣鎮村四級養老服務網絡,市社會福利院獲評全省16家五星級養老機構之一,各縣(區)均建有1家300張以上床位、基礎條件好、環境優美的區域性養老機構,推進建設具備全日托養、日間照料、上門服務、協調指導村(社區)長者服務站等功能的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53家。聚焦老年人的用餐問題,綜合利用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等資源,打造115個食材可溯、安全衛生、價格合理的長者飯堂(助餐點),今年以來,累計服務老年人超過22萬人次,讓老人從“舌尖”暖到“心尖”。

        “有時候老伴去兒女家了,或者不想做飯了,我就來長者飯堂打飯,很方便。”中午時分,惠城區橋東街道東河社區金沙俊園長者飯堂如期營業,70歲的李伯取餐后在餐廳里同老伙計們一塊用餐,“希望未來惠州能多在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上下功夫,養老服務產品更豐富一些,常態化運營,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多樣化的養老服務。”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張曉軍有兩個孩子,大的5歲多,小的還不滿2歲,“最近我們正在給孩子找托育機構,發現選擇相比幾年前多了不少,有些托育機構服務質量很不錯。”張曉軍認為,《意見》有助于鼓勵有條件的機構開展托育服務,“希望政府繼續加大對托育服務的投入,特別是在師資培訓、設施建設和監管等方面,確保托育機構的安全和質量。同時,也期待出臺更多優惠政策,減輕家庭在托育方面的經濟負擔。”

        加快建設文化強市

        深挖文化內涵,推進古城文旅融合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承載著一個城市的精神家園,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力量支撐和精神文明引領。《意見》提出,支持實施名城文化提升行動。

        記者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了解到,今年以來,惠州深入實施名城文化提升行動,推動歷史文化名城煥發新魅力。一方面,深挖文化內涵,賡續文脈,以文塑旅,系統保護修繕紅色遺址、革命文物、歷史建筑,圍繞縛婁古國開展東江流域早期文明探源工程,提升西湖、羅浮山等重點景區人文精神的呈現,推動“東坡行旅”主題游徑建設,強化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古城文旅融合提升,提升水東街業態和傳承非遺文化,推進水門橋到東新橋段兩江四岸及步行街提升改造,打造西湖夜游品牌,推動西湖、府城與水東街連片發展文旅經濟,讓古城“見人見物見生活”。

        走在橋西街道,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自公元590年隋文帝置循州總管府于今中山公園以來,橋西街道一直是歷代府治的所在地,千年的府城歷史賦予了它豐富的文化底蘊,目前有金帶街和北門直街2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一定要把寶貴的府城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惠城區橋西街道文旅體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文倩說,《意見》為惠州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基層干部,要做好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做基層文化傳播的“種樹人”,讓更多市民游客感受到府城文化的魅力。

        法治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意見》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推進平安惠州建設。

        當前,我市正健全“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提升執法司法效能,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為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提供堅強政法保障。

        惠東縣平山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副主任、司法所所長羅小東表示,《意見》提出,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人民調解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做好調解工作應該深入群眾,依靠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在交流中加強法治宣傳,實現同頻共振,同時,要建立多元化調解機制,善于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合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今年是我在基層司法所工作的第29年,我的熱情不減反增。”羅小東認為,做好新時代基層司法工作的秘訣是要保持情懷和正氣,要有愛國情懷、愛黨情懷和愛民情懷,還要有不怕困難的正氣、勇于斗爭的正氣和追求處事為公的正氣,為推進平安惠州建設貢獻力量。

        推進綠美惠州生態建設

        今年前5月惠州空氣質量排名珠三角第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意見》提出,推進綠美惠州生態建設。近年來,惠州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尤其是去年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實施以來,綠美惠州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天藍、山清、水綠,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有欣喜。

        目前全市林地面積1028.16萬畝,森林面積1049.4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7.91%,森林蓄積量4357.58萬立方米。如今,“惠州藍”不斷刷屏。今年1至5月,惠州空氣質量和優良率均排名珠三角城市第一,綠色生態底色不斷擦亮,城市發展的“綠色動能”不斷釋放。

        “《意見》提出的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開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推進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等一系列舉措,與我們基層的工作方向高度契合,為我們后續的污染防治行動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劉陽說,作為基層生態建設的一線力量,將始終積極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致力于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劉陽表示,接下來,在大氣環境保護方面,將繼續堅持科學、精準、依法治污,深入開展大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大氣污染治理減排、大氣污染應對能力提升等三大行動,聚焦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全面推進水泥、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垃圾焚燒發電、玻璃行業、工業鍋爐深度治理,加強噪聲污染防治,全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惠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林業正高級工程師舒夏竺認為,《意見》為進一步推動惠州綠美生態建設,厚植城鄉生態底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高品質優美花園城市指明了更加具體的行動方向,惠州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新的機遇,同時也是新的挑戰。”舒夏竺說,作為林業一線的科研人員,他將全力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推動者和踐行者,繼續發揮所學所長,持續做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城鄉綠化美化規劃升級、培訓指導和養護管理等技術服務,為“綠色引擎”增技賦能。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凌保康 周智聰 游璇鈺 駱國紅 馬海菊 譚琳 侯縣軍 香金群 通訊員田亦舒 盧志煥 施偉凡 利家榮 宋麗麗 張輝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