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惠州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大有可為

      原標題:

      惠州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大有可為

      推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意見》,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多位專家學者接受惠州日報記者采訪時不約而同地表示,在“雙碳”成為國家戰略背景下,惠州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有基礎、有需求、有潛力,大有可為,將推動惠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建設城鄉等值發展實驗區,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紀紅兵(中國化工學會會士)

      爭做石化行業“能效領跑者”

      紀紅兵。

        《意見》提出,到2027年,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作用更加凸顯,石化產業形成乙烯540萬噸、高端聚烯烴660萬噸的年生產能力,重點領域能效、水效達到標桿水平;新型儲能產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創新型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改善。

        中國化工學會會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會長、惠州市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會長紀紅兵表示,《意見》出臺對惠州來說意義非凡,為惠州下一輪發展拉開了重要的序幕。

        紀紅兵認為,惠州在下一輪發展中有較為明顯的優勢。首先,惠州坐擁“黃金地段”,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其次,惠州在產業發展及轉型方面的潛力巨大。

        紀紅兵分析稱,惠州電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兩大主導產業交融取得一定成效,新型儲能、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鏈也逐漸嶄露頭角,這些都是國家關注的重點領域!皬幕葜葸@兩大產業來看,既有制造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得也不錯,符合高質量發展方向。因此,《意見》的出臺,就是要‘推’著惠州再前進、再發力!

        在紀紅兵看來,《意見》也為惠州未來的發展擘畫了清晰的藍圖和方向。首先,有助于惠州進一步做好發展的“頂層設計”,在“頂層設計”下分段實現發展目標;其次,提出“建設全球石化產業高地和國內一流數字產業基地”,為惠州下一步發展點亮“指明燈”,有利于惠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新一輪的發展中乘勢而上、搶抓機遇、把握重點。

        “近年來,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但我們仍然堅信‘危中有機’!奔o紅兵分析說。那么,屬于惠州的機遇在哪里呢?他認為,《意見》中提出的“綠色低碳”,為惠州指明了一條新路子。

        《意見》指出,“在更高起點上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紀紅兵分析,放眼當前這一發展階段,綠色低碳是形成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代名詞”。而惠州在電子信息數字化、智能化等方面走得比較早,石化產業正在邁向世界一流,因此綠色低碳水平也必須向著世界一流的目標奮進。

        “應該說,在這輪競爭中,各城市應提前把‘雙碳’工作布局好!奔o紅兵建議,惠州應及早部署“雙碳”工作,在石化行業爭做“能效領跑者”,為下一輪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強勁的發展動力。

        ●林 江(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

      為惠州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發出“動員令”

      林江。

        “《意見》不僅指出了惠州的發展特色及優勢,指明發展方向,也是給地方放權,希望發揮地方積極性,根據自身情況因城施策!敝猩酱髮W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認為,省委、省政府賦予惠州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的重任是因為惠州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本身就大有可為。

        他表示,惠州擁有龐大的石化產業,要邁向世界一流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對綠色低碳產業有著天然的需求,電子信息產業也必然需要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升級,且惠州是全省制造業城市里面為數不多擁有豐富綠水青山資源的城市,在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林江認為,綠色低碳是一個產業鏈;葜菥烤箲搰@其上游、中游還是下游來重點布局和發展,這不能完全交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決定。目前惠州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有很大的可塑性,應邀請行業協會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此進行把脈獻策,為產業發展作出準確的判斷及定位。

        在林江看來,惠州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要深度結合惠州主導的“2+1”現代化產業體系來發展,統籌資源,加大力度研究對環保節能、環保器械、環保工藝、環保監測設備、環保監測試劑等領域的產業政策支持,惠州還可以發展與綠色低碳產業相關的現代服務業,如低碳環保的碳審計、碳計算,以及相關法律服務等,鼓勵企業參與環保領域的檢測標準制定。

        產業發展,關鍵在人。林江說,隨著《意見》出臺,惠州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勢必需要更多人才,惠州應進一步做好引才、育才、用才工作,在全社會營造尊重人才、尊重企業家的環境,才能為下一步發展撐起一片“新天地”。

        “當下不少資本和產業仍處于觀望狀態,還在摸索未來的發展方向。《意見》的出臺有望打破這種觀望狀態,為惠州發展起到‘動員令’作用。”林江希望《意見》在惠州各領域的廣泛熱議將有助于企業對客戶和市場作進一步精準研判;政府部門詳細解讀《意見》內容,出臺相關落地配套措施,使《意見》更具操作性和實用性,并傾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聚力。

        ●丁 力(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中心原主任、教授)

      加速數實深度融合,鍛造發展新優勢

      丁力。

        “惠州的電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兩個支柱產業在經濟中占比很重,既是惠州的‘聚寶盆’,也給綠色低碳發展提出了挑戰!睆V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中心原主任、教授丁力認為,《意見》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有兩層厚望及重托:一是支持惠州深入探索,走出一條引領產業與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徑;二是支持惠州開放思想,深化改革,探索一個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惠州方案,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丁力表示,在下一輪發展中,惠州要進一步揚長補短,一方面在自己的長項上再使勁,進一步挖掘已有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潛能之余,開展前瞻性產業布局,鍛造新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強與深圳的協同發展。

        丁力認為,惠州要進一步拉長石化下游產業鏈,在精細化工和新材料領域的招商引資上下大力氣,進一步補鏈延鏈強鏈,因為這一領域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根基,在與其他學科、?領域的深度融合中將能爆發出巨大的產業能量,如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先進能源材料、新型顯示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惠州一定要提出有吸引力的產業發展愿景,并向合肥、深圳等地學習,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將自己打造成這一領域最負盛名和競爭力的產業基地,吸引業內企業在惠州投資發展。

        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意見》提出的是建設“國內一流數字產業基地”,這與以往對惠州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定位略有不同。丁力認為,這恰好體現省委省政府對惠州順應新時代要求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厚望。

        丁力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以數字為要素的數字時代正在來臨,惠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好,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數實深度融合發展,并積極主動深化與深圳相關產業的對接和匹配,進一步提高數字化水平、減少經營成本、提升全球競爭力、減少碳排放,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吳志才(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院院長)

      以“一化三融”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城市

      吳志才。

        《意見》賦予惠州建設“開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的戰略定位,蘊含了什么厚望,帶來什么機遇?

        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專家智庫首批專家委員吳志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開放包容現代品質城市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解讀:“開放包容”意指傳承惠州文脈,塑造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文化與精神,促進產業開放合作與營商環境優化;“現代”是要求堅持創新驅動,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高端化、數字化、低碳化發展,實現經濟質量和效益雙提升;“品質城市”則要求惠州下力氣提升中心城區能級品質和激發古城老城新活力,為廣東探索一條城鄉等值發展路徑。

        尤其是“品質城市”建設上,惠州擁有“北部山脈、中間東江、南部海洋”的生態底色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底蘊,這是非常突出的資源優勢。當前,惠州又獲得了省委省政府賦予的政策優勢,如環“兩山”示范區、“百千萬工程”等政策,“可以說,現在是惠州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實現新一輪交融的歷史機遇,一定要敢闖敢干、改革創新,努力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打造美麗中國的惠州樣板,展現城市魅力!

        吳志才建議,接下來,惠州宜以“一化三融”為引領來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城市!耙换奔赐七M現代化,要從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精神文明和全面發展角度,加強公共文化、休閑生活、教育醫療、就業增收等體系建設。

        “三融”即推進區域融合、城鄉融合與產業融合。在區域融合上,吳志才建議,以生態價值創新與民生改善為重點,在惠州北部山區打造“綠色家園”;以城市擴容提質、產業集聚發展為重點,在惠州中部打造“活力城市”;以陸海統籌與立體開發、產城融合為重點,在惠州南部打造“美麗海灣”。

        在城鄉融合上,吳志才建議,以“世界水準、中國氣派、嶺南特色、惠州風韻”為目標,以環“兩山”示范區建設為重點,示范引領全市縣鎮村現代化建設,實現鄉村提顏值、增產值、提價值。在產業融合上,要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切入點,以產業“含綠量”的增加提升產業“含金量”,以區域協同發展為突破口,壯大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強市強縣產業規模與質量,加強康養文旅、休閑農業等富民強村產業協調發展。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馮麗均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馮麗均 游璇鈺 侯縣軍

        圖片 受訪者提供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