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消費日益盛行的今天,免密支付和自動續費功能為消費者帶來了便捷的體驗。然而,這些看似貼心的服務背后,卻暗藏著不少消費陷阱。讓消費者在不經意間“踩坑”,導致資金損失。今年5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免密支付、自動扣款已成為誘導消費的“元兇”之一。
“之前不小心開通了某平臺的免密支付功能,想著額度較小,就沒有去及時關閉,結果前段時間一時手快點到了第三方平臺的充值贈送話費鏈接,因為免密支付,被自動扣款,后續還無法找到客服申請退款。”消費者王小姐說。當前,一些網站或應用在支付頁面常常自動勾選開通免密支付選項,并使用“0元下單”“極速付款”等模糊表述誤導客戶。相關免密支付提示字體小、顏色淺,用戶稍不留神就會“被同意”。因此,消費者在進行支付時,應仔細核對支付頁面,警惕默認勾選開通,以防悄無聲息地被扣款。
消費者余小姐也遭遇了類似情況,她在某APP上被低價誘導開通了會員,并默認自動續費。首月收費僅需9.9元,但直到幾個月后余小姐才發現后續每月自動扣除的會員費高達23元。“我想要關閉自動續訂和免密支付,但是很難找,后面還是在網上各種搜索教程才成功解約。”余小姐感慨道。免密支付通常與自動續費綁定開通,支付渠道可不驗證會員賬戶密碼、支付密碼、短信校驗等信息,直接從用戶綁定的賬戶中扣劃下一個周期的費用。一些商家利用首月低價吸引消費者開通會員,次月卻自動漲價,讓消費者措手不及。因此,消費者在開通免密支付或自動續費功能時,應仔細閱讀相關條款,了解相關解約流程和注意事項。在解約時,應確保在所有端口和渠道中均已關閉該功能,以免繼續扣費。
截至5月末,在“黑貓投訴”的累積案例中,有近5萬條投訴與免密支付相關,涉及眾多網絡平臺和應用。大量投訴反映用戶在不知情或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開通免密支付,也有用戶在不知情時被免密扣款、盜刷。專家提醒,消費者應提高警惕,避免陷入免密支付和自動續費的消費陷阱。在享受數字化消費帶來的便利時,也要保持理性消費觀念,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東江時報記者伍磊
投資建議僅供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