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來臨,食源性疾病進入高發期,特別是食物中毒可導致嚴重后果,米酵菌酸是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需高度警惕、嚴密防范。
米酵菌酸是什么?
米酵菌酸,很多人聽起來有些陌生,但米酵菌酸毒素食物中毒事件早有發生:
2020年10月,黑龍江雞東縣一家9口人因食用自制“酸湯子”引發中毒,最終9人全部死亡,罪魁禍首就是米酵菌酸毒素。
2020年7月28日,廣東省揭陽市惠來地區也發生了一起食用河粉(粿條)導致的食物中毒事件,11人中毒,1人死亡,也是米酵菌酸毒素。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產生的一種毒素。這種毒素有多厲害?任何日常烹調方法都不能破壞其毒性!
黑龍江衛健委在2020年發布的《酵米面食物中毒預防提醒》中提到,米酵菌酸耐熱性強,經煮沸和高壓不被破壞,因此不論制成何種食品、采用何種日常烹調方法都不能破壞其毒性。
也就意味著,平時普通加熱烹調,對它沒有什么用。而食用它導致的中毒,目前沒有特效的解毒藥!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曾在其官網發布提醒,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中毒發病急,潛伏期一般為30分鐘至12小時,少數為1~2天。
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重者出現黃疸、肝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無發熱。
米酵菌酸如何產生?
產生米酵菌酸毒素的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尤其喜歡氣溫26℃~28℃、偏酸(pH值5~7)的環境。高溫潮濕的夏、秋季非常適宜這類細菌繁殖,潮濕不透氣的廚房、生產車間則是滋生此類細菌的溫床。
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的食品在制作過程中有個共同點,要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泡發。米、粉類食物在制作過程中,如果環境不衛生、原料變質、存儲不當,如泡發過久、存儲環境潮濕都有可能被污染。
這三類食物最容易產生米酵菌酸
中毒食品主要為家庭自制發酵食品
常見的有三類:
一是發酵玉米面制品,如酸湯子、臭碴子、糯玉米湯圓、吊漿粑等。
二是變質鮮銀耳。
三是發酵薯類制品,如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如何預防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的耐熱性強,100℃開水煮沸和高壓蒸煮(120℃)均不能破壞,進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因此,預防米酵菌酸中毒務必把牢“入口關”。
1、確保食品原材料安全
確保不用霉變的玉米等谷物原料;選購銀耳、木耳等相關食品時,要選擇正規渠道,不要購買鮮銀耳。
2、確保食品加工流程安全
谷類浸泡時要勤換水,保持衛生、無異味;磨漿后要及時晾曬或烘干成粉,放在通風干燥處短期儲存。
泡發木耳、銀耳時間不宜過長,泡發后應及時加工食用;隔天泡的銀耳、木耳及其加工制品不能食用。
懷疑米酵菌酸中毒后怎么辦?
懷疑發生米酵菌酸中毒,應及時催吐,盡量減少攝入毒素量;并用干凈容器或薄膜袋,將嘔吐物或高度懷疑有問題的剩余食物裝好,冷藏備查。
及時將患者送至醫院,告訴醫生患者吃了哪些食物。醫生針對肝、腦、腎等臟器的損傷程度,對癥治療,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