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去年8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優

      原標題:

      “建設美麗惠州 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專題新聞發布會舉行

      去年8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全達標

        2023年惠州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59天,優良率超過98%,較上年有所改善;19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94.7%;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家喻戶曉,群眾滿意度調查結果為98.8%……6月12日上午,惠州新聞發布廳舉行“建設美麗惠州 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專題新聞發布會,發布2023年惠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通報2023年惠州市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和“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情況,并就優化營商環境、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情況回答記者提問。

      發布會現場。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7個縣區空氣質量總體優良

        發布會上,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雷戰雄發布2023年惠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從環境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聲環境質量和生態質量等四個方面介紹了惠州生態環境狀況。

        2023年,惠州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六項污染物年評價濃度均達標,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評價濃度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年評價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綜合指數為2.56,AQI達標率為98.4%,其中,優225天,良134天,輕度污染6天,無中度及以上污染,超標污染物為臭氧。與2022年相比,惠州市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改善。綜合指數下降0.8%,AQI達標率上升4.7個百分點,臭氧下降13.9%,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持平,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二氧化硫分別上升9.1%、11.8%、20.0%。

      惠州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

        縣(區)方面,2023年,各縣(區)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優良。六項污染物年評價濃度均達標,綜合指數范圍在2.06~2.75之間,AQI達標率范圍在94.4%~99.5%之間,超標污染物均為臭氧。按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由好到差依次為龍門縣、大亞灣區、惠東縣、惠陽區、仲愷區、惠城區、博羅縣。與2022年相比,惠東縣、大亞灣區、博羅縣空氣質量略微變差,其余縣(區)空氣質量略有改善。

        水環境質量方面,2023年,惠州8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優,水質Ⅱ類,達標率為100%;60個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水質以Ⅱ類為主,達標率為100%。與2022年相比,水質穩定優良。九大江河與2022年相比,江河水質保持穩定。19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Ⅰ~Ⅲ類)為94.7%,劣Ⅴ類水質比例為0%,優于年度考核目標。與2022年相比,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和劣Ⅴ類水質比例持平。

        聲環境質量方面,2023年,城市區域聲環境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4.0分貝,質量等級為較好,夜間平均等效聲級46.4分貝,質量等級為一般。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晝間加權平均等效聲級為68.5分貝,質量等級為較好。

        綜合來看,2023年,惠州市生態質量指數為71.97,生態質量為一類;其中惠城區、惠陽區生態質量為三類,其余為一類。與2022年相比,生態質量基本穩定。

      惠州江河水質保持穩定。

        去年至今年4月共處罰環境違法案442宗

        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利劍執法”。2023年,市生態環境部門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始終堅持嚴的主基調,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效能,堅決打擊惡意環境違法行為,以生態環境的高質量保護助推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據統計,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全市共處罰環境違法案件442宗,處罰金額共計6566.29萬元;輕微違法不予處罰99宗,不予處罰金額1776.09萬元;處罰案件符合“公開道歉承諾從輕處罰”185宗,減輕處罰1707.45萬元。

        發布會上,市生態環境局執法支隊支隊長李霖坤通報了2023年惠州市生態環境執法5個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惠州市華瑞康實業有限公司擅自傾倒(堆存)危險廢物案件、天健精密模具注塑(惠州)有限公司非法處置危險廢物案件、廣東歐米挪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未保證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案件、惠州市惠陽區潤輝汽車檢測有限公司檢驗報告弄虛作假案件、廣東準星檢測有限公司未按照環境監測規范從事環境監測活動案件。

        無廢城市“市縣區同創”建設模式基本形成

        發布會上,市生態環境局二級調研員陳天水通報了惠州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情況。近三年來,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無廢城市”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推動固體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利用處置的關鍵技術、工藝、設備研發及成果轉化18項,突出打造11個典型經驗模式,同時狠抓各項指標、任務和工程項目落地見效,已完成2023年的51項指標、39項工作任務、19項重點工程項目,在各部門通力協作和全社會共同參與下,極大提升了群眾對“無廢城市”建設的知曉度、參與度、滿意度。群眾滿意度調查結果為98.8%,全面達到2023年既定目標。

        目前,我市已打造彰顯惠州特色的“市級主導、縣(區)同創、部門協作、全民參與”的建設模式,全方位立體化協調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擘畫出綠美惠州“無廢”新藍圖。

        與此同時,我市不斷激活綠色低碳發展新引擎,出臺《惠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惠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2部地方性文件,印發《惠州市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等19項政策文件,制定《惠州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分類利用處置指引》等18項指引細則。此外,我市不斷健全市場體系,全市“無廢城市”建設項目投資超121.37億元,發行綠色債券23億元,覆蓋綠色低碳工程項目建設、清潔生產及技術改進等多個方面。持續強化技術支撐,完成惠州市“無廢城市”建設先進適用技術匯編。穩步提升監管保障,完善危險廢物信息化監管機制,建立申報數據的核查監管機制,嚴格落實監管屬地責任,全面落實危險廢物規范化大排查制度,探索開展固廢領域的生態環境審計監督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聚焦“五大領域”,探索惠州特色“無廢城市”建設新路徑。推進工業固廢減量化和高值化處理處置,打造農業固廢全鏈條綜合利用模式,完善生活垃圾一體化收運處體系,推進建筑垃圾的資源化處置和科學消納新模式,構建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監管機制。

        目前,惠州“無廢”理念已漸入人心,綠美惠州“無廢”新名片正被持續擦亮。全市共建成惠州好招樓紅樹林濕地公園等8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共打造完成11個高品質環保科普示范教育基地,積極開展“無廢城市細胞”建設,不斷強化垃圾分類、綠色節能、光盤行動等正向引導作用。

      發布會現場。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答記者問

      今年持續提升環評審批效率

        記者:去年惠州市生態環境系統在構建一流營商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年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生態環境系統還將采取哪些舉措?

        雷戰雄:一直以來,惠州市生態環境系統全力做好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兩篇文章”,今年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持續深化環評改革,促進環評審批提質增效。通過印發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審批程序規定》,依法進一步優化建設項目環評審批事項的辦理條件、申報材料、辦理流程,縮短辦理時間。

        二是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幫扶企業加強環境管理。通過梳理“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等現行生態環境準入方面的政策措施,為來惠經商辦企業者提供生態環境準入方面的指引。

        三是持續優化監管方式,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通過大力推行視頻監控和物聯網監管,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排查效率。通過推進企業信用分類監管,減少執法正面清單內企業的檢查頻次,教育和指導部分首次輕微違法行為積極整改,嚴厲打擊惡意環境違法行為。今年1~5月,全市依法不予處罰案件47宗,不予處罰金額967.47萬元;從輕處罰案件67宗,減少處罰金額675.38萬元。

        接下來,惠州生態環境系統將緊緊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目標任務,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持續提升服務水平,為企業提供標準更高、審批更快、服務更優、措施更實的服務。

        記者:惠州市“無廢城市”建設“四大體系”“五大領域”的含義是什么?

        陳天水:“無廢城市”建設的“四大體系”指的是制度體系、技術體系、市場體系和監管體系。

        “無廢城市”建設的“五大領域”指的是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建筑廢棄物和危險廢物五大領域,也叫五大類固體廢物。

        我市“無廢城市”建設不斷健全“四大體系”,完善運作機制,在“五大領域”積極探索惠州特色“無廢城市”建設新路徑,工業固廢高值化利用、農業廢棄物循環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收運處一體化、建筑廢棄物資源化處置和科學消納、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管防控,全力打造“無廢城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記者:惠州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的制度建設情況及落實成效如何?

        雷戰雄:我市于2020年印發實施《惠州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方案》,明確了有關市直部門各自負責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的范圍,指定了代表政府具體行使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權利人。2023年7月,《關于加強行政司法聯動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實施意見》印發實施,為我市深入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形成部門工作合力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案例實踐方面,2022年以來,我市已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41宗,損害賠償金額達5884萬元。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查辦力度,力爭實現大氣、水、土壤、噪聲、生態、輻射等要素全覆蓋,將我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向縱深推進,讓“環境有價,損害擔責”成為社會共識。

        本組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 通訊員惠環宣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