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村品村農業專業合作社:深耕“一村一品” 助力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惠州特色的生態米、土榨花生油、生態紅薯粉、客家山茶;貴州省的“山珍”野生菊花、林下種植的天麻、土家蜂蜜、刺梨汁、普安紅茶……走進廣東村品村農業專業合作社位于惠城區麥地的農產品展銷店,仿佛走進了農產品“大觀園”,每一份農產品的消費背后都連著一個產業,支撐起農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村品村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張瑞江。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提升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水平,增強服務帶動小農戶能力。”近年來,廣東村品村農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村品村合作社”)立足自身優勢,發揮現有資源,主動聯農帶農,引導和鼓勵各村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形成品牌效應,帶動群眾實現增收致富,有力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盤活土地資源 釋放鄉村活力

        “我自己從小也是在農村長大的,很小的時候就幫父母干農活,體驗了鄉村的美麗,關注到鄉村發展的活力,也認識到廣大農村迫切需要發展和改變的現實。”回憶起廣袤的鄉村和農民的艱辛生活,村品村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張瑞江說。

        生在鄉村,情系“三農”。也正因此,本著興農助農的初心,張瑞江牽頭組建了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動起廣大農戶,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建立利益聯動的創新機制,大力發展生態、特色、循環農業。據悉,在創建初期,合作社的社員已經達到6個且根據需要不斷擴員。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土地對于鄉村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伴隨城市化的發展,一些鄉村的發展短板也日益顯現。“年輕人都跑到外面掙錢了,大量的土地就這樣被撂著沒人耕種,特別可惜。”張瑞江說。針對青壯年外出務工、家中留守老人無力耕作導致部分土地撂荒的現狀,村品村合作社積極與村集體、農戶協商,將撂荒土地流轉給合作社進行集中整治、經營并就地就近聘請留守在家的村民參與耕種,實現從資源到資產的轉化。其中,合作社已在博羅橫河流轉了200多畝土地用于種植大米,未來還將盤活更多的土地資源,讓“撂荒地”變成“致富田”。

        深耕“一村一品” 做活特色產業

        龍門年桔、柏塘山茶、福田菜心、鎮隆荔枝……依托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惠州三縣四區各鎮打造了不同的農產品亮點品牌。近年來,立足農業資源特色,我市以村鎮為平臺、以產業為基礎、以要素融合為機制,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富民興村產業。

        “一村一品”與農民的增收密切關聯。多年來,村品村合作社緊扣全市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要求,聚焦偏遠鄉村,結合村情實際,深挖具有地域特色的“山珍”,講好“鄉村故事”,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

        村品村合作社積極對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努力形成從原材料供應、農產品加工到產品銷售等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為了更好地在特色產業上做文章,村品村合作社專門注冊“村品村”商標,系統化深挖農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培育名優品牌產業,打造“一村一品”。目前已注冊包括“村品村”在內的商標數十個。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在“一村一品”等政策扶持下,近年來,眾多種植戶依托村品村合作社,抱團發展走上增收致富路。張瑞江說,未來還將繼續想方設法提高“村品村”品牌產品附加值,通過以品帶村、以村促品、村品互動,讓具有品牌影響力的農產品成為美麗鄉村的“代言者”,并賦予更多的歷史文化色彩,助力鄉村振興走上“快車道”。

        強化聯農帶農 探尋“致富密碼”

        “福田鎮的沙葛,得益于羅浮山獨特的水土資源,在種植和收成方面有得天獨厚優勢。目前市面上向農民收購沙葛有的低至1.5~2元一斤,但如果進行規范化種植和品質把控,我相信每斤的收購價格可以提高好幾倍。如果再進一步加工成現成的小吃,售價甚至可以比原來提高10倍。”張瑞江滔滔不絕算起沙葛等農產品的“豐收賬”。

        因為從小有農耕的經驗,而且從事農產品種植、銷售多年,張瑞江自身也掌握了專業的種植技術和豐富的農產品品牌推廣、銷售經驗。在深入田間地頭與村集體、農戶的對接中,他以發展特色種植為突破口,積極傳授科學、規范化種植技術,帶領農戶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種植。

        糧油、堅果、糕點、果干……越來越多經過深加工的農副產品通過村品村合作社的渠道資源,銷往不同地方。依托人脈資源,張瑞江積極聯動合作社其它社員,與各企事業單位工會合作,將優質的農產品供貨到機關單位、企業。

        作為專業農民合作社,村品村合作社始終堅持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方面,從渠道上為鄉村實現“輸血式幫扶”,另一方面,從技術指導層面提供“造血式幫扶”,引領更多農技人才,用實際行動服務“三農”。

        勇擔時代使命 筑夢美好未來

        在村品村合作社打造的農產品展銷店內,擺放著眾多黔西南州的農特產品,涵蓋酒、茶葉、中藥材、零食等種類。張瑞江說,很多“黔貨”都是從線上“832平臺”拿的貨源,擺在店里銷售“吃香得很”。

        他口中的“832平臺”,指的是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秉著幫扶屬性和公益屬性,除了推廣惠州本土農業品牌,村品村合作社還不惜成本,多措并舉推動“黔貨出山”,帶動黔西南州的農民增收,讓鄉村振興的和風吹向貴州乃至更遠的地方。

        按照市場需求,村品村合作社正開始布局延鏈、強鏈、補鏈發展,代銷、加工更多脫貧地區農產品,讓它們充分融入惠州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未來還將搭建電商平臺,提升合作社的“帶貨”能力。

        “很多人說做農業投入大,回報慢,風險高。我不想否認,但我想說,只有深知做農業的難,才能坐的住農業的船。”張瑞江坦言。事實上,創業多年,積累眾多人脈資源的張瑞江完全可以從事更多賺錢的行業,但他本著回報社會的使命擔當,一心扎根于農業領域。他說:“能為國家、為社會做點事,心里覺得很舒服,就像2020年疫情期間,捐贈了30萬個口罩支援武漢抗疫,那時的欣慰是無法言喻的。”也正于此,他帶領村品村合作社多年來不斷踐行公益善舉,播撒社會正能量。

        未來,村品村合作社將把更多有夢想的新農人聚集起來,共同在服務“三農”的大道上揮灑熱血。凝心聚力發展現代化農業,助力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為“百千萬工程”奉獻力量。

        本組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李春鳳

      編輯:洪東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