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率先實現藍圓鲹人工繁育
技術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建設海洋牧場具有重要意義
惠州日報訊 (記者陳春惠)在位于我市大亞灣的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洋漁業中心試驗基地藍圓鲹良種繁育車間養殖池中,一尾尾魚苗閃動著絲絲藍光,靈活擺動,成群暢游。另一頭,體型流暢的“幼年”藍圓鲹正茁壯成長。這是惠州率先實現藍圓鲹人工繁育的成果。近日,廣東水產學會組織專家在這里開展藍圓鲹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成果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藍圓鲹的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藍圓鲹。
為滿足廣東省深遠海養殖種類的多元化需求,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洋漁業中心試驗基地高級工程師、“東江學者”吳錦輝及其團隊聯合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林蠡教授團隊、中山大學張勇教授團隊,成立了藍圓鲹人工繁育攻關項目組。從2023年開始,項目組多批次引進藍圓鲹開展陸基養殖試驗。
人工繁育的藍圓鲹種苗。本組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項目組經過研究,探索了藍圓鲹的馴化、親本強化培育,開發出有效的人工促熟和催產技術,構建了人工繁育群體,獲得批量受精卵,孵化出仔魚240余萬尾;通過開展多批次的工廠化育苗和高位池生態育苗工作,共培育出全長3~5厘米藍圓鲹魚苗8.22萬尾;通過探索魚苗開口餌料、活餌料序列、配合飼料馴化、水質管理和疾病防控等條件,構建了藍圓鲹工廠化育苗和高位池育苗的技術體系。
“這項藍圓鲹人工養殖技術在國內甚至世界都處于先進水平。”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陳傅曉指出,藍圓鲹人工養殖技術的突破,對于建設海洋牧場有重要意義。“藍圓鲹野生種群繁育具有季節性,而人工養殖技術能夠為未來海洋牧場建設、養殖增殖過程提供穩定的苗種供應,讓人們在餐桌上享用到優質食材。”
位于大亞灣的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洋漁業中心試驗基地藍圓鲹良種繁育車間。
藍圓鲹俗稱“巴浪魚”。吳錦輝介紹,相較于野生藍圓鲹,人工養殖藍圓鲹不飽和脂肪酸種類更多且含量更高,味道更鮮美、營養更豐富,市場價值更高,其養殖周期短,養殖成本低,一齡可達性成熟和上市,是開展海洋牧場新品種培育的優良對象。“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推進藍圓鲹人工繁育規模化,進一步加強技術研發,希望這條魚能夠成為惠州市乃至廣東省的一條惠民之魚、經濟之魚。”
新聞科普
藍圓鲹俗稱“巴浪魚”,是鲹科圓鲹屬魚類,呈紡錘形,頭略呈圓錐狀,鰓蓋后上角與肩帶部交界處有1個半月形黑斑,背部呈藍灰色,腹部呈銀白色,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及其周邊國家,為可食用經濟魚類,產量高,是我國東南沿海燈光圍網的主要捕撈對象之一。2007年12月12日,藍圓鲹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春惠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