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市自然資源局著力謀空間強保障守紅線優生態
科學統籌精準配置 筑牢綠美惠州生態屏障
今年4月22日是第55個世界地球日,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什么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今年世界地球日的口號是什么?”“保護水環境,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洗衣粉?”……4月21日上午,雨后的金山湖濕地公園草木蔥郁、水清如碧。在美不勝收的景色中,惠州市2024年世界地球日濕地研學暨自然資源法治文化園普法宣傳活動舉行,一系列地球日知識科普、濕地主題親子游園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帶著孩子積極參與、踴躍答題,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
4月21日上午,惠州市2024年世界地球日濕地研學暨自然資源法治文化園普法宣傳活動在市區金山湖濕地公園舉行。
近年來,惠州堅定不移推動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全市自然資源部門科學統籌規劃,精準配置資源,加強重大項目自然資源服務支撐,劃定“三區三線”,嚴守耕地和生態紅線,深入推進生態修復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厚植綠色生態底色,推進綠美惠州生態建設,助力“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為建設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筑牢生態屏障。
推進綠美惠州生態建設,紅樹林成“金樹林”
俯瞰惠東考洲洋,大小不一的紅樹林濕地,星星點點地點綴在稔平半島漫長的海岸線上,在海與陸間筑起一道“綠色長城”,為海洋生物撐起一片理想家園,也給候鳥提供一個越冬地和遷徙中轉站。
去年底,廣東省林業局發布了2023年廣東省省級重要濕地名錄,惠州2處濕地入選,都位于惠東,分別是好招樓紅樹林和鹽洲紅樹林濕地。惠東是廣東省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之一,當前紅樹林面積近11000畝,約占我市紅樹林面積的94%。
當前,海洋經濟已成為惠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藍色引擎”,在我市重點實施的海灣整治及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中,考洲洋美麗海灣建設便是一道亮麗風景線。
“2023年,省下達我市300萬元專項資金,對考洲洋已有紅樹林區域補植修復1000畝。”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我市海洋生態修復工作穩步有序開展,持續推進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大力創建了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加強海岸線整治修復的管理工作,為我市建設“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海洋環境提供有力支撐。
據介紹,2023年我市紅樹林保護修復任務完成率位列全省前茅,省廳安排紅樹林造林任務獎勵指標共1026.6畝,成為省內首個獲得省級造林獎勵指標的地市。
4月21日上午,惠州市2024年世界地球日濕地研學暨自然資源法治文化園普法宣傳活動在市區金山湖濕地公園舉行。
如今,紅樹林成為名副其實的“金樹林”。通過實施紅樹林修復營造,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推進了當地的鄉村振興發展。惠東好招樓濕地公園、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等一批濕地公園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景點。
不只是海洋生態修復,我市還加快推進綠色礦山治理。在龍門縣龍江鎮羅洞村旁廢棄的公塘石場礦區,兩個礦坑積水成湖,周邊道路和雜草都已清理干凈。目前,這里正打造環湖生態公園,豐富群眾的休閑生活。
近年來,市自然資源局不斷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積極推進省下達惠州2023年歷史遺留礦山102公頃生態修復工作,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完成有責任主體礦山51.36公頃,完成歷史遺留礦山62.7公頃。同時,有序推進在采礦山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生產經營,當前全市20家持證在采礦山已100%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
紅樹林種植、礦山生態修復是全市自然資源部門加快推進生態建設的縮影。該負責人介紹,2024年是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關鍵之年。全市自然資源部門將進一步大力推進綠色礦業發展,強化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管理,加快推進萬畝級紅樹林創建工作,筑牢海洋生態保護屏障。
建立“4+1”田長體系,嚴守耕地紅線
“每個禮拜在田間巡視一遍,發現有耕地違法行為,就拍照取證上傳巡田APP。”博羅縣石灣鎮黃西村埔心二村民小組綠油油的田埂上,田長公示牌特別顯眼,上面詳細標明了四級田長的姓名和聯系方式,田長職責、監督舉報電話等信息也一目了然。作為網格田長,村民小組長姚偉喜自從有了這個“新身份”,每周都會固定抽出時間圍著村民小組400多畝耕地走一圈,參與到保護耕地保護糧食的工作中。
耕地是城市穩定發展的“生命線”,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隨著城市建設加速,從源頭遏制違法占耕是關鍵,推行田長制則成為重要抓手。
“作為廣東省的農業大市和糧食主產區之一,全面推行田長制,是惠州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強化耕地保護監管的重要舉措。”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惠州已正式印發《惠州市全面推行田長制工作方案》,建立市、縣、鎮、村四級田長和網格田長“4+1”田長體系和責任體系,劃定8059個網格,初步形成“人田對應”的耕地保護責任工作格局,并通過巡田APP,實現耕地“一圖統管、一鍵反饋、一網共治”管理。
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惠州堅持保發展和守紅線并重,始終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推進田長制,落實硬措施,足額足量地完成耕地保護任務,不斷提升耕地保護管理水平,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在博羅縣石灣鎮鐵場村,700余畝的墾造水田項目里,綠油油的禾苗正在茁壯成長。通過集中規劃、連片改造,昔日低效零散的土地變成“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生產區,田間水利煥然一新,連片稻田成為亮麗的鄉村風景線。
墾造水田是落實耕地保護和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的重要舉措。該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在加強耕地保護的同時,進一步嚴格落實耕地“雙平衡”,大力推進墾造水田項目實施,強化節約集約用地,在助推我市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城市產業發展創造空間。
2023年,在“占補平衡”方面,我市完成新建深圳至深汕特別合作區鐵路項目(惠州段)等244個批次占補平衡審核工作,全部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確保全市建設占用耕地保質保量補充到位。2023年,省下達我市墾造水田任務3400畝,目前已動工墾造水田項目共12個,計劃新增水田面積3715畝。
完善資源配置頂層設計,一張藍圖繪到底
在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中,惠州擁有豐富的山、水、林、田、湖、草、地、礦、海等自然資源,這也是我市發展的最大優勢之一。
一直以來,惠州深入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始終聚焦山水林田湖海城兼備的國土空間要素特征,統籌布局生態空間,在高效支撐城市建設同時不斷厚植城市生態基底。
“如何發揮好、利用好、保護好這些資源,強化規劃統籌引領、精準配置資源是關鍵。”
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自然資源要素管控部門,該局堅持從源頭到供給各環節全流程地將資源守護好、管理好,合理高效利用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效能,這需要從頂層設計上作好規劃,統籌配置。
2023年8月底,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惠州要以“三區三線”為基礎,整體謀劃由市域生態發展區、城市發展區、海洋發展區構成的“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將生態發展區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花園”,推動城市發展區建設集聚高效的“活力城市”,依托海洋發展區塑造兼具經濟發展動力和宜居品質的“魅力海灣”。
據介紹,規劃劃定全市陸域生態保護紅線2101.15平方公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1400.90平方公里。“保護好惠州山水就是守住城市未來,就是守住城市的‘金山銀山’。”該負責人介紹,規劃就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底圖,惠州將層層完善相關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切實發揮城市生態優勢,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精準配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70%以上用于工業項目及其配套建設。”該負責人表示,2023年,該局全力推進市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上報審批,進一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強化土地資源要素保障,高效保障建設項目用地規模和指標配置,推動重大項目快速落地。
2023年,惠州不斷提升空間服務保障效率,深化土地供應體系改革,推動資源要素向產業園區集中,全年總計保障建設用地規模13767.15畝,其中用于工業及配套設施10102.66畝,占比73.38%。
鄉村振興建設項目土地要素保障也是重點。2023年,惠州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中安排10%專項保障鄉村振興新增建設用地的需求,積極高效組織建設用地報批,為我市“百千萬工程”實施提供用地要素保障。
文 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 通訊員鄒銘
圖 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 通訊員鄒銘 唐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