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紀念東江縱隊成立八十周年,東縱老戰士后人等接受媒體采訪
40年后再來惠州欣慰看到翻天覆地變化
12月2日上午,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指導,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不朽的榮光——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紅色記憶”紀念東江縱隊成立八十周年座談會在博羅縣羅浮山舉行。座談會期間,東江縱隊老戰士后人代表,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老戰士代表,港澳僑代表等接受《惠州日報》等媒體采訪,緬懷革命先烈,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發揚東江縱隊革命精神。
東縱后人代表
革命精神激勵后人講好紅色故事
“來羅浮山參加紀念東江縱隊成立八十周年座談會,以此紀念革命先輩、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抒發愛國情懷,我感到十分榮幸和激動。”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之子曾德平說。
“東江縱隊的精神財富是非常可貴的,我們要繼承好這個精神財富。”曾德平表示,東江縱隊革命精神在不斷激勵著他講好紅色故事,做好紅色文化傳承人和推廣者。
“我父親與曾生司令員和廣大東縱指戰員們,艱苦奮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東江縱隊政委、粵贛湘邊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尹林平之女尹小平說,回到父輩們戰斗過的地方,她深感榮幸,也倍感振奮。
尹小平說,她和居住在香港的東江縱隊后代們成立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由她擔任會長。該研究會與香港廣州社團總會、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等愛國團體和嶺南大學學者合作,發起籌建香港首間抗戰紀念館——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收集和研究先輩的抗戰史料等,傳播和弘揚東江縱隊的愛國精神。
“40年前,我和爺爺一起,從廣州到惠州參加東江縱隊成立四十周年座談會,那時候我們走的是沙路,車子不好走,還是顯得比較落后的感覺。40年之后,我感覺整個惠州的發展是翻天覆地的。”東江縱隊老戰士柯正平孫女,廣東省政協常委、港澳臺委員會副主任柯海帆說,這是她時隔40年再次來到惠州,感覺惠州發生的變化“不是一點點,而是很大”,這讓她十分欣慰。
“東江縱隊革命精神反映了在國家遇到困難的時候,遇到災難、遇到外敵侵略的時候,內地人民、華僑、港澳同胞同仇敵愾,一起抵御抗擊外敵的侵犯。”柯海帆說,要把這種精神一代代傳承。
老戰士和華僑代表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我相信,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的革命精神能在惠州這片紅色土地上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今年89歲的粵贛湘邊縱隊老戰士、原惠州市“兩縱”老戰士聯誼會副會長賴霞說,東江縱隊和粵贛湘邊縱隊,實際上是“一條藤兩個瓜”。東江縱隊由“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等發展而來,粵贛湘邊縱隊由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后留下來的部分骨干發展壯大起來。
“想到以前的艱苦歲月,再看看如今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經常感慨,黨的事業能夠獲得如此偉大的成就,正是革命先輩打下的堅實基礎,然后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賴霞說,她希望紅色基因能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希望青少年們能夠健康成長、自立自強,愛黨愛國愛人民,為祖國更加美好的未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抗戰期間,海內外東江兒女同仇敵愾。馬來西亞雪隆惠州會館署理會長、拿督鄧海強說,1938年10月,東江華僑代表黃伯才聚集雪蘭莪惠州會館,就是如今的馬來西亞雪隆惠州會館,成立南洋惠僑救鄉會,發動華僑捐款捐物支援中國抗日,隨后組織成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回東江地區救濟難民,宣傳抗日。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兩才隊”運送華僑所捐款物到惠州分給抗日軍民,南洋惠僑救鄉總會華僑回國慰問團10余名華僑回東江地區救濟難民,期間先后組織500余名愛國青年參加東江抗戰。
鄧海強表示:“我的曾祖父那輩人為了逃避戰火或被生活所迫,漂洋過海移居馬來西亞。雖然鄉音無改鬢毛已衰,但我們一天都沒有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將一如既往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侯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