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首獲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項目立項
項目為《歷史壯舉:香港秘密大營救(1942)和民主人士北上(1948-1949)歷史文獻匯編與研究》
11月28日,記者從市委黨史辦獲悉,由市委黨史辦和惠州開放大學聯合申報的《歷史壯舉:香港秘密大營救(1942)和民主人士北上(1948-1949)歷史文獻匯編與研究》獲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宣傳專項引導資金領導小組辦公室立項為2023年度重點項目。這是我市黨史部門和惠州開放大學首次獲準立項中央黨史和文獻類項目,填補了研究歷史空白。
“中國革命史上的奇跡”
1942年發生的“香港秘密大營救”,距今已經80余年。這一勝利的“秘密大營救”被寫入《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簡史》《中國共產黨廣東歷史》《中國共產黨東江地方史》等權威黨史中,被稱為“中國革命史上的奇跡”。這場“秘密大營救”由黨中央及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的周恩來親自指揮,中共南方工委副書記張文彬、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及潘漢年、劉少文、尹林平和東江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前身)負責人曾生、梁廣、連貫、楊奇等具體組織實施,歷時六個多月200余天,成功地營救出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著名人士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梁漱溟、范長江、夏衍、胡繩、喬冠華、戈寶權、張友漁、黎澍、司徒美堂、千家駒、高士其、金山、沈志遠、薩空了、廖沫沙、葉以群、章泯、宋之的、葉淺予、葉籟士、金仲華、蔡楚生、司徒慧敏、胡風、丁聰、葉挺將軍夫人及子女等800多人。同時營救了2000余名歸國參加抗戰滯留香港的華僑青年、近百名國際友人和外國僑民。
這批被營救出來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先后從東江等地奔赴延安、重慶、桂林、上海及蘇北新四軍駐地,繼續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積極參與抗戰后期、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政治、經濟、外交、法律、文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文學藝術、電影戲劇、新聞出版、黨史國史研究等各個領域的領導和管理工作,奉獻了《白毛女》《上甘嶺》《柳堡的故事》《一江春水向東流》《霜葉紅似二月花》《法西斯細菌》《春蠶》《林家鋪子》《烈火中永生》《夜讀偶記》《馬凡陀的山歌》《文學概論》《中國民俗學》《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等一批電影、文學、藝術、黨史研究領域的經典作品與精品佳作,深度參與和融入、深刻影響和改變了20世紀40年代以來現當代中國的政治、外交、僑務、黨史國史研究、哲學社會科學、文化、文學藝術、電影戲劇、新聞出版等領域的精神文化脈絡和面貌。
“秘密大營救”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這次勝利的“秘密大營救”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政治、文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黨史國史研究領域的領導干部和管理人才,影響深遠。茅盾先生譽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在周恩來身邊工作40年,當年擔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機要秘書、建國后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總理辦公室主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的童小鵬稱其為“南方局一個巨大的歷史功績”。曾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黨史辦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胡繩先生不僅撰專文回憶,而且多次為當年參與大營救工作的“東縱”領導人文集(回憶錄)題詞、題箋和撰寫詩、序等。
特別值得重視而同樣需要認真、全面、系統地梳理、研究和評價的是,1948年9月起,當年部署指揮和參與組織實施“秘密大營救”的中央領導周恩來和“東縱”、中共廣東區委領導人尹林平、饒彰風、梁廣、連貫、楊奇及潘漢年等人,尤其是“秘密大營救”成功營救出的喬冠華、胡繩、夏衍等人,又成為中共黨史上另一重大事件——組織和護送民主人士秘密“北上”參與協商建國活動(以下簡稱“民主人士‘北上’”)的主要指揮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根據黨中央指示,先后擔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委員(尹林平、夏衍、梁廣、潘漢年、連貫)、香港工委的常委(夏衍、喬冠華)等人,在中共中央發出“五一”口號揭開協商建國的序幕后,根據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指示要求,周恩來親自部署和指揮,從1948年9月至1949年9月,負責組織秘密護送知名民主人士、各民主黨派主要負責人和社會各界代表人士20批次共1000多人。其中包括李濟深、黃炎培、何香凝、茅盾、郭沫若、馬寅初、柳亞子、章士釗、葉圣陶、胡愈之、司徒美堂、嚴濟慈、陳叔通、田漢、馬思聰、曹禺、蔡廷鍇、臧克家、鄭振鐸、鐘敬文、黃藥眠、王亞南等主要民主人士和著名文化人士350多人。其中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的代表170余人,超過第一屆政協代表總數(662人)的四分之一。其政治意義和重大影響更非尋常。
“秘密大營救”和民主人士“北上”是中共中央和周恩來同志親自部署和指揮的兩大影響重大而深遠的歷史事件。在這兩大既相關聯系又有所區別的重大歷史性事件中,何香凝、柳亞子、司徒美堂、茅盾、鐘敬文、黃藥眠等兩次成為被營救和被護送“北上”的重要人物。先后參與和見證“秘密大營救”和民主人士“北上”參加新政協活動的楊奇,在回憶錄中稱為“兩大歷史壯舉”,誠為不刊之論。
挖掘和豐富廣東乃至中共黨史重大文化、歷史事件研究領域的薄弱環節
“秘密大營救”勝利已經超過80年,成功護送民主人士秘密“北上”參加協商建國活動也已75年了。但兩大歷史事件的重要貢獻和產生的重要政治、文化影響等迄今仍未得到全面、系統、完整、充分的梳理、研究和評價,這不能不說是黨史和歷史文獻研究的一個重要缺憾。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的要求精神,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生動形象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市委黨史辦、惠州開放大學聯袂組織開展“秘密大營救”和與之相關的民主人士“北上”參加協商建國活動綜合研究。該項目將挖掘和豐富廣東乃至中共黨史重大文化、歷史事件研究領域的薄弱環節,為后續研究“秘密大營救”和民主人士“北上”參與協商建國歷史留下系統、完整、全面的歷史文獻和學術研究成果。該項目力求在全面、系統、完整梳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去偽存真的考證,由此及彼的聯系,由表及里的分析,由分到統的綜合,形成有關“秘密大營救”和民主人士“北上”活動的整體性史料梳理與學術表達,以形成史料翔實、整體呈現、視野開闊、專深融合、有所發現、有所提升的學術成果,以豐富、升華廣東乃至中共黨史中紅色文脈的內涵和底蘊。
此外,該項目聚焦全面挖掘、系統整理、專題研究、綜合評述在“秘密大營救”中被營救出的文化名人和“北上”民主人士后來的成就、建樹和貢獻,對于充分彰顯“秘密大營救”和民主人士“北上”活動的重要影響和歷史、政治意義,賡續紅色血脈,對于提升兩大重大歷史事件在東江黨史、廣東黨史、香港史和中共黨史、統戰史、華僑史、文化史、學術史中的地位和影響,推動東江黨史和文獻事業高質量發展,對于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提供精神滋養和支撐,對于我黨在新時代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克敵制勝、執政興國、團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重要法寶”作用,對于加強香港和海外愛國力量建設,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現實意義。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