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粒米”走出鄉村振興新“稻”路

      原標題

      惠州依托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大米全產業鏈發展

      “小米粒”串起鄉村振興“大豐景”

        “一粒米”的高光時刻是什么?變成大米、磨成米粉,做成米飯?其實不止如此,“一粒米”可以牽出一條產業鏈,拉動種子、種植、加工、銷售、旅游乃至品牌的升級。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可以說,一粒米,關系糧食安全,連著百姓生活,亦是悠悠民生。

        今年10月16日是第43個世界糧食日,本周是我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惠州歷來是廣東省糧食主產區,水稻則是我市的傳統主糧,博羅縣、惠陽區、惠東縣、龍門縣是省級優質稻生產基地。近年來,我市以建設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推動規模化生產做大做優一產,引進自動化設備做強做廣二產,融合農文旅做活做精三產,打造大米全產業鏈,鑄就糧食安全“壓艙石”,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稻”路。

      龍門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惠州日報記者羅劍業 攝

        推動轉型升級

        自動化+智能化,大米加工滿滿“科技范”

        稻谷離開了稻田,如何變成大米?走進龍門縣云鵬雙豐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豐魚”)的加工車間,這里滿滿的“科技范”會顛覆人們對稻谷傳統加工方式的認知。

        透過車間一面面巨大的透明玻璃,可以看到由氣壓自動膠輥礱谷機、谷糙分離機、色選機等各種機器組成的現代化全自動大米加工生產線,從倒入金燦燦的濕稻谷開始,依托PLC智能控制系統,潔白飽滿的大米就會自動“生成”,日加工量可達160噸。再配套全自動的包裝生產線,加上碼垛機器人的助力,工人只需要用叉車把碼放整齊的大米送入倉庫,整個加工和包裝的過程“一點都不費勁”。

        雙豐魚成立于1986年,30多年間,從一家糧食加工小作坊發展成龍門大米行業領頭企業,再到如今入駐龍門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一家集糧食生產、開發、銷售、科研創新、生產示范、農旅融合于一體的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其發展壯大的歷程,也是惠州水稻產業化發展的縮影。

        近年來,惠州把建設科技集成、主體集合、產業集群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共推動建設建成龍門、惠城、博羅三個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依托產業園平臺,越來越多的大米(糧食)加工企業進駐園區,通過引入自動化設備,提升加工能效,提高產品質量,實現轉型升級、發展壯大,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

        龍門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包括龍城、平陵和龍田3個鎮街,總面積463平方公里,產業園實施主體共12家,于2020年3月基本完成建設。龍門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入駐產業園的農業龍頭企業有13家,其中6家是產業園創建后新增的。同時,園區大幅提升稻谷加工能力,新增自動化加工生產線6條,稻谷日加工量達800噸,日烘干量達720噸。

        已全面建成的惠城區現代農業產業園(以水稻和蔬菜為主導產業),培育了以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惠州市年年豐實業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為主的稻谷烘干、稻米加工集群,新增稻谷倉儲能力16.5萬噸/年,年精加工大米20多萬噸。

        2021年12月28日獲批立項的博羅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范圍包括石灣、園洲、石壩、公莊4個鎮,總面積677.21平方公里,共有5家實施主體。在位于石灣鎮的產業園核心區,記者看到三棟廠房已經完成建設,目前正在進行裝修和設備安裝等,建筑主體用途涵蓋水稻烘干、加工、收儲、質量檢測、絲苗米產品和農耕文化展示等。

        惠州伴永康糧油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伴永康”)是該產業園的牽頭實施主體,三棟廠房中的一棟將建成伴永康絲苗米現代化加工中心。該公司總經理謝永佳介紹,公司成立于1991年,這次進駐園區,將建設全自動的加工和包裝生產線,目前正在加緊安裝第一條生產線,日加工大米可達300噸,加工中心還預留了安裝第二條生產線的空間,屆時加工量將翻番。“接下來,我們想借建設產業園的東風,逐漸擴大自身經營規模,推動大米年產能從10萬噸增加到30萬噸,糧食倉容量從3萬噸達到10萬噸,完成從省級農業龍頭向國家級農業龍頭的升級。”

      龍門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聯農帶農增收

        科技賦能+利益聯結,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

        眼下正是水稻的灌漿期,在伴永康智慧稻田里,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不到1個小時就能完成100畝稻田的施肥。“現在我們公司1200多畝稻田不僅實現了插秧、施肥、收割等全程機械化,還開始向智能化發展。”謝永佳介紹,智慧稻田里裝了遠程監控和相關的天氣預警設備,農業專家可以對農田進行在線“望聞問切”,企業也可以根據天氣預警采取應變措施。

        依托產業園平臺,惠州水稻烘干、加工、倉儲能力不斷提升,也帶動上游水稻生產種植逐步走向適度規模化、機械化和智能化。2022年,惠州水稻播種面積127.7萬畝,總產量47.69萬噸,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4.64%。

        提升農業生產能力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實際上,如今不僅是龍頭企業,即使是農戶自己種田,也可以實現機械化。為破解農村散戶種田“缺勞力、缺機具”的難題,惠州近年來探索建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體系,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為農戶提供“耕、種、管、收”水稻生產全程托管社會化服務。

        “我種了13畝水稻,如果手工打藥要一天時間。無人機也就半個小時多點就噴完了,不僅效率高,而且噴灑更加均勻。”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村民簡秀英為鎮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站科技助農的效果點贊。

        “水稻生產全程托管服務,就是在不流轉土地的情況下,將生產環節委托給專業化機構,由機構來當‘田保姆’,在采購農資、育秧、插秧、施肥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收割及銷售等環節,統一實行規模化經營。”惠城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服務模式可有效降低單位生產成本10%至20%,提高糧食單位產量5%以上,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推進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

        水稻生產全程托管服務幫農民解決了“不會干、干不好、干了不劃算”等問題,產業園和龍頭企業則通過不斷完善及創新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激發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龍門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各實施主體與農民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并以高于市場價10%~20%的價格與全縣約1100戶脫貧戶簽訂了糧食收購協議。同時,產業園會向農戶提供種子、化肥,并聯合專業的合作社不定期上門為簽約農戶提供各類服務,幫助解決種植難題。目前,產業園累計帶動農戶5228戶,產業園農民收入顯著增長。

        在龍門縣龍田鎮沙塘村,村民鄧紹坤是小有名氣的種糧戶,七八年前種了水稻30畝左右,近年擴大水稻種植面積至六七十畝,畝產能達800斤。“我選的都是優質的品種,新鮮碾出來的大米很好賣。”鄧紹坤說,龍田是絲苗米專業鎮,也是龍門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核心區,有產業園和龍頭企業的帶動,讓他更加覺得走種田致富的路子是對的。 

      惠州伴永康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的智慧稻田。惠州日報記者羅劍業 攝

        補鏈強鏈延鏈

        做強“糧頭”擺活“食尾”,推動水稻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在龍門絲苗米文化體驗館通過VR技術了解農耕歷史、走進工廠參觀大米自動化生產線、參觀展銷中心了解龍門大米各種品牌、進入稻田體驗水稻收割……今年暑假,一批批學生走進龍門開展研學活動,雙豐魚推出的這種“工業+農業+旅游”的模式,頗受市場歡迎。

        一粒米,以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正在滿足著游客望山看水憶鄉愁的需求。越來越多的農業產業園和農業龍頭企業,依托自身種植基地、加工車間以及農耕文化體驗館等,開展農文旅和研學活動,既拓展了農業功能,又延長了產業鏈條,形成了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

        如今,水稻產業鏈條仍在不斷延伸,聚焦做強“糧頭”和擺活“食尾”,“一粒米”的附加值持續提升。

        今年夏收時節,龍門縣鴻遠種子有限公司在位于龍田鎮鄔村村的試驗田,種出了2米高的“巨型稻”,引發關注。“‘巨型稻’是運用傳統育秧技術培育而來,為非轉基因水稻。”該公司董事長鄔寶華介紹,“我們引進了6個品種,目前有2個品種在龍門試種成功。”作為龍門首家有資質的種子經營企業,該公司專注推廣良種良技,其引入的全自動化育秧播種流水線,比傳統人工培育效率高10倍,且秧苗成活率更高,生長更壯。

        在“食尾”這一端,稻谷除了被加工成大米,還有許多新產品涌現。

        惠州市惠興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近年與華南農業大學聯合開發“一米愛”米粉、河粉系列產品,選用龍門富硒大米、純大米精制而成。“我們不斷改良,讓產品吃起來口感更好。”該公司總經理李慧文介紹,目前年產干河粉、干米粉300噸,市場反響良好。

        去年12月,伴永康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簽約共建絲苗米水稻產業研究院,雙方圍繞絲苗米新品種的選育、示范推廣、綠色種植和精深加工等方面開展全鏈條研發合作。“目前我們已成功研發出養生米茶,即將推向市場。”謝永佳說。

        在惠城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已有企業對大米初加工后產生的“邊角料”進行深加工,將一粒大米“吃干榨盡”。如通過綜合利用稻米副產物及稻谷谷殼等,開發了米糠餅干、米糠固體飲料、萌芽糙米奶以及谷殼餐具等產品,以科技賦能,提升糧食附加值。

        無論是大米還是其他精深加工產品,對市場而言,品質和品牌才是核心競爭力。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我市把農業生產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管理范圍,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立惠州大米產品可追溯體系,同時強化品牌建設,申報原產地標記保護等品牌標識,打造惠州大米“金字招牌”。

        如今在惠州乃至華南和全國市場上,“矮陂絲苗米”“水中鯉”“年年豐”“雙豐魚”“伴永康”等大米品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羅浮山大米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龍門大米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都是地方特色農產品的金字招牌,隨著品牌推廣的深入,將持續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奏響惠州農業高質量發展新樂章。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侯縣軍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