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
架起“連心橋” 當好“解憂人” 辦好“為民事”
田間地頭,結對干部認真聽取村民意見建議,協調解決糾紛矛盾;大榕樹下,黨員民警和村民圍坐在一起閑話家常,發動群眾參與治安防范;社區里,網格員們走街串巷,搭建溝通橋梁,做鄰里矛盾的“和事佬”;鎮(街)綜治中心內,相關部門機構進駐集中辦公,幫助群眾“一站式”解決困難……
城市高質量發展要以扎實的基層治理來保障。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正以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為目標的惠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流的平安穩定環境。近年來,惠州深化落實“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提升矛盾糾紛化解能力,推動群眾矛盾糾紛實質化解、源頭化解,切實將矛盾隱患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摸索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惠州樣板。
在“黨建引領 百村共建”中,結對干部認真聽取村民們的意見建議。
頂層引領,“一站式”破解辦事“多頭跑”
“感謝你們一起來幫忙調解,我們雙方都贊成,糾紛終于得到解決。”今年8月25日,小金口街道九龍村,因一起多年前的土地使用權轉讓糾紛,當事人向街道綜治中心尋求幫助。小金口綜治中心指派網格員前往村民小組實地核查,聯合街道信訪業務部、國土所、行政執法大隊多部門聯動調解,雙方最終在10月10日自愿達成和解協議。
由于地處城鄉接合部,小金口街道過去是個治理“老大難”地區。作為我市社會治理試點街道,通過進一步規范綜治中心建設,如今街道實現綜治、信訪、司法、人社等多單位集中聯動辦公,解決多頭管理、互相推諉扯皮的弊端,調解變得越來越高效、便民。
基層治理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壓艙石。當前,全面開展“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是廣東省委多元共治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在“1+6+N”中,“1”指綜治中心,“6”指綜合網格及法院、檢察、公安、司法等基層政法力量和“粵平安”社會治理云平臺等信息化支撐平臺,“N”指其他綜治力量。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專門成立進一步深化落實“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并制定實施方案,以鄉鎮(街道)為重點,以“一站式”吸納化解矛盾糾紛為目標,聚焦“鎮村(街道、社區)風險排查、就地矛盾化解、強化訴源治理、促進講信修睦”的目標定位,迅速推進“1+6+N”基層“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工作體系建設。明確以各級綜治中心為樞紐,以“粵平安”社會治理云平臺為支撐,建立健全各類矛盾糾紛和群眾訴求從排查發現到分撥辦理,再到評估反饋的閉環管理工作流程,并對信息對接、分流交辦、吹哨報到、工作例會、監測預警、上下聯動和評價監督等工作機制進行全面梳理及完善修訂。
目前,我市已標準化建成市級綜治中心1個,縣(區)綜治中心7個,鎮(街)園區綜治中心79個,村(社區)綜治中心(站)1322個,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服務”,最大限度地把基層社會各類風險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上半年,惠州作為全省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之一,以優秀成績通過省級評估驗收。
靠前服務,“一張網”聚攏基層“千條線”
“接到村民反映,有農田缺水無法進行耕種,灌溉水渠需要疏通修理。”每天,龍門縣藍田瑤族鄉到流村網格員劉神安都要在負責的區域巡查安全隱患,摸排村民們遇到的困難問題,同時將了解的信息通過手機APP上傳至“粵平安”社會治理平臺……
2017年以來,龍門縣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全縣180個村(社區)共劃分網格353個,按照“一格一員”足額配備網格員,不斷激活基層治理新能量,使網格員在基層治理中化身“多面手”,守好網格責任區,共同托起廣大群眾的幸福感。
“小網格”撬動基層“大治理”,如今在惠州,網格員成為基層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通過網格員定期排查、街面巡查、入戶走訪等方式,全面排查網格內各類矛盾糾紛。據介紹,2017年起,惠州已實施網格化全覆蓋管理,全市共科學劃分綜合網格3533個,配齊綜合網格員3556個。2022年以來,全市網格共處理各類問題隱患18.1萬件,網格治理能力逐步提升。
當前,惠州不斷推動網格化服務管理走深走實。根據農村、城鎮實際,科學劃分、動態調整最小綜合網格,我市大力推動村(社區)內的黨建和綜治、民政、城市管理、信訪、市場監督、衛生健康、應急管理、農村人居環境等各類網格整合成“一張網”,將黨員干部、社會治理骨干下沉基層一線,把部門工作和服務前移至街頭巷尾、田間地頭,融合各方力量服務群眾、解決問題、調處矛盾糾紛,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同時,作為“1+6+N”體系中“6”的重要主體力量,法院、檢察、公安、司法行政部門也在發揮訴源治理、矛盾化解、法律服務等專業優勢和主導作用,通過鏈接基層社會治理單位,有效整合基層解紛力量,健全完善專業性調解組織,不斷強化橫向線條,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織密矛盾糾紛排查網。
在“黨建引領 百村共建”中,結對干部認真聽取村民們的意見建議。
多元解紛,“家門口”化解群眾“憂心事”
在惠城區汝湖鎮大良村,“木甲橋”集體土地撂荒、被違規占用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惠州市委政法委第一黨支部與大良村結對共建后,迅速組建由黨員干部、法律顧問、村民代表組成的聯合調處隊,耐心細致給當事人算起“法律賬”“經濟賬”,消除其對法律的誤解和對相關政策的困惑,最終糾紛雙方達成共識,歷史遺留積案得到妥善化解。
2022年4月,我市創新開展“黨建引領百村共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工作,推動全市組織系統、政法系統黨組織與134個重點村“一對一”結對共建,促進矛盾積案化解并領辦民生實事,全面建強基層戰斗堡壘,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基層治理要注重將重心下移,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健全基層治理機制,補齊基層治理短板。據介紹,“黨建引領 百村共建”啟動以來,全市各結對單位共排查各類風險隱患3961個,化解矛盾糾紛588起,領辦民生實事3883件;推動一批“問題村”“信訪村”蛻變成“文明村”“示范村”,其中獲評“全國文明村”1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3個、“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5個、“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10個。
近年來,惠州不斷強化源頭治理,創新矛盾多元化解機制,推動基層治理各項工作全面開花,推動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我市還發揮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青婦等積極作用,建成900家家事調解社區工作室、489家個人調解工作室,有力夯實基層平安根基。同時,我市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推廣應用城鄉社區協商工作規范,實施村(居)務“陽光工程”全市覆蓋。
公安機關創新“村警+”,延伸推廣“村警+網格員”“村警+聯防隊員”“村警+村組助理”“村警+禁毒大媽”等模式,廣泛發動轄區黨員、群眾參與治安防范。惠州法院創新成立專職調解員隊伍、新楓橋工作室,開展巡回法庭、云端調解,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切實為人民群眾提供多渠道、多方式調解糾紛。
全域共治,“集民智”繪就治理“同心圓”
“疫情暴發時,我經常焦慮頭痛失眠。后來通過社區宣傳,我了解到市里的心理健康咨詢途徑,在咨詢師的幫助下我得到了極大安撫。”得益于惠州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模式建設的探索,家住大亞灣區的王女士,經過咨詢師的幫助,焦慮情緒得到了緩解。
近年來,我市被列為全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兩個試點市之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構建開展體系化、智能化和社會化的心理服務工作。各類社會主體都動起來了,涌現了一批好的服務項目,例如榮獲“2021年惠州市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創新十大項目”一等獎的鎮村健康服務社(粵心安)智能心理APP等,群眾進行心理咨詢更加便捷。
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多元善治格局,有效激活基層的“末梢神經”是關鍵。在惠州,“掌上法治村居”“警家校聯防勤務隊”“和美網格”“兩規三聯一法”等這些市民耳熟能詳的做法,都是通過惠州市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創新十大項目征選活動中培育出來的。
2013年以來,惠州堅持以創新社會治理為導向,以防范化解市域社會治理難題為突破口,開展征選活動。據介紹,活動開展11年來,共征集項目2000多個,評選出社會治理創新十大項目和優秀項目220個。
實踐證明,惠州通過項目孵化、平臺搭建、機制運行等方式,積極引導群眾、律師、黨工、社工、義工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末梢神經”活起來了。各級各部門大膽創新創造、走好群眾路線,探索出一條符合惠州實際、具有惠州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社會治理新路子,營造“全域共治”新格局。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 通訊員劉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