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嶺核電機組應用激光技術安裝 測量誤差小于頭發絲

      原標題

      太平嶺核電機組首次創新應用激光測量通流間隙技術進行安裝

      測量誤差僅為頭發絲直徑一半

        惠州日報訊 (記者馮麗均 通訊員李寰宇)中廣核太平嶺核電項目1號機組安裝現場,隨著“激光測量數據滿足后續調整工作要求”的聲音傳出,現場響起一片歡呼聲,激光測量通流間隙工作圓滿完成。近日,歷經4個月的不懈努力,中廣核集團核電建設領域中首次采用的創新技術——激光測量技術順利實現在汽輪機安裝階段的應用。

        這項技術理論上的測量誤差可控制在0.03毫米以內,僅為人類頭發絲直徑的一半,精度大大提高的同時,累計可縮短建設工期1個月以上,并且降低風險,對未來同類項目安裝起到示范作用。

        “汽輪機是電廠最大的轉動設備,安裝步驟不僅復雜繁多,對精度要求也非常高。其中,要求最為嚴格的工作就是通流間隙的調整。”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解釋稱,通流間隙是指在機組的設計過程中,考慮到機組的一些振動特性、變工況下的響應及應力變化,要在缸體和轉子之間留出部分間隙,以避免機組在運行過程中發生因振動大而跳機的事件。

        當通流間隙過大時,汽輪機漏汽加劇,會顯著影響汽輪機熱經濟性,如果汽輪機通流間隙過小就可能會導致轉子和汽封體的碰磨,嚴重時會直接損壞汽輪機的轉子,造成巨大安全事故和經濟損失。因此,將通流間隙調整至合理的范圍內是汽輪機安裝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現場安裝過程中,將上百噸的巨大轉子與汽缸隔板的間隙調整至規定范圍內是一項難度極高、風險極大的安裝工作。

        以往,汽輪機通流間隙數據通過壓鉛絲法進行測量,需要來回多次將上百噸的汽輪機轉子吊放至汽缸中,得到間隙數據后再進行調整,調整完成后再將轉子吊入缸內檢查間隙是否符合安裝要求,耗時很長。

        相比之下,激光測量技術不需要來回吊裝測量調整,減少了轉子、隔板等大件設備的吊裝頻率,不但能大幅縮減汽輪機組安裝建設的周期,還顯著降低了汽輪機安裝過程中的風險,提高了間隙調整的精度。

        “激光測量通流間隙技術在汽輪機工程安裝階段的成功應用是中廣核以創新推動項目高質量建設的生動實踐。”上述負責人表示,它的成功應用也標志著項目建設向著明年年初1號機熱試攻堅目標再進一步。

        太平嶺核電項目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其中2臺機組預計2025年陸續投產發電,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也是我國首批“華龍一號”融合示范基地、首個“生態核電建設示范基地”。

      編輯:任己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