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表彰一批教育先進單位和個人

      原標題

      老師不老 事業常青

      我市表彰一批教育先進單位和個人

        9月8日,惠州市召開慶祝2023年教師節大會,表彰了惠州市優秀校長、惠州市優秀教師、惠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惠州市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等個人和組織。其中,惠州日報社獲評2023年惠州市尊師重教先進單位。會上,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何容妹、惠州市優秀支教教師何全明、惠州市優秀校長張云義分別分享了各自的從教感悟。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何容妹

      做農村教育教學創新的實踐者

        “大家都知道,鄉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童年生活普遍缺少父母的陪伴。當我剛到鄉村學校時,看著那一張張稚嫩的臉龐,一雙雙閃亮的眼睛,我想,他們更加渴望得到老師的愛,也更加需要老師的陪伴,這在我心中種下了扎根鄉村教書育人的種子。”來自惠東縣白花中心小學的老師何容妹是今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她扎根鄉村已經34年。

        在漫長的教師生涯中,她堅持每天上班早、下班遲的習慣,也看到了更多容易被忽視的角落:比如,中午12點多蹲在校門外打瞌睡的學生、放學后無人來接的學生等等。面對這些情況,她總是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讓他們在學校感受到關愛與溫暖。

        從教34年來,何容妹堅守三尺講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孩子們“追光”和“逐夢”。為了提高教學技能,她經常觀看名師課堂,琢磨教學方法,時常為了一句教學用語、一個教態、一個教學片段等對著鏡子反復操練。她大量閱讀各類書籍,同時也帶動孩子養成愛看書的習慣。她上的課,學生愿聽、愛聽;她教的學生,樂學、好問。

        作為一名老教師,何容妹深知,一個人可能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她堅持做教學研究的有心人,經常深入課堂,與老師們互動交流,研究教材教法,把自己的所學所悟與同事分享,做好“傳幫帶”的工作。同時,積極撰寫教學論文,開展課題研究,把平時積累的經驗上升為理論,再指導實踐,做農村教育教學創新的實踐者。“留守鄉村教學34年,我無怨無悔!我知道,在鄉村教育的路上,我并不孤單,在惠東的高潭、安墩,在龍門的藍田、左潭,在惠州的其他許多鄉村,還有一群可愛可敬的人在默默為孩子們撐起一片藍天。”

      惠州市優秀支教教師何全明

      讓更多貴州農村孩子上大學

        “從教24年,我覺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個黨員、一名教師分內的事。做教師的時候,努力把學生教好;做班主任的時候,盡力把班級管好;做校長的時候,全心把學校治理好。”何全明是惠州中學副校長,2022年8月,在新一輪東西部協作政策的推動下,他去到貴州冊亨,擔任冊亨縣民族中學校長。

        “在貴州的時候,有人問我為什么那么拼,我從來沒有正面回答。我沒有很高遠的追求,只有最樸實的想法,就是想在崗位上把教書育人的工作做得更好一點,讓上大學上好大學的學生多一些,想家長信任學校多一些,想學校發展更快一點,想我們的教育更進一步。”去支教前,也有人問何全明為什么要去。“為什么要去?組織要我去,我就應該去,這是我當時最直接的想法。”那時候妻子和孩子也支持他去做更有意義的事,生病父親的一席話更是讓他淚流滿面,父親說:去吧,你也是農村出來的,好好工作,讓更多的農村學生上大學,我的身體你放心,在家有你媽照顧。

        剛去貴州時,由于地域不同,教育理念、工作方式也大不同,何全明的工作很難推進。于是他調整思路,借鑒惠州教育的優秀因子,移植惠州教育的先進做法,結合實際,從師生樸素的需求出發,采取樸素的行動,提升環境、提升師生參與度。他堅持每天2萬步的巡查步數,堅持各種會議培訓下發文字材料。一年來,會議培訓的文字材料大約50萬字。這些做法很快獲得了大家的認可,也讓何全明認識到教育需要創造更多的感動,用感動來引領行動。他還在黨建管理、教學教研、學生發展等方面建立了多個體系,并多次組織培訓,多次示范。

        通過一年的奮斗,冊亨縣民族中學環境大為改善,教學質量大為提升,師生精神大為提振,學校形象也變得成熟,一年來近百名學生主動轉入,高考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學校走在強勢崛起的路上。幫扶團隊獲得了縣、州、省的一致肯定,黔西南州教育局還專門在學校成立名校長工作室,推廣其經驗和做法。

      惠州市優秀校長張云義

      讓職業教育“大有作為”

        4年前,張云義帶著組織的重托到惠州城市職業學院任校長,他把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和服務惠州產業發展作為辦學的核心目標,克服群眾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低、學生競爭力弱、經費保障緊張等困難,以產教融合為根本,以課程內容為關鍵,以崗課賽證融通為路徑,推進三教改革。在2023年全省高職院校創新強校評比中,該校排在B類第2名,在全省95所高職院校排名中從第70名躍升至第39名。

        張云義介紹,近年來,該校著力培養服務我市“2+1”現代產業集群、“3+7”產業園區建設的技能型人才,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大力推動產業、專業、就業一體發展,成立“億緯新能源產業學院”,建成64個企業校區,建設智能精密加工等校中廠,與中集集團等企業開辦訂單班,培育“實戰型”新時代工匠學生。2023年,該校學生技能大賽獲得全國一等獎,2名畢業生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在全省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中,5支參賽團隊全部獲獎,兩個團隊獲省一等獎,一個團隊進入國賽遴選,成績躋身全省第一梯隊;該校學生每年就業率超過96%,專業對口率超過85%,薪酬水平逐年提高,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吸引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

        “我們還發揮職業院校在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中的作用,成立全市首個鄉村振興產業學院。”張云義介紹,學院目前186人獲評市級農村科技特派員,選派駐鎮幫扶團隊85人,幫扶17個鎮街300多個鄉村,建設了大學科技園等一批省級科研平臺基地,推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接下來,我們將緊密對接產業人才需求端,持續優化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有針對性地建設一批高水平專業,培養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辦好讓學生喜歡、讓家長放心、讓企業需要、讓社會滿意的職業教育,把‘大有可為’的殷切期盼轉化為‘大有作為’的生動實踐。”

        惠州日報記者范文燕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