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我市撂荒耕地水利設施狀況
從惠州大水利維度綜合施策 探索運用靈活多樣管護模式
農田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命脈。在近日召開的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主任會議上,主任會議成員審議了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提交的《關于我市撂荒耕地水利設施狀況的調研報告》,并同意轉市政府研究處理。
水源缺乏、設施不足、設計不合理……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調研組深入分析后提出了意見建議,強調在解決撂荒耕地水利設施問題上,要從惠州大水利的維度去謀劃安排,整合資源,綜合施策,系統解決。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確保應種盡種
近年來,我市把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作為穩定糧食生產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扎實有效推進,2022年高質量超額完成了省下達我市的目標任務。
2022年,市人大常委會把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于我市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專項工作情況的報告》列為年度工作要點。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動下,2022年我市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生產總量均超省里下達的指標任務,夏糧和早稻生產成績突出,獲省通報表揚。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市人大常委會今年繼續關注糧食安全問題。根據《惠州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2023年工作要點》的安排,上半年,市人大常委會組織調研組開展了我市撂荒耕地水利設施狀況的專題調研。調研組主要采取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走訪鎮村和農戶等形式,以撂荒耕地水利狀況為切入點,對我市現階段農田水利建設情況和今后需重點關注的問題進行深入調研。
“要高度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問題,確保耕地應耕盡耕,應種盡種。”調研組強調,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對于提高我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農田建設“三分建七分管”
惠城區啟動了伯公坳水庫灌區改造工程,對總干渠、東西干渠、青塘等3條支渠和渠系建筑物進行改造和加固。工程完工后,受益面積1.5萬畝,可有效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并有效解決灌區范圍內三洲村、青塘村等7個村2000畝撂荒耕地水源問題,大大改善水利設施基礎條件,促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近年來,我市各地積極改善撂荒耕地耕作條件,但仍有部分耕地存在因為水源缺乏、排渠和灌渠連接不暢等造成難以耕種的情況。
“部分撂荒耕地地塊距離河流、水庫或山塘等水源較遠,或者是原有水庫、山塘蓄水量不足,導致耕地缺乏灌溉水源。”調研組發現,一些撂荒耕地存在管理體制不健全、水利設施不完善、日常管護不到位等問題,不能發揮其應有的蓄水灌溉作用,甚至一些正在耕種的農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問題。
調研組建議,要全面分析我市灌溉發展現狀,統籌國土空間格局、農業生產布局、惠州水網格局等,科學做好農田水利設施規劃建設,完善好全市農田水利設施。同時,加大投入,完善水利設施建設,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
“進一步落實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管理職責,厘清市水利和農業農村部門權責,明確分工,壓實市和縣級水利、農業農村部門職責,拉網式排查我市農田水利灌溉設施短板情況,有的放矢開展綜合治理。”調研組建議參照省政府工作模式建立市級農田水利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設立大中型灌區建設與管理工作專班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補短板工作專班,明確牽頭運作部門,進一步厘清建、用、管三方主體責任。
農田建設“三分建七分管”。調研組認為,在“政府建設好”與“農民使用好”之間,“設施管護好”是重要環節,要建立健全管護機制,探索運用靈活多樣的管護模式,加強農田水利設施保護,層層壓實責任,確保農田水利設施長期有效發揮作用。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特約通訊員郭敏 通訊員楊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