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一根10多厘米長的鉤針,左手一團紅色的毛線,起頭、入針、挑線,線隨針舞,就在你目不暇接中,一朵美麗的玫瑰花就栩栩如生展現在眼前。在惠州市鵝城巧娘手工藝發展中心,毛線鉤編師李喜玲正指導幾位媽媽如何編織玫瑰花。在她的身后是各式用毛線鉤編出來的手工藝品,簡單的毛線在這里有了新的生命,它們不單只是毛衣、圍巾,還變成了嬌艷的花朵、小香風花束、俏皮的娃娃、各式萌寵等。
毛線鉤編曾是傳統女紅之一,隨著時代發展,這種原來幾乎每位女性都能上手的技藝日漸式微,鉤針編織也成為我國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一針一線的藝術,是織者以巧思與巧手在毛線上施的魔法。一根看似平平無奇的鉤針,在毛線里靈活地勾來穿去,只需一會兒,單根毛線就通過編織逐漸實現由線到面的轉化,又能在織者的妙手中搖身變成各種精致的立體編織產品。在惠州,就有這樣的“巧娘”,她們用鉤針編織樹葉、花朵、動物、人物,一線生萬物,它不僅是美好的傳統技法的傳承,更是靈動創新的藝術載體,將傳統技術融入現代元素,讓作品更鮮活有趣,方寸之間編織美麗生活。
巧娘李喜玲
用毛線延續愛的記憶
在“70后”李喜玲的記憶里,小時候母親一直在織東西:毛衣、圍巾、手套,而她就在一旁寫作業。毛線織完時,李喜玲就繃毛線讓媽媽繞,這個溫暖的片段,毛線那種特別的毛絨絨的感覺,一直在她的記憶深處散發著香氣,“小時候家里的毛衣都是媽媽織的,毛衣承載情感和用心,伴隨著成長。”
“巧娘”李喜玲。
去年年中,在好朋友焦艷紅的引導下,她拿起了鉤針,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很快就上手了。第一次編織一朵直徑四五厘米的玫瑰花,從毛線到編織、繞線出成品,她花了近2小時,“看到自己鉤出了玫瑰花,特別地欣喜。”而今,細細的鉤針、各色的毛線,在她的指尖猶如舞動的彩帶,不到半小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便呈現在眼前,“上手容易,針法就那些,熟能生巧。”李喜玲說。以前,短針、中長針、長針、長長針,鎖針、減針、引拔針等等,這些專業術語她根本不知道。而今,她已了如指掌。
李喜玲經營著家居用品生意,但一旦拿起鉤針,隨著針線舞動,心就沉靜下來,“編織讓我特別平靜,就像回到兒時的時光。”如今,她不僅擅長編織各式花草,還能鉤織出各式萌萌的卡通人物、家居用品等。“家里的花瓶、果盆、靠墊等全部是我編織的,看著它們,心里就特別幸福。”李喜玲說,女兒大學畢業時,她專門為女兒編織了一束小香風玫瑰花,還給女兒全班同學編織向日葵胸花,大家都很羨慕女兒。
毛線鉤編給李喜玲帶來的快樂遠不止這些。她和焦艷紅攜手,一起送公益編織課程到社區、農村、殘聯機構,已開展幾十次編織公益教學,為幾百名婦女、殘障人士傳授鉤編技巧,“看著他們編織成功時的笑容,我特別開心,這種幫助他人的喜悅是做生意賺多少錢也換不來的。”
巧娘焦艷紅
傳承創新助力婦女就業
“這個玫瑰花的配色太小眾了”“你看,把花瓣都展開來,花束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在惠州市鵝城巧娘手工藝發展中心,焦艷紅思索著如何包裝毛線鉤編成品,她是這個中心的“頭部”。焦艷紅學服裝設計出身,經營著自創品牌服裝,2021年開始,她就關注到毛線鉤編技藝。
巧娘焦艷紅。
當焦艷紅看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使用的頒獎花束——“永不凋謝的奧運之花”,是采用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絨線編結技藝”手工制作而成時,她不僅被毛線鉤編花的美所吸引,也敏銳地感覺到毛線鉤編藝術品的市場。她發起成立了惠州市鵝城巧娘手工藝發展中心,開始毛線鉤編的培訓推廣。
鉤針編織若想實現長久的發展,僅僅把老祖宗的手藝學下來還遠遠不夠,創新是發展的不二法門。焦艷紅也深諳此道,她細細琢磨,在傳統鉤編技術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很多流行元素,在鉤針編織作品里融入年輕時尚的符號,創作更具時代特色的作品,讓傳統手藝以更契合時下審美的形式呈現。事實證明,她的眼光是正確的,目前她線下的四五個門店幾乎供不應求,她還計劃在線上平臺銷售。
焦艷紅大力推廣毛線鉤編,除了看好它的市場前景外,還有一個重要緣由,那就是助力婦女就業。“這一行,手巧的婦女,簡單一點的花式,基本上一兩天就能上手了,就業方式很靈活,給想顧家又想賺點錢的家庭婦女提供了一個就業機會。”目前已有20多名婦女同該中心簽訂訂單開展勞務合作。經過培訓后,她們把毛線領回去,編織好后送過來,焦艷紅統一設計、包裝、銷售。“我家就住在附近,早上送完孩子買好菜就過來編織,一邊編一邊還能和姐妹聊天;放學時間就接娃,時間上很自由,上個月我已經賺了買幾只大鵝的錢。”在該中心的李姐,邊織邊笑著告訴記者。
如今,焦艷紅最大的心愿就是多帶動一些姐妹,她發起成立了“鵝城巧娘”品牌,計劃深入鄉村,陸續在全市范圍內落地“巧娘合作社”,開展包含毛線鉤編等多種手工藝的傳承發展,為各地方提供多個“媽媽崗”,讓更多的姐妹可以一邊帶娃一邊賺錢,通過傳統手工藝創收,編織出屬于自己的絢麗人生。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