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博物館戶外文物展區,有一塊“宋丞相許國公吳毅夫先生墓碑”,向世人講述一段久遠而曲折的故事。
南宋末年出現兩位文韜武略的狀元宰相,一位是忠肝義膽、寧死不屈的文天祥,另一位是名臣之子、兩度拜相的吳潛(字毅夫)。二人均為南宋股肱之臣,也與惠州有交集。他們均遭遇不幸,卻又贏得后人敬仰。
曾被貶謫龍川,卒于任上
吳潛,安徽人,出生在名宦之家,其曾祖、祖父、伯父、父親均是當朝名儒。父親吳柔勝乃程、朱理學的飽學之士,治學極為嚴謹,為南宋理學的復興和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
吳潛少小天資聰慧,從小受到良好的熏陶,于嘉定十年(1217)考取進士第一,高中狀元,后歷任江東安撫留守、淮東總領、兵部尚書、浙東安撫使,淳祐七年(1247)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淳祐十一年(1251)與開慶元年(1259)兩度入相,封慶國公、許國公。
他忠亮耿直,主張清除腐朽的官僚集團,加強戰守之備,抗御元兵,后又因反對立度宗為太子,觸怒理宗皇帝,遭奸臣賈似道所害,被謫建昌軍,繼徙潮州,后責授化州團練使循州(今龍川)安置。
吳潛《履齋先生遺集》書影。侯縣軍翻拍
自宋咸平年間開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堯佐、端明殿學士蘇軾、提舉京畿常平唐庚、中書省徐秉哲、岳飛兒子岳霖、右迪功郎安誠、崇政殿說書陳鵬飛、博士王冑等先后寓惠。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樂復憂,西湖依舊流。吳循州,賈循州,十五年前一轉頭,人生放下休。”這首南宋無名氏所作的《長相思》,里面提及的吳、賈兩個“循州”,正是吳潛與惡貫滿盈的奸臣賈似道。
吳潛被罷相,年近70歲流放到循州。吳潛看到循州城常受東江洪水威脅,東山寺北面和西邊的大片農田亦十年九澇,便發動邑人,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吳潛致力為百姓造福,“政績斐然”,“百姓勒碑紀念”。
賈似道懼怕吳潛會東山再起,指派武臣劉宗申到循州當知州,暗中陷害吳潛。景定三年(1262),吳潛在循州暴卒。有人認為是被劉宗申毒死的。吳潛似乎早有預知,對人說:“吾將逝也,夜必雷風大作”,是夜,果然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吳潛撰遺表,作詩頌,端坐而逝。他在臨終前寫有《謝世詩》《謝世頌》各三首。循州百姓聞此噩耗,無不失聲痛哭。
賈似道被貶循州,沿途百姓認為,他經過當地,將帶來晦氣,于是紛紛張貼檄文驅逐,賈狼狽不堪。當時負責押送賈似道的官員鄭虎臣,他們走到一所古寺中歇息時,墻壁上有吳潛被貶循州過此地時的題字。鄭虎臣大聲責問:“賈團練,吳丞相何以到此?”賈似道羞愧難言。9月,賈似道到達福建漳州城南的木棉庵。鄭虎臣多次催他自盡,賈似道貪戀余生,不肯尋死。鄭虎臣說:“我為天下殺你,雖死何憾!”便將賈似道錘殺。
清代惠州紳士擇城隍廟前地,復建吳潛墓
吳潛之死朝野震驚,時人寫下不少哀悼、紀念詩文。人們甚至將吳潛、文天祥兩位“狀元宰相”的才華和道德媲美北宋名相司馬光和寇準。
吳潛生前幾度在地方任職,對平民教育傾注巨大的熱情,為推動程、朱理學的發展和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另外,兩宋時期是中國詞發展的顛峰時代,佳作迭出,吳潛就是這群星閃耀中的一顆。他的詞風激昂凄勁,慷慨悲愴,題材廣泛,主要是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也常吐露個人理想受壓抑的悲憤,與辛棄疾詞媲美。吳潛與同時代的文人騷客多有詩詞唱和往來,著名詞人吳文英即出其門下,任其幕僚。吳潛存世詞作共計268首,《全宋詞》收有其詞256首,在南宋詞壇占有重要地位,是南宋著名的實力詞人,為南宋一大家。明人梅鼎祚將吳潛著作整理成《履齋先生遺集》《許國公奏稿》等傳世。
吳潛卒后,家人怕將其葬在循州再受劉宗申之徒報復,入土不安,遂移靈柩東江而下,安葬在惠州橋東嘉祐寺南坡、惠新東街東端入口處三吊龍山,與東坡故居結伴。
惠州人敬重吳潛的人格氣節,將他列為先賢,祀于惠州西湖景賢祠。人們還將吳潛曾寓居的龍川仙塔下的古寺,改名為“正相寺”,塔亦因名“正相塔”。
據清光緒《惠州府志》記載,“宋丞相吳潛墓,在縣北嘉祐寺南嶺。按,南嶺在白鶴峰東,嘉祐寺今改建城隍廟。墓久圮,咸豐年間紳士擇城隍廟前地建復!
早年,惠州市糧食加工廠在三吊龍山建廠房,征用吳潛墓,挖出“宋丞相許國公吳毅夫先生墓”墓碑。這塊墓碑后放在惠州市第八小學校門右側。1982年,惠州市文物普查隊發現吳潛墓碑,將其運回惠州博物館收藏。該墓碑長64厘米、寬42厘米、厚28.3厘米,墨石質地,碑正面楷書“宋丞相許國公吳毅夫先生墓碑”,落款為“大清咸豐七年季夏月谷旦重修,歸邑人士勒石”。這款清代石碑,佐證了清光緒《惠州府志》“咸豐年間紳士擇城隍廟前地建復”的記載。
。ê羁h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