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原標題:

        我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科技創新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日前,在市委宣傳部指導下,惠州日報社聯合市科技局啟動“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高質量發展科創行”主題采訪調研活動,聚焦惠州堅持制造業當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推動建設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惠州日報》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依托低溫液氮系統,超導線圈在零下200多攝氏度環境中進行性能測試,這是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總部區(東江實驗室)高場超導磁體技術開發平臺的一個工作場景。未來,新一代重離子癌癥治療裝置將在這里誕生……

        走進德賽西威智能網聯惠南工業園,就像進入一座“數字工廠”,這里擁有國家級實驗中心、智能網聯研發中心、工業4.0工廠、立體倉庫、國內第一家自建智能駕駛試驗場……

        科技創新正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近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高質量發展科創行”大型主題采訪調研活動走進市科技局、市科協,深入探尋我市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程中,如何加快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惠州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賽道、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市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升。2022年,惠州多項科技創新指標位居全省前列,有效高企、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幅均居珠三角首位;兩大科學裝置、東江實驗室建設穩步推進,“1+N”高新區發展格局正在形成,首次實施“粵惠聯合基金”并獲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項。

        

      東江實驗室。

        加快平臺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國家“雙碳”戰略深入推進,新型儲能產業迎來“風口”,惠州緊盯儲能電池等領域,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5月15日,東江實驗室攜手惠州學院和我市新型儲能產業科技領軍企業,聯合成立惠州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聯盟,這既是骨干企業與科研機構強強聯手,也是產業鏈上下游整體協同,標志著我市新型儲能產業進入產學研結合發展新階段。

        “這是我市加快各類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科技攻關能力不斷提升的結果!笔锌萍季窒嚓P負責人介紹,我市協同落實國家戰略布局和支持政策,大力推進東江實驗室建設。目前東江實驗室總部區已投入使用,共建立11個重大科研平臺;已獲省級以上科研項目14項,立項金額超億元,成功研發核孔膜超黑材料等25項國際國內領先的技術成果。

        面向“2+1”現代產業集群發展需求,我市引進共建惠州市新一代工業互聯網創新研究院、惠州市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創新平臺載體,為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目前我市共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超300家,其中省實驗室1家、省重點實驗室7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4家。

        惠州產業園區創新水平也在穩步提高。其中,2022年度仲愷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排名提升至32位,數字創意技術設備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被認定為2022年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創建為全市首個省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惠城區高新科技產業園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全市首個省級高新區。

        今年,我市將緊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繼續圍繞“2+1”現代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完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重點推進東江實驗室建設,聯合中科院近物所申報全國重點實驗室;實施重點領域研發項目,組織開展新型儲能技術、石化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前沿關鍵技術研究,推動電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高水平研究院建設,支持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不斷提高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占比。

        

      惠州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現場,參賽選手用智慧碰撞出科技火花。

        強化主體地位,企業創新活力持續增強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技術攻關,有助于提升我市產業創新水平。

        5月12日,市科技局繼續推進市重點領域研發項目“揭榜掛帥”機制,面向社會公開征集2023年度“揭榜掛帥”科技項目技術需求。與往年不同,本年度“揭榜掛帥”科技項目以發榜方投入為主,按照發榜方實際支付揭榜方技術交易金額的20%予以資助,最高不超過100萬元。

        據了解,自2021年市科技局首次探索實施“揭榜掛帥”機制以來,我市共對13個中榜項目資助3600萬元,引導企業研發投入3.2億元,有效促進了企業與國內優秀人才(團隊)的交流合作。

        市科技局還在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研發費后補助、在孵企業地方貢獻后補助等方面,加大對企業技改資金獎勵力度,給予科技型企業普惠性支持,形成90%以上的研發經費、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成果和專利申請集中在企業的鮮明特色。近3年來,共安排7769.2萬元財政資金對2053家(次)企業進行研發費后補助。

        一系列科技創新政策的實施,激勵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作為惠州智能制造代表之一,德賽西威近年業績實現逆勢上揚!斑@得益于德賽西威堅持制造業當家,堅持工業化與科技研發。”德賽西威技術中心總監黃力介紹,在研發投入上,德賽西威保持每年兩位數增長,研發投入占比連續四年超過10%,為企業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我市堅持把高企培育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牛鼻子”,實行培育發展高企行動計劃等,推動高企量質提升。2022年,全市高企存量達2853家,五年增長2.6倍;共有272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比2018年增長1.3倍。同時,搭建全市科技企業庫,在庫企業共9137家,我市已形成“培育入庫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全鏈條培育發展機制。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培育和整體引進更多高企、科技型中小企業,力爭2023年高企存量達34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達2800家以上,遴選高企20強。同時,依托惠深創新中心等平臺,培育和整體引進更多高企、科技型中小企業,助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1個國家級高新區+N個省級高新區”發展格局,支持仲愷高新區爭先進位,逐步推動省級高新區全覆蓋。

        

      德賽西威智能網聯惠南工業園展廳的智能駕艙充滿科技感。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匯聚創新資源,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見效

        近日,東江實驗室高場超導磁體技術開發平臺依托低溫液氮系統,讓超導線圈在零下200多攝氏度環境中進行性能測試。超導線圈只是東江實驗室科研方向的冰山一角,包括同位素靶向藥物、離子膜軟片膜等,均為東江實驗室科研團隊正在付諸努力的目標。

        強化人才、金融等創新要素支撐作用,多渠道、多層次開展創新資源精準對接,將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為此,我市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出臺關于引進培育科技人才(團隊)的實施辦法,每年擇優支持一批科技人才項目和團隊項目。

        加大各類創新平臺引才力度,吸引頂尖科學家、高層次人才、高水平科研團隊近3000人次來惠工作;葜菔胁⿲嵔Y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物聯網智能化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企。“我們要努力拼,努力干,努力奮斗。”該公司研發總監桂豐說,他們將加快制造業產業鏈數字化改革,系統布局創新鏈、人才鏈,產出更多“從0到1”的創新成果。

        記者發現,我市科技金融支撐作用日益凸顯。目前,我市已建立“FIT粵”科技金融創新平臺,引導金融機構健全以企業創新能力為核心指標的融資評價體系,推出“立項貸”“人才貸”等面向科技型企業的專屬信貸產品,支持太平洋保險在全省首推面向“揭榜掛帥”科技項目的保單,引導信貸資金加快流向高精尖領域。2022年,高企貸款余額867.14億元,五年增長3.4倍。

        人才、金融等創新資源匯聚,讓我市科技成果轉化取得實效。2022年,全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75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27.39億元,五年增長近9倍。今年,我市將繼續加速科技要素資源集聚和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在實施高端人才引育計劃,加強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的同時,打造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

        除探索設立市級創新創業投資基金,推動成立市科技金融聯盟外,我市還將及時修訂完善《惠州市科技局關于鼓勵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暫行辦法》,加快引育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機構,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在惠轉化落地。力爭2023年全市認定登記技術合同800項,合同成交額28億元。

        深化科技改革,創新創業生態不斷優化

        5月26日,以“熱愛科學 崇尚科學”為主題的2023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惠州主場活動舉行,我市各縣(區)、部門、企業、科研院所等集中開展60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民生的主題科普活動,內容涵蓋科技創新、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高企知識競賽等。

        “通過深化科技改革,我市創新創業生態不斷優化,創新創業氛圍更加濃厚!笔锌萍季窒嚓P負責人介紹,市科技局已成功舉辦“東江之星”科技獎和首屆惠州市醫學科技獎評選活動,提名省科技獎26項,獲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成功舉辦第十一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惠州賽區)暨惠州市第六屆“天鵝杯”科技創新創業大賽,2家企業獲省賽三等獎、2家企業獲國賽優勝獎、1家企業入選國賽總決賽100強;成功舉辦第七屆中國創新挑戰賽(惠州賽區),促成企業與技術團隊達成合作協議近60項。

        以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為牽引,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惠州在不斷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近兩年來,市科技局進一步完善科研項目組織模式,在“揭榜掛帥”機制實施過程中探索項目主審制,推動項目評審更加科學、精準;深化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對2022年粵惠聯合基金項目經費使用探索實行“負面清單+包干制”管理。

        在科研項目管理上日益規范,市科技局先后出臺了《惠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對科技計劃項目組織實施進行全流程管理;全面實行科研誠信承諾制,對存在嚴重失信行為的實行“一票否決”。

        “我們將持續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貫徹落實科研人員減負行動,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環境!笔锌萍季窒嚓P負責人表示,將建立嚴格項目立項和驗收、簡化過程管理的“兩頭緊、中間松”科研管理機制;推廣經費“包干制”,賦予科研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更大經費支配權;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改革;建立容錯免責機制,合理界定和規范完善有利于人才創新的容錯尺度;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推動所有科技業務線上全流程辦理等,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水平。

        科技經濟融合,賦能惠州高質量發展

        惠州青少年科技創新賽事精彩紛呈:繼今年4月8日舉辦第一屆惠州市青少年無人機創新大賽暨模型科普教育競賽后,市科協、市教育局5月27日再度聯手舉辦第十六屆惠州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來自市直和縣(區)141支隊伍368名師生齊聚一堂,同臺競技,用智慧碰撞出科技火花。

        “青少年科技創新賽事,不僅能夠鍛煉和提高參賽者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大家的應變、團隊協作等能力!笔锌茀f相關負責人介紹,科協系統以惠州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科普教育基地為主陣地,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相繼打造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報告會”“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等一系列科普品牌,極大激發了大家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形成了全社會重視和支持科技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特別是市科普主要陣地——惠州科技館,近年來一直緊跟社會熱點、聚焦科技前沿,踏實做好科普工作。在持續開展品牌科普活動——“雙進”活動的基礎上,新推出了“學科學,講科普,創未來”系列科普活動和“急救科學屋”應急科普培訓活動等公益科普項目,受眾覆蓋面廣,社會反響熱烈,成為展示科技魅力、推動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

        著力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為惠州產業振興和高質量發展賦能,是我市科協系統工作的一大亮點。通過舉辦“院士大講堂”“企業技術應用培訓班”等,推動企業創新驅動發展;啟動“科創惠州”平臺建設,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把技術、人才、數據、資金等創新要素引向基層、引向企業,推動更多優質項目優秀人才落戶惠州;加強“院士工作站”“專家服務站”“學會科技服務站”等平臺建設,通過平臺促進各層次專家與企業合作,推動企業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

        市科協系統注重聚合、帶動、創新,積極對接國家和省、市科創服務平臺,組織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建設,對接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惠州科技創新工作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聚焦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不斷健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能力躍升,為惠州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加快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貢獻科技力量。

        數說惠州科創

        2022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比3.4%,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65.9%和39.1%

        截至2022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增至285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增至2729家,增速均居珠三角第一

        東江實驗室總部區建立11個重大科研平臺,獲省級以上科研項目14項,成功研發25項國際國內領先技術成果

        惠州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超300家,其中省實驗室1家、省重點實驗室7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4家

        全市已吸引頂尖科學家、高層次人才、高水平科研團隊近3000人次來惠工作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劉豪偉 陳相成 通訊員惠科宣

        圖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朱金贊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