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大項目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開工。惠州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邁出又一里程碑式大步,充分展示了惠州堅持制造業當家、大項目帶動,全力聚焦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信心。
一個多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廣東視察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不能走脫實向虛的路子,必須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當前,廣東牢牢抓住制造業這個實體經濟的厚實家當,加快挺起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惠州把制造業作為立市之本、強市之基,全力推動實體經濟向上向好發展。那么,實施制造業當家戰略,其背后有何深意,有著什么發展大邏輯?
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動力電池裝備車間。
(一)
如果把實體經濟比作一座大廈,那么歸屬第二產業的制造業,就是大廈由鋼筋水泥澆筑而成的整個骨架。
回顧改革開放40多年來惠州的發展歷程,經濟體量的每一次“邁大關”,都有制造業的堅實支撐。GDP從最初的幾億元,到過500億、1000億、2000億、3000億、4000億、5000億元“六連跳”,全省排名由十位后一路趕超,至今連續10年穩居第五……其背后,正是制造業的發展壯大。
早在20世紀80年代,為了“甩窮根”,惠州人在“辦實業,打基礎”的政策導向下,通過“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和興辦“三資”企業,從錄音帶、電話機、衣服、女鞋等制造做起,掀起工業化初期時代大潮。
1990年代,電子和石化兩大支柱制造業強勢開跑;新世紀以來,從手機制造占據全球1/8產量、煉化一體化規模躍居全國第一,到加快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雄心勃勃開啟逐鹿世界新征程。
40多年來,惠州工業幾乎從零開始,一步步發展到過萬億產值,規上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是高達80%以上。前行路上盡管有過失落,但制造業立市強市,聚焦工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始終沒有變。
一路走來,從制造業起家,立足實體經濟發展,惠州GDP不斷提升增量、做大存量。未來,乘勢而上進一步做大“蛋糕”,晉級廣東萬億GDP第五城,惠州依然需要牢牢抓住制造業這個厚實“家當”,堅定不移走實體經濟發展之路。
從周邊城市看,經濟從5000億到10000億跨越,挑大梁的依然是工業制造。比如深圳,隨著GDP從2005年的4926.90億元增長到2011年破萬億的11502.06億元,工業增加值也翻了一番,直逼5000億元。7年間,工業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46.8%,2005年甚至達到66.1%。
物質生產是經濟增長、財富增加的源泉。堅持制造業當家,堅定不移走實體經濟發展之路,經濟的“蛋糕”就會日益做大。
工人在華星光電生產車間作業。
(二)
制造業集中體現了實體經濟的本質特征。
相對實體經濟而言,虛擬經濟是經濟虛擬化或金融深化的必然產物。實體經濟真實創造社會財富,基于資本化定價的虛擬經濟只是財富轉移,不產生任何財富增量。
經濟適度虛擬化,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但是,過度虛擬化就會劍走“買空賣空”的投機偏鋒,導致經濟泡沫化。
關于虛擬經濟領域的投機活動,“郁金香泡沫”是人類歷史上最早記載的經典案例。郁金香被引種到歐洲之初,深受富人喜愛,而數量非常有限,身價因此不菲。
郁金香熱加上人為囤炒,最終在荷蘭引發了一場“全民+外資”投機狂潮。鮮花市場供不應求,人們紛紛變賣家產投資球莖合同,郁金香價格,經過一次接一次的買空賣空交易被節節拔高,飛漲到最高位時,一株稀罕極品的交易價足可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別墅。泡沫在1637年2月4日破滅,郁金香價格一夜間大崩潰,成千上萬人為此傾家蕩產。
“郁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后人類社會虛擬經濟領域“擊鼓傳花”式投機活動的各種要素和環節:一夜暴富的幻想、只漲不跌的神話、羊群效應、泡沫破滅和家庭破產。
比如引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并殃及多國實體經濟的美國次級住房信貸,就是現代版的“郁金香泡沫”。
幾十年發展實踐告訴我們,守住制造業當家,就是守住實體經濟的主心骨、穩住經濟發展的“壓艙石”。
近年來,惠州明確每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70%以上用于工業項目,正是要防止經濟“脫實向虛”。這一制度安排,從源頭上為制造業當家,發展實體經濟提供了要素保障。
2023年4月18日至27日,在2023上海國際車展上媒體記者和客商體驗德賽西威Smart Solution 2.0智慧出行解決方案。
(三)
制造業直接體現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
發展制造業,技術是王道。沒有技術,就無法制造;技不如人,制造就不先進。而技術成果只有與制造業充分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正是憑借蒸汽、電氣、信息三次顛覆性的技術革命引領,歐美發達國家迅速占據了全球制造業價值鏈高端,牢牢掌控著最高附加值產品的輸出市場。
今天,我國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世界第一,在全球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四成以上的產量位居世界之最;同時也面臨“大而不強”,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關鍵基礎軟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卡脖子”問題。
“中興事件”“華為事件”充分說明,只有堅持自主創新,加大基礎研究,從源頭上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讓制造業強起來。
目前,惠州正全力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和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逐鹿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制造業整體上從過去的單一跟跑,向某些細分領域并跑乃至領跑轉變。正如華陽集團董事長鄒淦榮所言:“20多年來,我們始終心無旁騖堅守制造業。如今,我們已經能夠與國際一流企業PK。”
在原始創新上,惠州有“國之重器”——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大科學裝置所瞄準的是“從0到1”的源頭性基礎研究和前沿科技,一旦有產出,將可能是顛覆性的重大成果。而且前沿科技研究對人才、技術、創新資源等要素具有“強磁場”效應,將極大地帶動提升惠州制造業水平。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如果說蒸汽機、電氣化、信息化三個時代,分別對應的是制造1.0、制造2.0、制造3.0。那么,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從制造3.0向智能化時代制造4.0的變革中。
實體是金,技術為王。堅持制造業當家,就是要以制造業為載體加強自主創新、加大基礎研究,打造實體經濟3.0的“金剛身”,挺起現代工業4.0的“硬脊梁”,從全球產業價值鏈“微笑曲線”中間奮力邁向兩端。
惠州日報記者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