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結對子”共謀發展 “重點村”變身示范村

        原標題:

          惠州創新開展“黨建引領百村共建”,激活增強基層社會治理“紅色引擎”

          “結對子”共謀發展 “重點村”變身示范村

        這里擴修了村道、新建了文化廣場,良好的生態加上優美的村容村貌,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飄香十里,食味大良”的美名漸漸遠揚。

        這里正在建設一座體系完整的“鄉村綜治中心”,讓村民訴求化解在本村,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服務于民……

        隨著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實踐探索,惠城區汝湖鎮大良村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精品示范村。

        與大良村一樣,在我市組織系統和政法系統與全市134個重點村黨組織“結對子”“謀發展”以后,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加強,基層治理效能不斷提升,推動了一批“重點村”蛻變成“示范村”,以點帶面,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大良村結對雙方黨組織黨員一起上黨課。圖片由市委政法委提供

        建立“接訴即辦”閉環機制解決重點民生實事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根本所在。惠州市委始終將眼光放在基層農村,把如何解決黨建引領作用不夠凸顯、群眾法治意識不強、治理基礎相對薄弱等問題列入日程。

        2022年10月,我市“黨建引領、百村共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工作全面鋪開,從全市1043個行政村中篩選出134個問題突出的村落開展重點攻堅。全市組織系統和政法系統由主要領導親自研究部署、推動落實,保證每個重點村至少有一名領導班子成員掛鉤聯系,結對黨組織每兩周至少到村開展工作一次,并選派一名黨員業務骨干兼任結對村黨組織副書記。遵循“立威、取信、送法、惠民”的工作思路,明確“十個一”職責任務,進一步下沉力量加強管理、指導和監督,優化治理資源配置,全面建設管理型、法治型、服務型基層黨組織。

        最初,各結對單位聚焦支部建設、法治意識、風險隱患和發展短板,解決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不強、治理基礎不牢、矛盾糾紛突出、經濟發展滯后和重點民生實事等,迅速進入角色,開展密集調研,全面摸排、梳理突出問題和亂象。

      大良村山林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圖片由大良村提供

        “村道裝有路燈,但一直沒通電,晚上出行很不方便……”仲愷高新區平南村常住人口約2000人,村莊路燈常年不亮,村民出行非常不便。為此,結對共建的仲愷檢察室黨支部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實情后,與街道辦、轄區供電所、平南村委等單位溝通協調,很快為村民解決了道路安全問題。

        惠城區汝湖鎮新光村有5個村民小組地勢較低,部分耕地一下雨就“內澇”。對此,惠州市公安局警務督察支隊同新光村委一起深入調研,爭取到相關部門支持,對排污線路進行改造,內澇問題得到了緩解。

        各結對單位黨組織在遍訪調研的基礎上,針對發現的重點、難點、堵點問題,找準治理路徑,分類靶向施策,制定問題、履職、服務“三張清單”,明確共建履職重點,并且建立“收集-核查-研判-派單-歸檔-回訪”的“接訴即辦”閉環機制,讓每一項“疑難雜癥”都能通過分析研判交辦落實到具體責任單位。同時,承諾公示、定期跟蹤、全力推進、動態調整、接受監督,堅決將黨的領導全面貫徹到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實打實解決了一批突出問題、辦理了一批民生實事。帶頭領辦重點民生實事,給人民群眾帶來看得見、可感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公安局警務督察支隊黨支部和新光村黨總支黨員一起上黨課。圖片由新光村提供

        11個經濟薄弱村集體年收入突破10萬元

        在此之前,鄉村基層治理中面對復雜繁瑣的群眾訴求,僅靠村干部一方力量“單打獨斗”,很難高效率解決問題。在“百村共建”工作實踐中,結對共建雙方集眾智、匯眾力,匯集各方力量解決鄉村建設和治理中的“疑難雜癥”。

        工作中,各結對黨組織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全力打造基層黨建治理共同體,整合黨建資源、人力資源、專業資源和社會資源,開展走村聯戶入戶普法,引導群眾樹立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維。各結對單位堅持“減存量、遏增量”,建立“牽頭部門+指導組+下沉單位+重點村”工作群,全面推行“村到組、組到戶、戶到人”三級黨建網格,做到“三必到、三必訪”(群眾有重大不滿必到、有重大突發事件必到、有重大矛盾糾紛必到,結對村困難或危重病人必訪、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必訪、信訪戶必訪)。推動結對黨組織全覆蓋,建立黨員“多對一”“一對一”聯系服務信訪群眾的“五訪”機制(日常詢訪、領訪代訪、貼心陪訪、結對探訪、跟蹤回訪)工作機制。

        此外,堅持“一村一策”,積極指導結對村黨組織精準發力,靶向施策,把握政策利好,結合村情實際細化發展規劃,探索“三產融合”的實踐路徑,協助解決重點村的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等問題,實現了“資源共享、黨建共促、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黨建引領破題,上下合力謀變。如今的重點村,筑牢了基層治理的“橋頭堡”,暢通了解決問題“血脈經絡”,實現了法治服務“供需對接”、服務體系全覆蓋、機關資源下沉,推動我市市域社會治理提質增效。

        “百村共建”工作啟動至今,各結對單位已排查各類風險隱患3961個,化解矛盾糾紛588起,領辦民生實事3883件,推動11個經濟薄弱村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10萬元。一批“問題村”“信訪村”蛻變成為“文明村”“示范村”,其中獲評“全國文明村”1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3個、“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5個、“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10個。

        惠州日報記者付巨晗 特約通訊員劉思波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