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國瑞”鉆井平臺輪機長張濤,2014年7月大學畢業入職中海油服旗下海上鉆井平臺后,實習期就被分配到了輪機部門。還記得當時師傅告訴我,我們守護的輪機是平臺動力中心,一絲一毫的差池,帶來的后果可能是整個平臺停擺。
張濤在認真細致地檢查設備運行情況。
熱浪中的淬煉
從實習生到輪機員,我已與輪機結下厚緣。2020年5月1日這個特殊的日子,我被任命為平臺的輪機長,全面承擔起了平臺這個動力中心的維護和保障任務。如今,我已是有兩個徒弟的“老”師傅,這份工作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現在的堅守,不知不覺我已經干了差不多10年。
輪機部門崗位特殊,幾乎每一天都是在機艙的機械轟鳴聲中度過,為了保護聽力,平時上班都要佩戴降噪耳機或者耳塞才行。所以很多時候,和同事的交流大多數靠手語和日常默契的眼神配合。
還記得第一次走進輪機艙,那時候我所在的鉆井平臺在渤海作業,當第一只腳邁進機艙時,迎接我的是撲面襲來的滾滾熱浪,跟在師傅后面,還沒邁出幾步,就感覺全身已經浸泡在了汗水里。機械轟鳴聲加上設備運行中產生的熱量,這種如同“煉獄”般的第一次體驗,讓我忍不住質疑自己的選擇。
越往前走,面部的灼熱感越強。師傅一邊往前走,一邊認真細致地檢查設備的運行情況,全然不顧臉上豆大汗珠不停往下滾落。歷經一個小時的煎熬,我和師傅才從機艙走了出來。踏出機艙那一刻,7月發燙的海風,帶來的居然是一陣清涼。
在我們這個行業,一個好的師傅是一輩子的財富。還記得剛工作的時候,因為對平臺設備不熟悉,我就像牛皮糖一樣粘著師傅,整天形影不離。師傅嚴謹、細致、認真的作風是出了名的,對我的嚴苛也時常讓我倍感委屈——經常加班加點,應對平臺上各種故障設備,一起分析故障原因,一起總結故障排除心得。如今回憶起來,正是這種高標準的嚴格要求和耳濡目染的精神傳承,我才練就了這身本領。
張濤在認真細致地檢查設備運行情況。
毫厘間的洞察
輪機部門的崗位對技能要求很高,不僅要求輪機員與輪機長的配合要緊密默契,好多工作還要求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彼此接下來要干什么,特別是在運行中對關鍵設備的檢修,不僅速度要快,對故障的判斷也要精準。
記得有一次,柴油機水箱液位突然下降。按平時這種情況,補充好蒸餾水就沒事了。沒想到,過了十來分鐘,水箱液位下降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立刻拿出圖紙進行故障排查,很快發現了“罪魁禍首”:渦輪增壓器一個葉片上有一個差不多1毫米的小孔。在我們立馬更換了備用件后,故障迅速排除。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句話我從未理解得如此透徹——當時平臺上正在進行鉆進作業,如果為平臺提供電力的柴油機出現閃失,輕則導致正在作業的設備受損,嚴重的會導致卡鉆等井下事故。
有同事問過我,當時怎么能這么精準地找到故障原因?歸根到底還是職業的敏感和豐富的經驗——當時找不出原因真還挺著急,“第六感”讓我提心吊膽、如坐針氈。后來根據液面下降情況,想了幾種故障可能性,通過檢查管線等敏感部位沒有異常后,才精準作出判斷。
現在我也帶了兩個徒弟,我把從師傅身上學到的都毫不保留地向他們傳授,常常告誡他們并警醒自己,任何工作都要想在前面,可以不會,但是堅決不能不懂裝懂。
因為崗位的特殊性,我們每過兩小時就要頂著熱浪走進輪機艙進行一次設備全面巡檢,有時候感覺監控參數有異常也會立馬進去看看,通常一天要被汗水浸濕4到5套衣服。在近10年的輪機工作里,我們正常上班是12小時,常態值班是24小時。盡管每天的工作生活如在冰與火中交替,但能為祖國找到更多的石油,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我覺得做的這些,都太值得了。
文/圖 惠州日報特派記者歐陽德輝 李松權 匡湘鄂 張藝明 通訊員黃棟 章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