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給人的印象,向來是低調務實、悶聲干事。作為廣東經濟第五城的惠州同樣如此。
如果不是最近新能源電池產業頻頻“出圈”,或許大家還不知道惠州有這么牛的一支“潛力股”。
這支“潛力股”到底有多牛?我們不妨看一組數據:2022年惠州消費類電池產量13.5億只,占全省產量20%以上;新能源電池產業產值866.7億元,成功上榜2023中國百強產業集群,挺進全國乃至全球的“第一方陣”,預計今年產值將超千億元。
如今,惠州是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鋰電池生產集聚地之一,與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一起,構建了全國產業鏈最健全的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
惠州為何能在眾多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惠州憑什么行?
(一)
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一個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需要當地黨委政府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眼光,同時保持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的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
對惠州來說,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電池這個產業上一深耕就是70年。1953年,新中國成立的第5個年頭,惠州市蓄電池廠(建廠時名為“橋西耕耘機械廠”)成立,開始制造蓄電池,從而踏上了電池產業這條道路。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惠州電池產業迎來了大發展。1983年,惠州成立惠陽地區工業發展總公司(德賽集團前身)大舉進軍電池行業,先后與香港金山、飛利浦、西門子等國際企業合資合作,成立了30多家外向型工業企業,其中就有專門生產電池的合資企業。
當時國內消費者耳熟能詳的許多國際名牌電池,如金霸王、東芝、GP、松下(9V)等皆產自惠州。其中,部分品牌銷售量進入中國電池市場前三名。這些電池生產企業均由惠州國企德賽和國外公司合資創辦。
到1998年,僅德賽所屬公司就生產電池8.6億粒,在國內電池行業名列前茅,產品包括碳鋅、堿性、充電電池等多種品類。其中,9V積層鋅錳電池的產量占到世界產量一半,惠州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的電池生產基地。
時光流轉,產業發展日新月異。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電池產業進入“鋰的時代”。惠州迅速搶抓這一新技術,積極引進鋰電池技術。
業內有一種聲音,國內最早引進的兩條鋰電池生產線,其中一條就在惠州。雖然具體事例無從考證,但從側面說明領改革開放之先風的惠州,敢于擁抱新技術、搶抓新機遇,大力發展鋰電池產業。
從蓄電池到鎳氫電池、鋅錳干電池,再到鋰離子電池、鋰原電池,從一次性電池到充電電池……電池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惠州電池產業借助新技術越做越大,一批電池產業鏈企業迅速成長壯大。
(二)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條產業鏈做大做強,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厚植沃土,培育出能帶動“火車跑得快”的鏈主企業。
惠州則是抓住了這個“火車頭”關鍵,數十年如一日,培育出德賽電池、億緯鋰能等一批享譽全球的本土龍頭企業。
拿德賽電池來說,1999年成立伊始僅是百人小廠,但只用5年時間完成年產組合電池超8000萬塊產能,成為國內最大的組合電池生產基地之一。去年,德賽生產近3億塊電池,約占全球中高端智能手機電池的三分之一,是國際國內智能手機廠商的主力供應商。
億緯鋰能更是行業內的一個“傳說”。企業2001年成立,截至今年1月動力電池裝機量躍居全國前四、全球前十,成為少數同時掌握消費電池、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核心技術的鋰電池制造商。明年,有望成為惠州首家營收突破千億元的新能源電池企業。
“對企業發展而言,三年倍增、千億銷售,這是一個夢幻般的增長,這得益于惠州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回顧20余年發展,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金成由衷感嘆。
特別是近年來,惠州集中資源建設“2+1”現代產業集群和“3+7”產業園區,讓各類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企業心動了、行動了——
贛鋒鋰電、首航新能源等各領域頭部企業紛紛“搶灘”;比亞迪、欣旺達等國內排名前十的新能源電池企業早早“入鏈”……隨著鏈主企業發展壯大、以大帶小,惠州形成“電池制造設備-電池材料-電芯-電池系統集成-電池”相對完善的產業生態鏈,聚集了110多家產業鏈企業。
相對完善的產業鏈有何優勢?“不出100公里就可以找齊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惠州贛鋒鋰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賓術直言,惠州新能源電池產業鏈健全、上下游配套完善,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物流和生產成本,同時也保障了企業供應鏈的穩定。
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惠州電子信息產業與廣深莞深度互嵌,共同形成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由惠州生產的電池終端產品就近直供終端企業如惠州TCL、龍旗、光弘以及廣深莞等企業,甚至還能借港出海走出國門,遠銷世界各地。
這正是惠州新能源電池產業經受“風高浪急”、彰顯產業鏈韌性的底氣所在。
(三)
魯迅說過,“不滿是向上的車輪”。
不滿于現狀的惠州,在新能源電池產業賽道上有著更大的雄心壯志。
今年初出臺的《惠州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中,惠州對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提出更高目標:打造具有國內競爭力的新能源電池產業體系,爭創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到2025年,消費電池產量超30億只/年、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產能超80Gwh/年,新能源電池產業規模1800億元。
單單是新能源電池產業嗎?不,圍繞“新能源”做文章,惠州還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天然氣、核電、光伏、風電迅速發展,先進儲能產業、新型電力系統加快建設,能源科技島和氫能制儲運產業集聚區大力推進謀劃……“十四五”期間,惠州布局的在建(續建)和新開工能源領域重點項目共計26宗,總投資約1674億元。
隨著一批清潔能源重大項目紛紛落戶,惠州將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清潔能源中心和能源科技創新中心,有望成為大灣區“能源擔當”。
這盤棋會下得如何?我們拭目以待。相信,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的惠州會帶給大家更多、更大的驚喜,一步一個腳印,讓夢想照進現實,做大做強“萬億工業大市”底盤,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惠州日報記者袁暢 謝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