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大力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走深走實提質增效
“產改”賦能產業工人成才成匠
產業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離不開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全市有25.5萬多家企業吸引集聚各類制造業工人隊伍近百萬人,其中專業技術工人約17萬人、技能工人約62萬人。實行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以來,我市按照“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的總體思路,推動改革往深里走、往實里抓、往細處做,為產業工人的成長成才、職業發展、生活幸福鋪設了“寬廣跑道”。
中建鋼構廣東有限公司組織產業工人進行培訓。
工人在企業有提升空間有奔頭
“今天的日子做夢也沒想到,咱產業工人也能當經理。”在中建鋼構廣東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首席焊接技師白新濤正指導培訓一線焊工。20多年前,中專畢業的他入職中建鋼構,從最基礎的電焊工做起,憑著精益求精的精神,一路成長為班組長、工段段長、焊培中心主任。他多次代表公司參加焊接比賽,個人先后獲得“全國優秀農民工”“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第九屆全國工程建設系統優秀焊工”“惠州市首席技師”“惠州市金牌工人”等榮譽。
白新濤不僅將自己的焊接技術鍛煉得爐火純青,還帶出了一大批焊接技術人才,經他培訓的焊工有近800人,成為公司焊接領域的中流砥柱。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焊接工段焊縫一次探傷合格率長期保持在98.5%以上,超過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并相繼完成30多項技術改造創新項目,為公司節約直接生產成本600余萬元。
從一線工人到部門負責人,白新濤的職業經歷與他個人的勤奮有關,更與政府、企業長期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和發展密不可分。這些年來,通過政府與職業院校的合作項目,白新濤已在多年前取得了大專學歷,現在正攻讀在職本科。
“企業非常重視咱們產業工人的發展,不斷給我們提供發展平臺。”白新濤說,“現在還開辦了校企合作定向班,每年都培養30名年輕的焊接技術工人,讓咱的隊伍更知識化、年輕化,每個工人都在這里有提升空間,有奔頭。”
中建鋼構廣東有限公司組織產業工人參加廣東省職業技能競賽焊工比賽。
“產改”提升產業工人素質和技能
記者了解到,白新濤所在的中建鋼構是我市開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試點工作的單位之一。中建鋼構廣東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蔡良浩介紹,公司投產2年后,在分析工廠管理痛點時發現,一切的短板最終指向了人——產業工人存在著隊伍數量不夠、薪酬激勵不足、職業發展不暢、能力建設不強等問題,適逢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公司制定了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技藝精湛、行業一流的智能制造產業工人隊伍目標,大刀闊斧地進行了“產改”。
現在當工人還有前途嗎?這是很多產業工人最關切的問題。針對此核心問題,中建鋼構聚焦“發展有目標”,提出企業發展與職工成長同頻共振。考級是技能工人等級提升的途徑,公司加強考前培訓、考后輔導,幫助產業工人加快職級晉升。近兩年共認定技師36名、惠州市首席大師1名,轉崗工藝、質量管理崗位48人,25人通過競聘進入后備班長人才池,26名優秀產業工人成功轉入項目生產管理,1人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6人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5人獲“廣東省技術能手”稱號。公司還為產業工人搭建技能比武平臺,每年舉辦一屆“武林大會”全工種技能比武,累計156名技能尖兵被評為“杰出工匠”;積極承辦廣東省職工職業技能競賽,選派職工參加國家級、大灣區等技能大賽,40余人在各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公司還為職工搭建創新平臺,現已建成省部級(勞模)創新工作室4個,輸出全國首條鋼結構智能制造生產線等重大創新成果,助力車間工效提升。
“中國夢·勞動美”——2022年仲愷高新區“安康杯”系列勞動技能競賽現場。
在提升產業工人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上,與職業院校簽訂中建鋼構訂單班培養協議,深化校企合作,為智能制造生產線輸送了130名年輕化、知識化、成熟化技能工人。同時強化導師帶徒,選聘36名勞模、技師、杰出工匠進入導師庫,開展“一對一”傳幫帶,幫助新員工成長得快、成長得好,“95后”新一代產業工人游潤東、胡運成迅速成長為智能制造班組班長。
產業工人素質和技能提升的同時,公司聚焦“收入有保障”,實現工效質量與薪資待遇的同步提升,“我們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打造百萬年薪產業工人’的目標,在我們這里是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蔡良浩說,“產改”實施以來,公司產業工人的成長環境和上升路徑不斷優化,眾多產業工人進入了成長成才的“快車道”,產業工人隊伍數量迅速壯大,滿足公司發展需求。
中建鋼構廣東有限公司組織產業工人參加廣東省職業技能競賽焊工比賽。
從不同層次為產業工人提供“寬廣跑道”
發生在中建鋼構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故事,是我市持續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的縮影。
作為一項系統改革,“產改”需要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我市印發了《惠州市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重點任務分工實施方案》,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工會牽頭抓總、部門各司其職的工作格局,推動改革政策措施落地落實,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在全市范圍內基本全面鋪開。去年,我市還出臺了《關于加快新時代人才強市建設意見》,先后推出“惠”聚優才——六大人才計劃,尤其針對強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納入黨管人才總盤子;推出“鵝城工匠”鍛造行動、“首席技師”培育行動、“青年能手”儲備行動,分別從不同層級提高產業工人地位、福祉,為培育壯大技術工人隊伍、強化技能價值導向等提供有力保障。
我市堅持素質上提升,構建和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培養更多有技能、有發展、有地位的高技能產業工人。堅持把職業教育納入我市制造業發展的規劃,探索高效的職業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建設企業校區,積極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截至2022年,共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768個、校企(產學)合作企業1154個,16家重點企業納入省新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儲備庫。推動市技工院校與我市重點名優企業、高端制造企業對接,共建一批“校企雙制”示范項目,廣泛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大力推行“校企雙制”“廠中校”“校中廠”等辦學模式。全面開展系列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圍繞縱深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求學圓夢行動”等重要項目,開展培訓、考證、學歷提升等服務。2022年獲得補貼性技能培訓的有25615人次,7000多人獲得省教育廳1+X證書認定,711名一線職工獲得提升學歷補貼。
我市勞動和技能競賽不斷提檔升級,工匠人才破土冒尖。依托技能大賽,形成橫向驅動、縱向牽引、層層開展的網格體系,為我市技能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技能比拼和示范引領平臺。2022年圍繞石化、電子電路行業、重點工程項目、家政等領域聯合開展75項技能競賽,涵蓋工種48個行業24個,促進競賽標準與成果轉化應用。目前全市共有各級勞模創新工作室91家,進一步激發產業工人學技術、強本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成果轉化,有效激發了產業工人通過立足崗位、創新創造推動我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潛能。
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 通訊員李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