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龍華大鼓在2023年惠州多彩非遺鬧元宵大巡游活動中,成為引人注目的表演項目。龍華大鼓流傳于沙河一帶,作為惠州地區頗具代表性的省級非遺項目,是博羅龍華鎮民間原生態的打擊樂表演藝術。龍華大鼓起源于明朝時期,有著600多年的歷史,與整個博羅的鼓樂文化、民間文化,乃至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
龍華大鼓以鼓體巨大而著稱,活動時需要一邊由車推行,一邊由鼓手錘擊。大鼓高達1.5米,鼓面直徑約0.8米,特殊的鼓體設計適合在戶外或野外活動時敲打出雄壯的氣勢。在龍華大鼓的活動儀式中,“震鼓獵龍”“鑼鼓賀燈”就是在野外舉行的兩大活動。
龍華鎮竹園村黃老小組正月初二舉行的接燈活動,龍華大鼓唱主角。
燈籠有“引龍回家”的意蘊
“震鼓獵龍一般選在正月新年的某一天,由村里的男丁將大鼓和銅鑼運到野外的小山丘,等到約好的時辰開始敲鑼打鼓,同時一路燃放鞭炮往回趕!饼埲A大鼓的非遺傳承人李滿池介紹,“獵”在客家話中有“趕”的意思,“獵龍”就是到山上將龍當作牛馬羊趕回去,鑼鼓聲起著驅趕作用。一般一個宗族如果一年來沒有添男丁,就會組織獵龍活動。
據《博羅龍華陳孝女志》(以下簡稱《陳孝女志》)記載,從明朝開始,在春耕時節,官方會發起一場龍華陳孝女神像巡游活動,以及奉孝女神像到善政(今博羅湖鎮圍)、羅浮山六角坑等五處地方“攻激”龍潭進行祈雨。據《博羅縣志》記載,清代也延續了這個活動,“縣人求雨者,官必奉孝女以行”。
在博羅地區的很多村莊,正月之初都會前往各圩鎮或陳孝女祠買燈,再接回宗祠中上燈,一路鑼鼓聲聲、鞭炮不絕。賀燈活動中的燈籠,有著“引龍回家”的意蘊。
不少村莊保留“震鼓獵龍”活動
震鼓獵龍活動除了在龍華鎮的很多村莊有保留之外,在橫河鎮花園村,湖鎮鎮湖鎮圍、塘下村、林屋村等地也都有相關儀式活動。這些村莊位于明朝博羅官員奉孝女神像前往“攻激”龍潭所路過的區域附近,可見獵龍與古代“攻激”龍潭活動有相同的生長土壤。
在博羅地區往龍潭地驅趕龍,最早應可追溯到《陳孝女志》中所記載“攻激”龍潭的事宜,即當地官員“請各甲師巫搭壇祈求雨澤,攻激各處龍潭”。橫河鎮花園村的獵龍活動地點,就在附近的白馬山上,據說山上有一口山泉水井,該水井就與龍潭有關!稄V東新語》提到,“龍聽以角,謂之聾蟲,故善驚!辈┝_地區鼓樂出名的有橫河大鼓、湖鎮大鼓,與龍華大鼓相似的鼓體,配合群鑼,對龍才能起到“攻激”或“驅趕”的效果。
龍華鎮黨群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潘國輝介紹,獵龍活動,從山頭到山下進行擊鼓、放鞭炮,一路把龍趕回家。塘下村把獵龍所走的山路稱之為“龍脈”。在“龍脈”往返的儀式活動,雛形可見于《陳孝女志》記載的“攻激”龍潭。
“鑼鼓賀燈”慶家族添丁
在龍華大鼓的戶外大型活動中,最熱鬧的當屬“鑼鼓賀燈”。燈與丁諧音,參與賀燈的一般都是前一年里添了新男丁的宗族或家庭。在賀燈儀式上,在一年里有添新丁的家族,就會在正月之初前往圩鎮或陳孝女祠買燈,再把燈接回宗祠上燈,一路鞭炮、鑼鼓喧天。賀燈也是與獵龍一樣,講究路線的往返。賀燈的地方除了龍華鎮,遍及博羅的其他地區,如湖鎮圩、瀾石圩、橫河圩等圩鎮均有附近的村莊前來買燈、接燈。
賀燈活動中,買到的燈籠都固定在纏繞著紅帶子的竹竿上。潘國輝介紹,“賀燈的竹竿有傳宗接代的意義,將長期保存于‘燈頭公’(買燈的人家)家中,越久越好,由父親傳給兒子,再傳給孫子……”竹在博羅的羅浮山地區有著特別的意義,《惠陽志》說到“籠蔥竹產于羅浮,有鸞鳳棲宿其上”,籠蔥竹又名龍公竹,可見竹子在當地是龍的化身。獵龍活動中無形的龍,成為賀燈中有形的竹竿、燈籠,表演著地方版本的“引龍回家”。
今天龍華大鼓的賀燈、獵龍活動中,龍代表著村落的宗族力量,而古代祈雨活動的龍象征著整個農業國家風調雨順的環境,原來兩者是結合的。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曾鏡明 通訊員潘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