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博物館戶外文物展區, 展出大量石匾碑刻,其中有一塊殘缺的石匾,榜書陽刻“王文”二字。
這是惠州橋東白鶴峰“王文成公祠”的石匾,由有著“翰墨將軍”之稱的橋東人張玉堂所書。石匾出土時斷成兩截,一截有“王文”二字,另一截殘留“公”字和一個完整的“祠”字。 這塊斷匾的出土,顯得格外可貴,它作為明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守仁與惠州的緣分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武功
平定浰頭請立惠州府和平縣
王守仁(1472—1529),明代余姚人(今屬浙江寧波),初名云,后改今名,字伯安,號陽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王守仁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于嘉靖七年(1529)十一月逝世,享年五十七歲,謚文成,世稱“陽明先生”“王文成公”,為宋明理學之心學集大成者。
入明后,由于歷史原因,贛南和閩西南流民大舉進入粵東北山區。這批流民初入粵時被稱為“化外之民”,加上部分流民不守本分,落草為寇,受到官府和地方的平剿和鎮壓。反過來,他們為了共同利益,組成武裝集團與官府博弈,從而造成粵東北地區社會秩序大幅動蕩,惠州為甚。
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一直看重王守仁才華的兵部尚書王瓊推薦他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命他巡撫江西南安、贛州及湖廣郴州和廣東南雄、韶州、惠州、潮州等地,如有賊盜,即設法剿捕。
橋東白鶴峰王文成公祠石匾出土時的情況。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劉漢新 攝
飽讀兵書、滿腹經綸的王守仁,對形勢作了認真的分析。先前,王守仁克服官軍紀律松懈、狼兵(湘西、貴州等少數民族軍隊)不可用、軍餉不足等不利條件,平定了漳南山賊。正德十二年(1517年)二月中,王守仁平定漳南詹師富,奏設清平縣(今平和縣)。此役之后,王守仁聲名大振,一封《告諭浰頭巢賊》書,勸降了龍川“賊”盧珂、鄭志高、陳英及浰頭的黃金巢等。對如何平定包括浰頭在內的三大股南贛亂民,王守仁已成竹在胸。
王守仁為何對浰頭戰役如此重視呢?“惠之龍川北抵贛,其山谷賊巢,亡慮數百,而浰頭最大!(見《王陽明全集?陽明先生平浰頭記》)與王守仁同時代的內閣首輔費宏作出了回答。
王守仁率領官兵平定浰頭后,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奏請割惠州府龍川、河源二縣地,立和平縣。王守仁上《添設和平縣治疏》說,“伏愿皇上鑒往事之明驗,為將來之永圖,念事機不可失,哀民困之不可再……建縣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縣似為得宜。”朝廷準奏,于是析龍川縣和平圖、廣義圖、忠信圖(今忠信、大湖、繡緞一帶)、河源惠化圖(今連平縣)等設和平縣。王守仁還舉薦隨其平賊的惠州知府陳祥升任廣東按察副使。
正德十四年,“叛藩宸濠下九江、南康,守仁討平。文臣用兵,未有及者!保◤堄讶收Z)
惠州東部山區寇患平定后,為教化新歸順之民,預防受奸人挑唆復叛,使其盡快融入當地社會,王守仁又創“十家牌法”,由官府大力推行。十家編排既定,照式造冊一本,留縣以備查收,一縣之事了如指掌,從而使自宋代開始實行的保甲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惠州社會治安得到很大改善。
學說
對惠州文脈傳承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王守仁對惠州的影響,還表現在文化、學說方面,影響至深。
《王陽明全集》中有《棲禪寺雨中與惟乾同登》一詩:“絕頂深泥冒雨扳,天于佳景亦多慳。自憐久客頻移棹,頗羨高僧獨閉關。江草遠連云夢澤,楚云長斷九疑山。年來出處渾無定,慚愧沙鷗盡日閑!痹娭小拔┣奔醇皆啵治┣,湖南常德人,是王守仁早期主要弟子。
蘇東坡寓惠時有《同游羅浮道院及棲禪精舍》詩,“平湖春草合,步到棲禪寺”尤其著名,另外唐庚寓惠《登棲禪山》“山深失小寺,湖盡得孤亭”,頗有韻味。張友仁《惠州西湖志》稱,“棲禪寺,王守仁攀登深林絕壑間”。張友仁還稱其“嘗過湖上,登棲禪寺賦詩!
除了惠州西湖,羅浮山,也是王守仁神往之地。早年,他許下“遙拜羅浮云,奠以雙瓊環”的“羅浮之約”,嘉靖六年(1527年),王守仁兼理巡撫兩廣,為了卻其20年前夙愿,行至羅浮山下,寫下“行看羅浮云,此心聊復足!
明代中晚期,以陳獻章、湛若水、王守仁為代表人物的心學應運而生,特別是宣揚“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陽明學說”,對儒生學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被廣泛傳播,成為民間的顯學。王守仁的陽明心學后傳入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 王守仁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其眾多門人弟子在傳承王學的過程中不斷發揮和創新,形成學派諸多的“陽明后學”群體。
“王文”半截石匾被惠州博物館收藏,露天展覽;葜萑請笥浾吆羁h軍 攝
早在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王守仁入門弟子、揭陽人薛侃過惠游湖,應惠州學者葉時等人之請,就在永福寺設席布道,傳播陽明學說,四周學者聞風而至,接引不倦,李鵬舉、葉萼尤日侍講席,“粵派王門自此開”(江逢辰語)。增城湛若水、博羅張津、歸善姚祥等皆與王守仁交往,“湖上五先生”之葉萼、李學一、楊起元等都為“陽明后學”,對惠州文脈傳承發展產生積極深遠影響。
偉岸之人之靈爽,在天為日月,在地為河岳;葜莞推娇h設立后,惠州人將和平縣城名為陽明鎮,于和平縣署后堂建陽明王公祠,春秋祭拜,當地還設立陽明書院,講學育才;葜莩抢铮瑒t“景賢、鶴峰并祠”,紀念王守仁的功績。
明萬歷三年(1575),惠州知府李畿嗣將王守仁與唐庚、楊萬里、陳鵬飛、陳次升、吳潛、文天祥、周敦頤、羅從彥等寓惠名人一起,入祀惠州西湖景賢祠,邑人四時致祀。
晚清惠州翟火姑起義失敗后,朝廷敕封明、清兩朝在惠州平亂有功的王守仁為 “康濟”、譚公為“襄濟”,在白鶴峰分別建“王文成公祠”和“譚公祠”,讓其與蘇東坡一起,配享惠州人香火。
晚清高承瀛《粵游見聞》有記載,“(東坡)祠之右有慈云寺,又有譚仙廟,額曰:‘東江保障’……又東為王文成公祠,聯云:‘學溯姚江水,功高越海祠’。”民國葉庸庵《東坡故居游記》則稱,“由樓前甬道,可繞出蘇祠之前,其他廟宇之傍蘇祠而建者,尚有王文成公祠、譚仙廟、慈云寺、文昌宮。”可見,從建成起,王文成公祠在惠州人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
王文成公祠后來坍塌,可能是與東坡祠一起,損毀于侵惠日軍的炮火。這也是“王文成公祠”牌匾會在白鶴峰出土的原由。它的重新面世,無疑是彌足珍貴的。
文:惠報全媒體記者侯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