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夏糧和早稻生產成績突出獲省通報表揚

        原標題:

        市人大常委會監督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成效明顯

        惠州夏糧和早稻生產成績突出獲省通報表揚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是穩定糧食生產,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的重要舉措。2022年,市人大常委會把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于我市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專項工作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列為年度工作要點,并在2023年1月6日召開的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聽取和審議報告。

        記者了解到,在市人大常委會的有力監督下,2022年我市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生產總量均超省里下達指標任務,夏糧和早稻生產成績突出獲省通報表揚。同時,我市各級財政為水稻、玉米和馬鈴薯主要糧食類作物購買保險,在全省率先實現保險100%全覆蓋。

        廣闊的稻田黃澄澄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一派豐收景象。資料圖片

        成效:

        2022年全市已累計完成糧食播種面積 170.78萬畝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守住兩條底線,其中一條就是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市人大常委會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余瑞芳說,為貫徹落實好中央的決策部署,市人大常委會圍繞我市耕地的使用與管理,采取明察、暗訪、走訪鎮村和農戶、召開座談會等形式,結合國土“三調”數據和省下達的整改任務清單進行了針對性檢查。加大監督力度,尤其是針對糧食生產、撂荒地復耕、占耕違建拆除復耕等重點方面進行監督。在春種、夏種、冬種三個重要時段開展多輪明查暗訪和走訪,找準問題,督促政府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出臺相關政策,解決相關問題,切實做到應耕盡耕,應種盡種,推動政府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切實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我市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江遠波在作報告時說,近年來,在市人大常委會的指導監督下,我市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為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了解到,我市制定印發《惠州市撂荒耕地復耕復種行動方案》《惠州市500畝以上水稻種植大戶補貼實施方案》,創新建立違法用地與經濟補償掛鉤的責任機制等一系列有力措施,2022年共發放水稻種糧大戶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獎補資金2億多元。同時,整治成效明顯。2021年度衛片新增占耕建房問題全部整治到位。2022年全市共完成撂荒地復耕面積5.15萬畝,超額完成省下達我市3.87萬畝的指標任務,蘆洲鎮群建村600畝撂荒地已種上番薯,長勢喜人。

        據統計,2022年全市已累計完成糧食播種面積 176.03萬畝,占省下達我市 169.8 萬畝糧食生產任務的 103.7%;已完成糧食產量 64.82萬噸,占省下達我市 61.51 萬噸糧食產量任務的 105.4%。

        收割機開足馬力在稻田里穿梭收割水稻。 資料圖片

        計劃:

        對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實行動態監測

        江遠波表示,我市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基本農田“非糧化”,進一步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切實提高全市糧食安全綜合保障能力。

        記者了解到,我市將根據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耕地保護任務,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落實到地塊圖斑,責任落實到各縣(區)政府,切實做到可考核,可追溯,可追責。同時,按照國家和省的統一部署,加強耕地衛片和執法衛片監督工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耕地保護動態監測監管措施。定期動態監測全市耕地變為林地、園地、草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以及撂荒等情況,組織開展核查,從嚴整改復耕;對因農業結構調整等確需轉變耕地用途的,嚴格落實耕地“進出平衡”,防止耕地“非糧化”現象。依托空天地一體化自然資源監測監管系統,對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實施動態監測監管,切實遏制新增,穩妥消化存量,實現及時預警、及時處置,嚴控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我市還將持續加大農田基礎設施改善力度。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項目資金,突出重點區域,加強資金整合,集中連片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積極爭取灌區配套項目,加大灌區干支渠道及建筑物、攔蓄壩等骨干工程改造維修,建設安全可靠的引取水工程,切實提高灌溉工程完好率和運行率,解決好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強化巡查監督管理,加強部門統籌協調聯動,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職能和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各級的巡查隊伍,對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實行動態監測,發揮集體和廣大農民群眾的監督和遙感監測、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建立監督機制和壓力傳導機制,以督促改。對耕地保護工作不力,對相關責任人進行約談和通報。

        霞涌曉聯村徑西村小組撂荒地復耕復種重現自然風光。資料圖片

        建議:

        摸清底數堅持問題導向抓整改

        “要摸清底數,堅持問題導向抓整改。”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要結合國土“三調”數據開展耕地摸底工作,以村為單位,逐一摸排,建檔立冊。通過摸排,找準問題,分類施策,抓好整改。要嚴格執法,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占用耕地行為,對發現的“非農化”、“非糧化”行為及時制止和依法依規查處。

        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要加大投入,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專項資金,整合全市涉農資金,集中連片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持續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有效解決撂荒地自然條件制約耕種的問題。建議政府專門研究制定一攬子補貼措施,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綜合種糧直補、農機購置補貼、種糧大戶補貼等,結合種子化肥等農資補助、農業保險覆蓋等手段加大補貼力度,降低種糧成本。同時改進補貼方式,要體現誰種糧誰受益;要加大土地流轉力度,促進規模化種糧。建議政府對我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專題研究,完善土地流轉管理辦法,結合撂荒地整治研究制定土地流轉獎補辦法,推動土地規模化經營,提高種糧規模效益。

        惠報全媒體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楊為高

        

      編輯: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