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是一座具有革命傳統的城市,
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
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
凝結積淀了東江革命精神、東征精神、
高潭革命精神等一系列紅色精神。
但在這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中,
卻還有一些是鮮為人知的。
尋根紅色記憶,致敬信仰力量。為向黨的二十大獻禮,由惠州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策劃、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統籌策劃、惠州歌舞劇院具體創排打造的大型原創紅色話劇《忠誠》,就是以惠東高潭甘溪五人黨支部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堅持6年隱蔽斗爭,冒死尋找黨組織的感人故事為背景創作的。生動展現了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人在嚴酷的斗爭環境中做到“支部不倒,人心不散”,用忠誠書寫崇高信仰的精彩篇章。這是我市按國家級精品扶持文藝作品、沖刺省“五個一工程”獎標準,精心打造的一部精品力作。
據統計,《忠誠》自9月29日在線上展播以來,獲得了巨大反響。東江傳媒網云頻道、惠州發布、惠州日報、惠州文旅、文明惠州以及惠城發布等縣區發布號慢直播平臺,共播出250次,累計觀看人次約66.8萬。
原創紅色話劇《忠誠》創作背景
《忠誠》導演林波表示,惠州是一片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而甘溪村五名黨員就是其中紅色的種子。
1922年深秋,彭湃來到高潭,點燃了農民運動的烈火。1925年,高潭在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時成立特別支部,積極發展黨組織。1927年,高潭甘溪支部成立,共有共產黨員25名。
1928年3月至1933年,國民黨反動軍閥多次集結重兵,對海陸惠紫邊區根據地進行圍剿,甘溪全鄉共有300多人被殺害和失蹤,絕戶13戶,房屋幾乎全部被燒毀。甘溪支部25名黨員僅剩5人。
由于上級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甘溪村五名黨員與組織失去聯系,是撤離還是堅守?五名黨員決定:懷著對黨的絕對忠誠,牢記曾經許下的誓言,留下來堅持斗爭。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們終于找到組織,并按照組織的安排投入更加火熱的革命斗爭。
“甘溪支部五位黨員用一生踐行對黨的忠誠,生動詮釋了什么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什么是共產黨人的靈魂,是黨性教育的生動素材。”林波說,將甘溪村五名黨員的故事搬上舞臺,是希望通過文藝的力量,把紅色基因注入每一位共產黨員的血脈,把忠誠作底色,用信仰作指引,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銘記歷史、不忘初心、奮勇前行,讓惠民之州在新的百年征程中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年代感與時代感在云頻道“同頻共振”
作為黨的二十大獻禮之作,惠州原創紅色話劇《忠誠》應時而生。無論從舞臺呈現、音樂風格還是表演方式,《忠誠》都力求創新表達,用更當代的審美來詮釋紅色精神,尋找與當代人、與年輕人的精神共鳴。
不少網友在云頻道平臺中留言表示,在線上觀看《忠誠》就像看了一部評分極高的革命電影,能讓人沉浸式投入到劇情的氛圍中去,常常在觀看的過程中被先烈的英勇無畏感動得淚流滿面。臺上與線上的情感共通,正是百年前的他們與百年后的我們精神共鳴。
值得一提的是,《忠誠》為了舞臺呈現真實,在舞美設計上選擇了旋轉舞臺作為一個主場景(山林、山洞),在主場景的基礎上變換出其他場景,使舞臺呈現更加流暢,通過舞臺轉換表達不同的情境,這也讓在線上觀看的網友們一眼便能穿越回那段承載著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
將力量照進云端繪制一幅專屬于惠州的“紅色畫卷”
在恢弘的舞美燈光中,在蕩氣回腸的歌曲中,在歷史的大潮流、大情懷和大浪漫中,話劇《忠誠》所傳遞出的極致、無畏的革命主義精神和堅如磐石的崇高信仰,像清泉一樣流入每一位線上觀眾心中——這,就是英雄的惠州。
以歷史映照當下,將力量照進云端。《忠誠》自線上展播以來,在云端繪制了一幅專屬于惠州的“紅色畫卷”。在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下,話劇《忠誠》的線上展播突破了線下觀劇的束縛,進入了獨立的狀態,不受空間的限制,實現物理隔離,有效保障疫情防控。
新的藝術形式與藝術理念,要有新的展播形式與之相匹配。線上展播可以讓全惠州乃至全國的觀眾通過線上看劇,發現歲月留下的紅色記憶,記住屬于惠州的黨史故事,同時,線上展播可以讓紅色故事“活”起來,無疑是一堂有意義的“思政網課”,讓網友們在觀看過程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激勵網民們將這種不斷拼搏、永不言敗的紅色精神傳承下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意見》也提出,要生動傳播紅色文化,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烈的故事。作為提升城市軟實力的主力軍,未來,惠州也將繼續以這種新型的藝術形式,講好紅色故事,努力擦亮這張紅色文化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