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擦亮惠民之州品牌 幸福生活更有質感

      原標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惠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扎實推進社會建設
      擦亮惠民之州品牌 幸福生活更有質感

        社會建設,關乎民生,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翻開惠州過去10年的社會建設答卷,一項項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實事、一條條暖心舉措,折射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也體現了人民至上的溫度。

        過去10年,惠州的社會建設日新月異,民生福祉持續增進,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上學、就醫、養老等更方便了,在家門口就可以搞定;“夾心層”家庭被納入“保護層”,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兩次捧得平安中國建設最高獎“長安杯”,積極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城市更安全、群眾更安心……這既是民生的溫度,也是幸福的“質感”。

        惠民之州,幸福之城。黨的十八大以來,惠州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加大民生投入,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加快解決民生突出問題,持續擦亮惠民之州品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讓幸福看得見、摸得著、有溫度、可感知,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更有品質。

        增進民生福祉

        城鎮年均新增就業7萬人以上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10年來,惠州堅持將新增財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辦好民生實事,發展社會事業,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現在的收入比打工時翻番了。”惠城區蘆洲鎮蘆村村民黃堅強去年6月參加為期14天的“粵菜師傅”培訓班,經過專業培訓再加上此前的餐飲從業經驗,他在村里開了家農家樂,生意不錯,如今還申請了創業擔保貸款,計劃擴大經營規模。

        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年來,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積極開展就業創業服務,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培訓工程,勞動者素質明顯提高,就業形勢保持穩定。2012年以來,我市城鎮年均新增就業7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以內。過去五年,城鎮和農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9243元和27580元,分別提高8.3%和10.7%。

        今年秋季學期開學,惠州中學實驗學校、仲愷第六中學等一批新建學校投入使用,這些學校將有效提升區域公共配套水平,進一步滿足周邊居民對優質義務教育資源的需求。

        教育是民生之基。惠州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過去10年,我市每年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近2萬個,義務教育大班額比例下降到0.55%,完成學前教育“5080”攻堅任務,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到校比例超過50%,創建成為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教育供給更加充分,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教育優質發展和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太好了!鎮上有了專業的血透室,我再也不用每周三次奔波去市區做治療了!”博羅縣石灣鎮尿毒癥病人顧女士說。2021年,石灣鎮衛生院升級建設成為博羅縣第三人民醫院后,又與市中心人民醫院合力共建“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石灣醫院”,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醫療是民生之需。2012年以來,我市積極推進衛生強市和“健康惠州”建設,大力提高醫療服務供給能力,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持續健全,醫療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過去五年,全市新增4家三甲醫院、505間醫療機構,升級改造9家縣級醫院,累計組建各種形式醫聯體39個,完成704間村衛生站標準化建設,全市所有村衛生站實現“一站式報銷”,群眾就醫更方便。

        提高保障水平

        “夾心層”家庭納入“保護層”

        扶弱濟困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美德。做好困難群眾幫扶工作實現“弱有所扶”,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過去10年,我市持續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建立了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民生兜底保障體系,進一步提升受助群眾的幸福指數。

        “這里可以進行理療,有社工關心我們,還可以參加各種活動。”7月30日,惠州市長者服務之家示范項目——惠民九如康養中心正式投入運營,處于康復階段的卒中患者郭阿姨說,這個家門口的“養老院”,讓她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也更加精彩。

        老有所養是民生要計。作為第五批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惠州近年來積極探索開展試點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建設,重點推進鎮(街)長者服務(照護)之家示范項目建設,建成城鄉社區養老服務站點231個,逐步提升完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同時,依托惠州市居家養老信息化平臺,為6500多名分散供養特困老年人配備一鍵呼叫和緊急呼救設備,并提供免費救護車(1000元內)、24小時熱線、定期親情關懷和上門服務,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弱有所扶提升民生溫度。“再苦再累,我也不會放棄他。”劉青玲家住市區中山東路,兒子因為腦癱不會說話、不會走路。25年來,她在家全職照顧孩子,家里生活主要靠丈夫打工維持。劉青玲說,還好政府幫了許多,每個月能領到低保,還有貧困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減輕了家里的經濟壓力。

        幸福路上,不落一人。近年來,惠州不斷完善社會救助政策,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實現應保盡保、應養盡養、應救盡救、應兜盡兜。其中,城鄉低保標準由2012年的每人每月385元提高到2022年的每人每月883元,增長129.35%;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從2012年的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022年的188元,增長88%;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從2012年的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2022年的252元,增長404%。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低保邊緣和支出型困難等“夾心層”家庭也被納入“保護層”,經認定后可獲得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專項救助;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0%和95%以上;實施大病二次補償,報銷比例達95%;推出普惠型商業健康保險“惠醫保”,最高可享200萬元保障……一項項民生暖政、一條條民生舉措,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堅實有力地托起了困難群眾穩穩的幸福。

        創新基層治理

        兩次捧得平安中國建設最高獎“長安杯”

        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社會治理是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和保障。近年來,惠州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加快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了一批在全國、全省有影響的工作亮點品牌,榮獲首批“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榮譽稱號,兩次捧得平安中國建設最高獎“長安杯”,城市更安全、群眾更安心。

        “這些年,在駐村法律顧問的指導下,我們修改和完善了村規民約、經濟聯合社章程等,各項村務管理更加規范。”惠城區水口街道姚村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姚錦華說,法律顧問每月定期到村里“坐班”,為群眾解答法律疑問,并參與村里的矛盾糾紛調處等,以法治守護鄉村和諧、維護村民利益。

        姚錦華口中的法律顧問,源自我市10多年前在國內首創的村(居)委“法制副主任”制度。2014年,該制度在廣東全省推廣,統一定名為“一村一法律顧問”。2019年,惠州“一村一法律顧問”經驗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并在全國推廣。如今,這項制度仍然活力無限,全市1314個村(社區)全部配備法律顧問,在滿足基層群眾法治需求的同時,成為我市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走進惠城區江南街道祝屋巷,街道干凈整潔,業態豐富多樣,商鋪鱗次櫛比,游客絡繹不絕。從衛生環境堪憂、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舉步維艱的老舊社區,搖身一變成為充滿時尚氣息和“煙火氣”的“網紅打卡地”,這得益于祝屋巷堅持街區社會治理同頻共振的做法。祝屋巷在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社區環境的同時,還踐行“網格共商”推動多元共治等方式,打造出社區自治的“江南樣板”。

        不止于祝屋巷。近年來,一批市域社會治理典型樣板和工作品牌不斷涌現:市委組織部和市委政法委堅持“政治”引領,創新開展“黨建引領百村共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工作,推動黨建工作的優勢和活力轉化為基層治理的效能和動力;市公安局全面實施“一村(居)一警”工作機制,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惠陽區以“智治”為突破口,率先建立街道級智慧治理平臺;博羅縣“引美入治”,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惠民之州,善治乃成。近年來,我市注重突出“政治”引領作用,發揮“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和“智治”支撐作用,通過引美入治,打造市域社會治理“六治”協同模式,不斷健全和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努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高質量發展營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