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下足“繡花功夫” 提升惠州顏值
市環衛事務中心致力打造“最干凈整潔城市”,滿足市民對美好環境向往
初秋清晨時分,在惠州市區街頭走上一遭,秋風習習,放眼望去,只見天藍云輕,街道干凈整潔,樹木郁郁蔥蔥,讓人頓覺神清氣爽。昂首邁入新時代,市市容環境衛生事務中心(下簡稱市環衛事務中心)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新發展要求,圍繞打造“最干凈整潔城市”目標,聚焦“潔凈環境、設施建設、垃圾分類”,狠下“繡花”功夫,進一步提升環衛管理精細化水平,促進城市環衛保潔整體水平提檔升級,居民幸福生活指數節節攀高。
“建設美好家園,時代有要求,人民有期盼,讓我們鼓足干勁、迎難而上,擼起袖子加油干,下苦功下真功,繡出城市新貌,用實際行動積極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優化城市形象,清除城市文明衛生問題死角,提升城市文明水平,讓城市生活更美好,讓市民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進一步增強。”市環衛事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翟偉中說。
網格員巡檢。
潔凈環境篇
人機結合 道路顏值常新
環城西路,是惠城中心區的一條主要交通要道,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惠州人的記憶。
日前,記者來到環城西路近平湖門路段,實地探訪路面環衛保潔情況。經過人機協作清洗保潔后,環城西路面一片整潔,在道路兩側的綠化帶中,環衛工人正在為綠化帶“梳洗打扮”。
干凈有序是城市環境的面子,是民生幸福的里子,亦是文明城市的重要體現。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老百姓對城市環境衛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靠人力已無法滿足需求。我市城市道路已實行機械清掃為主,人力保潔為輔的作業模式升級,“人機結合”有效提高了環衛作業效率。市場化保潔公司采取“機械清掃+人工保潔+高壓沖洗+灑水降塵”的作業模式,不僅做到一天兩普掃、全天常態化保潔,還充分發揮機械化清潔的優勢,進行高壓沖洗、機械洗掃、灑水降塵,循環作業,作業效率高、效果好,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環境之需。“像環城西路段,凌晨保潔公司的車輛就已經進行了道路沖洗、機械清掃,環衛工人再對沒有清洗到的馬路牙子、人行道、綠化帶的垃圾掏徹底、清干凈,果皮箱、垃圾桶進行清洗,讓環城西路里里外外透著清爽。”市環衛事務中心環境衛生管理部負責人吳梓鑫介紹。
去年以來,市環衛中心管轄的路段已實現道路保潔再次提檔,由以往的清掃保潔為主,轉向洗掃保潔為主,道路潔凈度進一步提升。“我們在強化道路保潔的同時,每天夜間(指非雨天)對重點道路及人行道路面進行沖洗一次;每3天對非重點道路及人行道路面進行沖洗一次;每天對重點道路進行霧炮降塵兩次以上。”吳梓鑫說,“人員機械協同作業高效配合,道路沖、洗、掃無縫銜接,確保了城市道路精細化管理深度化保潔。”
2021年,惠州市生態環境園一期項目全面竣工投產,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穩定運營。
智慧環衛監管體系助推精細化管理
環衛保潔作業模式與時俱進的同時,我市的環衛體制改革也進一步深化,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環境衛生工作再上新臺階。
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環衛作業市場化改革,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市場主體承接環衛清掃保潔服務,目前道路及公廁保潔市場化率為100%,垃圾運輸市場化率為92%。環衛作業實現把“掃帚”交給市場,而市環衛事務中心告別“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模式,轉變為專一的“裁判員”,向統籌監督管理的模式方向轉變,更著重關注環境衛生保潔效果,以三級考評為主、聯合考評為輔的考評機制等為抓手,進一步提升作業精細化管理,以細花功夫提升城市環境品質。
在改革中,惠州環衛人踐行“一線工作法”,摸索出了網格化管理的新路子。“基層環衛所實現職能轉變后,我們推出了環衛網格管理。”吳梓鑫說。每個環衛所根據轄區面積和管理人員人數,采取“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大小適中、便于管理”的原則,劃分3至5個網格,每個網格配5至7名網格員,每個網格有一個網格長。每一名網格員實行早中晚三班倒,肩負“三員”(監督員、宣傳員、拾漏員)的職責,每天要對市場化公司環衛作業情況進行考評,不定期對格內商戶、市民宣傳垃圾定時投放、垃圾分類等知識,巡查過程中如發現有零星飄散的垃圾就要及時撿起來。網格長也要走到路面上,監督考評格內網格員的工作,同時也肩負“三員”職責;所長、副所長每天也要到路面巡檢不少于兩次,監督所內網格長的工作情況,以及轄區環衛作業檢查、垃圾分類宣傳等。
在考評機制上,市環衛事務中心建立了以三級考評為主、聯合考評為輔的考評機制。三級考評即中心對檢查隊、檢查隊對各屬地環衛所網格員履職情況分別進行考評,各屬地環衛所對市場化作業實施全天候、全方位、全覆蓋考評;聯合考評是指各街道辦牽頭組織屬地環衛所、城區環衛服務中心等相關部門,每月至少進行一次的對轄區所有市容環境衛生市場化項目作業情況實施檢查、互相監督、聯合考評的活動。
實現環衛網格管理、建立網格考評制度、開展市區聯合考評,建立“一把尺子量到底”考核制度,這一套“組合拳”精細化強化各網格的衛生質量,努力實現市區環衛監管“橫到邊、縱到底、無死角”,市區環境衛生高質量、常態化,既筑起推動民生發展“里子”,又維護城市形象“面子”,用優質精細管理服務護航市容市貌干凈整潔。
“現在惠州的環境衛生越來越好了,步行街上來來往往那么多人,很少見到有垃圾,除了有環衛工人清掃,還經常看到穿藍襯衣的網格員在撿拾垃圾。”在步行街一家女裝店上班的劉女士表示,干凈整潔的環境,給大家一個愉悅的逛街環境,也展示了惠州幸福生活的自信底子。
市環衛事務中心運用現代數字技術手段,建設智慧環衛監管體系,進一步助力提升環衛精細化管理水平,“依托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對環衛工人和環衛設備的實時監控,可以及時分配任務、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大大提高了各項工作的規范化、智慧化、標準化管理水平,提升監管落實效果。”
接下來,惠州將建立“最干凈整潔城市”管理標準體系,通過制定惠州市公共區域環境衛生質量標準、環衛作業定額標準、環衛車輛規范指引等標準,指導全市城市環境衛生實現標準化管理。
新建成的惠州火車站廣場公共廁所。
設施建設篇
生活垃圾處理進入“綠色焚燒”時代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十年來我市環境衛生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環衛基礎設施建設也升級換代。
在風景秀麗的惠城區墩子林場,幾座現代化大樓拔地而起,這就是市生態環境園一期項目。“目前惠州市生態環境園(一期)建設已建成投產,日均處理原生生活垃圾1800噸左右,經處理后廢氣設計排放限值小時濃度部分嚴于國家標準要求,日均濃度完全達到歐盟2000標準。”市環衛中心工程部負責人汪國平介紹。
原先,我市采用傳統填埋方式處理垃圾,進入新時代,生活垃圾處理也進入綠色處理新時代,緊緊圍繞加快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目標,促進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推進市生態環境園建設,園區規劃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垃圾焚燒發電廠、污水處理廠、無害化填埋場、爐渣綜合利用廠、環保科教中心、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等循環經濟再生利用處理設施等。
而今,惠州市生態環境園(一期)建設已建成投產,其中有焚燒處理能力1600噸/天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及配套的無害化填埋場,日均處理原生生活垃圾1800噸左右,運行安全、穩定。飛灰填埋場能滿足固化飛灰30年填埋需要,填埋場運行安全、穩定、環保,已填埋螯合后符合入場要求的飛灰約10萬立方米。滲濾液處理廠規模為500t/d,一般生產廢水、生活污水處理規模為250t/d,園區內產生的所有污水能做到日產日清,處理后的清液達標并進入焚燒廠冷卻塔循環使用。爐渣處理廠,處理生態環境園內焚燒爐渣,年處理量13萬噸(干基),處理能力完全滿足焚燒廠爐渣的產生量。
“一期建成運營后的各項指標及社會效果,符合建設方案中提出的‘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焚燒項目的總體建設目標,真正做到了技術先進成熟、設備穩定可靠、運營安全環保、管理科學先進、建筑和諧美觀、環境友好生態。”汪國平表示,一期的建成,有效解決惠城區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全市產生的生活垃圾采用焚燒發電處理,實現我市生活垃圾處理從“填埋”到“綠色焚燒”的跨越式變革,推動惠州市生活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進程,改善和提升了環境衛生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目前,我中心正加快市生態環境園(二期)項目推進工作,完善園區的整體功能,妥善解決現階段生活處理焚燒處理量增長需求,切實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汪國平介紹,全部建成后,市區的生活垃圾都將在這里進行安全無害化處理,園區也將建成3A級旅游景區。
霧炮車降塵。
公廁、中轉站升級改造 添顏值完善功能惠民生
市生態環境園是我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環衛“硬實力”的重器之一,隨著惠州發展日新月異,市環衛事務中心也不斷推進升級改造公廁、垃圾中轉站等市民身邊的環衛基礎設施,提升顏值完善功能惠民生。
在惠州火車站前廣場公交車停車場旁,一座外立面以灰白色為主色調的單層建筑已落成,里面的廁位、洗手盆等基本安裝到位,這就是新建中的火車站廣場公廁。新建的火車站廣場公廁占地249平方米,整座公廁干凈明亮、通風良好,設置有第三衛生間和管理間。在內部設計上,在惠州公廁中率先采用中央空調,并采用飛機、高鐵上使用的真空導排公廁技術,智能清潔、沖洗、除臭;同時安裝智慧環衛設施,實時顯示廁位使用情況。
小廁所,大民生。惠州火車站前廣場公廁建設是市環衛事務中心推進市中心區屬環衛管轄的公廁進行升級改造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市環衛事務中心不斷改善城市公共衛生設施與城市建設不協調的狀況,美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滿足人民更高生活需求。
“我們正對原建成58間公廁升級改造公廁,進行了功能分區優化及配套完善潔具設施,合理布置男女廁位數量,增設服務母嬰和殘疾人的第三衛生間等。”汪國平表示。改造后的公廁達到便民、實用、美觀簡潔、無味效果,降低維護難度及運維成本。“在公廁改造中,我們全面提升廁所的智能化、人性化及科技水平,通過選用智能化潔具、采用新潔凈技術、實施自動化管理,將公廁的管理納入智慧環衛系統,不斷提升廁所的科技含量和運營水平。”
此外,市環衛事務中心也正有序推進惠城區在用的38座垃圾轉運站綜合改造工作,徹底改變惠州市生活垃圾轉運站陳舊落后的面貌,重點解決市民關心的臭氣逸散和污水外流的環境污染問題,因地制宜提升轉運站的現代化建設運營管理水平,加快推進惠州市垃圾收運系統升級改造步伐,促進環衛工作水平與時俱進。
2021年建成的惠新大道轉運站。
垃圾分類篇
源頭減量見實效:減量率達19%,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
垃圾分類看似小事,實則關乎生態文明建設大局。近年來,全國各地因地制宜有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2020年6月,我市惠城區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工作,市環衛事務中心按照“大分流、小分類”的工作思路,將“大分流”出來的大件垃圾、園林綠化垃圾、廢舊衣物、建筑垃圾實行獨立“收運處”體系進行分流和資源化利用。“小分類”出來的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類,則實行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其中可回收物由市環衛事務中心指定具有再生資源回收資質的回收公司統一收運和處理;有害垃圾委托有危廢處理資質的單位專項處理;廚余垃圾由第三方市場化服務公司收運處理;其他垃圾由小區物業收運到轉運站,統一運輸到市生態環境園處理。
數據顯示,十年前,惠城中心區垃圾產量約705噸/天,全部生活垃圾實施衛生填埋處置。2022年,惠城中心區垃圾產量約1573噸/天,其中,生活垃圾運至市生態環境園無害化焚燒處置約1280噸/天,餐廚垃圾等資源利用約203噸/天,大件垃圾資源化利用約90噸/天。通過垃圾分類投放、收運和處理,最大限度實現生活垃圾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目前惠城中心區日均減少生活垃圾處理量近300噸,減量率達19%;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垃圾分類的成效初步顯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垃圾分類工作實現“兩網融合”,突破了資源利用的瓶頸。自2020年9月1日起,惠城中心區8個辦事處轄區范圍內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統一由第三方市場化公司負責收運并分類暫存,公司通過預約上門的回收方式收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收集到的可回收物先運送至分揀中心進行二次分揀,把經過分揀的可回收物經過加工再進行再生資源利用,這樣促使惠州市的垃圾分類收運系統與再生資源系統兩網有效銜接融合發展,從而突破兩個網絡有效協同發展不配套的短板,全面助力我市實現垃圾分類后的減量化和資源化。
市環衛事務中心還創新垃圾分類宣傳方式,上線“以廢換綠”垃圾分類公益林,用戶在支付寶首頁搜索“天匯回收”進入小程序頁面,便可以通過線上下單預約、線下上門回收廢品。用戶參與垃圾回收,即可以選擇換取綠色能量,為公益林澆水。而今,垃圾分類已成為市民生活中的熱詞,大家動手一起分一分,共同創造整潔、舒適的居住環境,用實際行動為幸福惠州加碼。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 楊建業 通訊員鄧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