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郭成權發起成立惠城區蛟龍應急救援中心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水下救撈“蛟龍” 應急救援“鐵軍”
人物檔案
姓名:郭成權
年齡:49歲
簡介:從事公益應急救援,與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發起成立惠城區蛟龍應急救援中心,成為惠州一支新生應急救援力量。
今年暑期,炎熱與臺風交替,惠州市惠城區蛟龍應急救援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郭成權特別忙碌,他帶領“蛟龍”隊員到學校、社區進行多場防溺水宣講,同時開展水上救撈、道路受困車輛救援等。
這是郭成權從事公益應急救援的第六個年頭。他曾參加多個志愿隊伍開展水域救撈、探望孤寡貧困群體、文明交通崗值守、水生態環境保護等公益活動,特別是在水上救撈領域,郭成權堪稱專業。2021年11月,郭成權與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發起成立惠城區蛟龍應急救援中心,成為惠州一支新生應急救援力量,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出力。
做公益6年后牽頭成立應急救援隊伍
郭成權來自河南南陽,身材魁梧,戴著一副眼鏡,性情不急不躁,說話斯文,熟悉他的朋友都稱他“老郭”。這是郭成權給人的第一印象,很難讓人跟那個風里來、雨里去的救援身影聯系起來。實際上,這位河南漢子做事風風火火,“說干就干”,是公益應急救援路上的“急先鋒”。
走上公益路,仿佛是緣分的安排。2003年,30歲的郭成權南下惠州謀生,被一家出租車公司聘用,成為一名的哥。他是一名仗義的哥,歸還乘客失物、大聲嚇退歹徒、出租車價格聽證會上為的哥群體發聲……2011年,郭成權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還被公司黨支部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此后,郭成權自己創業,開辦一家與體育行業相關的公司,生意平穩發展。
2016年,一個偶然機會,郭成權結識了惠州志愿者救撈隊隊長趙喜昌。經過半年考驗,克服了直面溺亡者的心理陰影、強化了游泳和潛水技能后,郭成權加入這支隊伍。但凡有溺水警情,郭成權與隊友便風雨無阻、24小時待命,足跡遍布惠州的江河湖海、山塘水庫。
從水下救撈溺水者開始,郭成權在公益道路上越走越遠,學校社區防溺水宣講、水下應急救援、探望孤寡貧困群體、文明交通崗值守、水生態環境保護……郭成權的“公益圈”不斷擴大,加入多個公益團體,服務多元化。
多年的救援經驗,讓郭成權認識到,應急救援是防范事故的重要手段,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線。2021年秋,他與幾名志同道合的朋友籌建惠城區蛟龍應急救援中心,下設高空繩索隊、城市救援隊、道路救援隊、醫療應急救援隊、水上救援隊和潛水救援隊六個分隊,首批35名隊員來自各行各業,且具備一定的應急救援經驗。
郭成權立志帶領隊員打造一支應急救援“鐵軍”,經常開展訓練和應急救援技能培訓,在專業教官指導下,增強體魄和應急救援能力,讓每個隊員在緊急情況下都能“拉得出、迎得上、打得贏”。
納入粵港澳大灣區水下應急救援網
作為應急救援志愿者,郭成權的手機常年保持24小時開機,隨時待命。無論是吃飯還是睡覺,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無論是大年初一還是中秋節……只要一接到救援電話,他就馬上奔赴現場。
郭成權擅長的領域是水域應急救援,這是一項艱辛又危險的工作,受傷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在水庫潛水救撈時,郭成權的頭撞到了水下的鋼筋,雙膝撞到石頭血流不止,因為沒有找到溺水者,他顧不上傷口,繼續堅持搜尋。每到夏天,因長時間在水中或被太陽曝曬,他的背上經常被曬出水泡,水泡爛后化膿脫皮。
在江河里救撈,水下能見度極低,救援者生命隨時受到威脅。郭成權記得一次在水下搜尋溺水者,水深10多米,相當于幾層樓高,他因為下水速度太快來不及減壓,出現了頭疼頭暈等癥狀。好在這次危機終因郭成權沉著冷靜、水性嫻熟而化險為夷。
“我在水中歷經6次危險,每次都是平時練就的自救能力救了自己。”郭成權笑著說。為了潛水時保持肺活量,郭成權早些年已把煙癮戒掉,讓自己更好地開展公益救援。
多年來,他共參與水域公益救援300多場次,參與救活人員12人,打撈溺水者尸體200多具,同時積極開展防溺水宣傳,受益人員近30萬人次。
在郭成權帶動下,惠城區蛟龍應急救援中心的隊伍建設在加強,凝聚力和執行力在提高。該中心與我市有關部門對接,48名隊員分組值班,二十四小時待命,列為惠城區公安局水上派出所的最小應急單元組成部分,并且已經納入粵港澳大灣區水下應急救援網,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形成聯動。
成立至今,該中心已參與公益應急救援數十起,同時積極弘揚雷鋒精神,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