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惠州這位工程師上榜全國“最美漁技員”

        “作為一名漁業工作者,必須深入基層,為廣大水產養殖戶解決各種技術難題,積極推廣漁業優勢品種、新技術,提供各類漁業技術服務,促進漁民增產增收,助力鄉村振興。”近日,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的第三屆“最美漁技員”遴選結果公布,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工程師李慶勇上榜。

        水質調控方法、草魚病害防治、斑點叉尾鮰病害防治、龜鱉養殖及病害防治、海水魚刺激隱核蟲病防治……2013年,學習水產養殖專業的李慶勇,碩士畢業后參加工作,主要從事漁業綜合性應用技術的研究、中試、示范及推廣。

        工作以來,李慶勇積極投身漁技推廣服務,主動參加科技下鄉活動,編撰技術資料,對養殖戶進行技術培訓,到塘頭開展技術幫扶等。同事說他像個救火隊員一樣,把惠州漁業的主養品種、主要病害等編輯成一個又一個小冊子或PPT,在養殖戶咨詢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提供解決方案,為我市漁業科研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攻堅

        緩解惠州地區羅非魚鏈球菌病爆發

        2013至2016年,羅非魚鏈球菌病肆虐,該病發病率高、傳染性強、死亡率高,并且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

        剛參加工作的李慶勇,與單位同事在高溫的夏季深入羅非魚主養區采集病樣,分離病原,分析耐藥性,累計采集病樣600余份,分離保存羅非魚鏈球菌病病原148株。同時,也基本摸清了惠州地區羅非魚鏈球菌病的耐藥特征,為鏈球菌病的“對癥下藥”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大大提升了羅非魚鏈球菌的治愈率。

        李慶勇在塘頭開展研究工作。惠報全媒體記者劉建威 通訊員惠漁宣 攝

        為了更好地防控羅非魚鏈球菌病,不讓養殖戶遭受損失,李慶勇在單位魚塘也開展了羅非魚鏈球菌病防控的相關試驗。“我利用疫苗進行免疫提高羅非魚抗病能力,先后免疫示范200余畝,全程未發病,取得較好的效果。”李慶勇介紹,他還開展水面種植魚腥草綜合防控羅非魚鏈球菌病,隨后將相關成果在全市范圍內推廣,累計推廣漁-菜(中草藥)共生養殖模式超過6000畝,輻射帶動面積近5萬畝,大大緩解了惠州地區羅非魚鏈球菌病的爆發及危害。

        李慶勇將相關的內容歸納總結,出版《池塘魚菜共生養殖實用技術》一書,發表相關論文10篇,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三等獎1項。

        研究

        形成養殖尾水處理惠州模式

        在做好專業技術服務和良種良法推廣工作的同時,為水產養殖業發聲,提高或改變水產養殖業在外人眼中的看法也顯得尤為必要。

        “很多人都說水產養殖污染環境,肥水養出來的魚不好吃,但是我們水產人自己知道水產品其實是最安全的蛋白質產品,怎么證明呢?”李慶勇把這個記在心中,建議單位開展養殖對水產環境的影響相關方面的調查工作,市農業農村局也早意識到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于是籌措資金開展水產養殖面源污染調查工作,用數據說話。

       

        李慶勇在開展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技術研究工作。惠報全媒體記者劉建威 通訊員惠漁宣 攝

        這個任務由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聯合實施,李慶勇責無旁貸挑起了這個任務:與專家論證采樣點的布設、討論養殖品種和養殖模式、確定需檢測的數據,同時與主管部門溝通,了解需求,隨后一場覆蓋全市7縣(區)的養殖面源污染調查工作全面展開。

        李慶勇和同事們設置了31個監測點,通過測定、分析惠州市主要養殖模式養殖水體環境中的有關指標的周年變化情況,摸清了惠州市水產養殖主要營養物質排放情況,建立了重點水產養殖排放單位環境管理檔案,評估水產養殖對水環境的污染貢獻率,提出水產養殖減排技術措施、方案,為發展環境友好型的現代漁業、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提供了依據。

        有了全面的調查結果,那怎么應用到實際生產呢?恰逢省農業農村廳要全面開展養殖尾水處理工作,李慶勇又及時將精力投入到養殖尾水處理相關的學習中。通過網上資料學習、請教行業內專家、現場實地觀摩等,形成了一套“沉淀池+一級生態凈化池+過濾壩+二級生態凈化池+過濾壩(搭配微濾機+干化池等設施)”的惠州模式,并將該方法運用到惠州5500畝高位池治理中。

        擔當

        發揮技術力量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使勁,我們的使命除了服務好漁業發展,也要為主管部門決策提供技術支撐。”李慶勇根據惠州漁業的發展需要,隨時準備轉換著自己的關注點及重點工作方向。

        李慶勇積極投身漁技推廣服務。惠報全媒體記者劉建威 通訊員惠漁宣 攝

        2017年,為了弄清惠州海洋藍色家底,我市啟動海洋資源環境調查工作。李慶勇負責大亞灣海域漁業資源調查工作,籌備階段,他查閱了大量的漁業資源調查資料,調查規范、站位布設、數據收集、物種鑒定、影像資料留存、報告撰寫等在短時間掌握,隨后與中山大學合作開展了四個季度的大亞灣及考洲洋海域系統而全面的調查。

        “當時出現暈船、風浪、暴雨等一系列的不利條件,但我們要抓緊一切時間,往往一個航次做下來,采樣、記錄、鑒定等工作做下來需要近20個小時。”李慶勇帶領中心科研團隊克服困難,最終較好完成了任務,為惠州摸清海洋資源家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參加工作以來,李慶勇先后承擔國家、省及市科研推廣項目30余項,獲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二、三等獎,惠州市農業技術推廣獎二等獎等;參編著作2部;獲授權專利9項;主持制定地方標準2項。同時,他根據不同的養殖需求,組織水產技術培訓班多期并授課,涉及養殖病害防控、特色品種養殖、健康養殖技術、漁業法律法規等。

        獲得成果的背后是李慶勇在魚塘邊、農戶家以及實驗室里的不懈努力。技術常變常新,而服務養殖戶和產業的初心從不曾改變,這大概就是像李慶勇一樣的基層農技人員工作的意義。

        “既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又幫到了養殖戶,促進了產業良性發展,這個時候有愉悅的滿足感,這大概也是我們這幫人選擇了這個職業的初衷吧。” 李慶勇目前兼任廣東省淡水魚創新團隊惠州試驗站站長,并獲聘省農業農村廳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技術服務專家,他說,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為了摸清惠州淡水漁業種質資源家底,他正和團隊開展東江干流(惠州段)漁業資源調查工作。

        惠報全媒體記者劉建威

      編輯:溫燕暉
      上一篇: